前庭康复训练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分析
2019-10-30杨琪朱文娟
杨琪 朱文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指患者头位置改变后出现的短暂性眩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BPPV发病机制与椭圆囊位觉斑上耳石脱落到半规管有关,患者体位改变后存在有眩晕表现[1]。有研究表明,约61%的患者复位成功后会有残余症状存在,如有走路不稳、头部昏沉、漂浮感、紧张不安、焦虑等表现,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2]。近些年,关于前庭康复在临床眩晕疾病的治疗研究逐渐增加[3,4]。有证据表明,前庭康复对外周前庭功能障碍的治疗安全有效[5]。将前庭康复训练应用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临床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能够显著减少患者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伴残余症状患者60例进行研究,分析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伴残余症状患者60例,其中男 18例,女42例,年龄21~72岁,平均43.7±3.4岁。所有患者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17年BPPV诊断标准[6],询问病史后行Roll试验和Dix-Hallpike试验,确诊为BPPV并给予相应耳石复位治疗[7],如复位后仍有残余症状如头晕、走路发飘、头部昏沉感等表现,其中排除精神疾病、视力严重损害、其他类型眩晕等因素干扰,纳入该研究。根据残余症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60例患者中初步诊断分布为:28例患者后半规管BPPV,23例患者水平半规管BPPV,9例患者混合半规管BPPV。
2 手法复位和康复训练
患者根据疾病类型给予针对性的复位治疗,后半规管BPPV患者应用Epley复位法,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应用Barbecue复位法,混合半规管BPPV患者依此复位受累半规管[8]。复位成功后次日为实验组患者提供相应的康复训练。
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使患者对疾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有清楚的了解,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除必要时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作为基础治疗外,不予任何处置。
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给予前庭康复训练,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开始以下训练:①坐位头部转动,将食指固定在正前方并注视,水平180°转动头部,垂直方向抬头、低头凝视食指;②卧位头部转动,最大限度左右方向转动头部,在天花板位置选择一目标持续注视;③转动眼球,固定头部后食指在眼前水平移动,眼球凝视食指,之后食指上下移动并凝视;④将食指置于正前方位置竖直和水平方向移动,头部逆手指移动方向运动,持续凝视食指;⑤直线行走,转动头部凝视静止食物,抬头低头凝视;⑥睁眼直线走过房间,闭眼直线走过房间;⑦分别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弯腰、伸腰。每组动作训练1分钟,每天4~5次。
3 观察指标
使用DHI(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从躯体、情感、功能三方面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总分100分,其中躯体性分数(DHIP)28分,情感性分数(DHIE)36分,功能性分数(DHIF)36分,分别从研究当天,1周后、4周后评价;记录两组患者残余症状持续时间。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实验数据均运用SPSS 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计量资料通过t来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两组患者DHI评分情况
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DHI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康复训练后 1周、4周两组患者 DHI在躯体、情感、功能三方面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P<0.05),具体情况,见表1-3。
表1 两组患者DHIP评分对比
表2 两组患者DHIE评分对比
表3 两组患者DHIF评分对比
2 两组患者残余症状持续时间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分别21.3±13.2d、12.8±6.4d,实验组患者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明显更短(P<0.05)。
讨论
BPPV患者经过针对性的耳石复位治疗后,仍容易有残余症状出现,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甚至可达数月,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出现会对患者有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的影响,使患者跌倒外伤发病率明显增加,患者存在有焦虑、抑郁、认可度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精神心理障碍疾病[9]。当前临床上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微量耳石碎片残留在半规管,壶腹毛细胞兴奋状态下虽然不会引发眼震,但会有轻微眩晕出现;②患者复位成功后椭圆囊功能发生紊乱,或者伴有其他前庭功能障碍;③BPPV患者往往会存在有一定的精神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等,患者复位成功后不稳感会有一个短暂加重期;④残余症状与患者病程存在一定的关系,复位前后患者一段时间内会有中枢适应出现,尽早选择手法复位,能够有效降低残余症状发生率。预防和缓解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已经逐渐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热点内容,在残余症状治疗方面,包含有口服银杏叶软胶囊、强力定眩片等药物[10],在抗焦虑治疗方面,有依替唑仑等药物,使患者焦虑情况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残余症状影响[11];在残余头晕时间方面,使用倍他司汀能够使头晕时间明显缩短[12,13]。当前临床上针对残余症状的治疗尚未明确最佳治疗药物,有建议患者复位成功后尽量避免前庭抑制剂、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应用,应用前庭抑制剂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前庭中枢代偿,药物本身还存在有较多不良反应。针对患者复位后体位限制,大量研究证实体位限制与患者疾病的复发不相关,同时还会使患者日常生活受到影响[14]。
前庭康复治疗属于训练性治疗方式,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前庭可替代性和适应性得到提高,有证据表明,前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提高生活质量[15]。前庭康复训练以头-眼运动为主,伴随有躯体姿态变化,在减少患者支撑面的同时尽量在平衡状态下展开头部和躯体变化,不断重复诱发眩晕活动。前庭康复治疗机制相对较为复杂,包含有前庭习服、前庭适应、前庭代偿等[16],Cawthrone-Cookey训练属于最早的前庭康复治疗,在迷路受损患者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患者经过眼部、头部和肢体运动的相关训练后可以更加快速的康复,尤其在周围性前庭功能紊乱患者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效果。随着前庭康复治疗的不断完善,在外周前庭功能障碍患者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17]。
BPPV存在有位置性和突发性特点,部分患者因复位后仍存在残余症状或担心疾病复发以及再次眩晕加重,患者会有限制体位、头部活动受限等表现,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持续时间过长容易有焦虑、抑郁等情况出现,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复位后需要向患者耐心讲解BPPV常识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焦虑感,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对复位后仍存在残余症状的患者,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病程,帮助患者更快速康复,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欢迎。
前庭康复训练内容有凝视稳定练习、姿态平衡训练、视觉跟踪训练等不同训练方式,通过合理的头部训练更好的放松患者颈部肌肉,在头部活动过程中将患者半规管内残余的耳石碎片打碎,降低耳石沉积的可能,加速耳石吸收和溶解。另外,前庭康复训练还包含有前庭脊髓反射调整、前庭眼动反射增益等,使前庭系统能够更好的适应双侧半规管不对称冲动,实现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治疗和缓解[18,19]。
结论
本次研究表明,在DHI评分方面,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DHI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康复训练后1周、4周两组患者DHI评分明显改善,训练4周后两组患者改善效果明显好于训练1周(P<0.05),实验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P<0.05);在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方面,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分别21.3±13.2d、12.8±6.4d,实验组患者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明显更短(P<0.05)。
综上所述,针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患者给予前庭康复训练,能够使患者残余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