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对中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2019-09-10张婷

青年生活 2019年29期
关键词:模因论中学英语教学

张婷

摘要:模因论指引语言学研究进入一片新天地,同时为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的新视点。本文以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听说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以模因论为切入点,对模因论与听说教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模因架起了听力和口语之间的桥梁,从崭新的角度解释听力(语言输入)和口语(语言输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得出模因论对中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模因论 中学英语教学 听说

引言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由英国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模因》(1976)中提出,指的是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世代相传。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模因的传播依赖于语言和各种媒介载体。模因论阐明语言产生和消亡的重要因素,为语言教学提供新视角。

模因与听力和口语的关系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从听力感知中获得语言输入,语言输入进入学习者大脑后,模因就开始发挥作用。当听力(输入)达到一定量时,语言输入就会在模因的作用之下通过模因基因型传播和模因表现型传播在口语表达时被输出。

教学发现,让学生复述听到的内容,大多是模因基因型传播。英语知识较扎实的学生倾向于把所听到的材料重新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习惯于把原文语句原封不动地搬用。

而若不限定主題让学生自由表达时,学生更倾向于模因表现型传播。如,仿写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学生各自发挥联想:To sleep before 11 o’clock or not, this is a question. /To join in the students’ union or not, this is a question. /To go abroad or not, this is a question.等。在以上三个变体中,句子的前半部分都属于模因表现型传播中的同构异义横向嫁接;而后半部分则是模因基因型传播中的相同信息直接传播。这种联想表述既能帮助学生在语言运用时保留传统精华,又能激发其创造创新。

我们发现,学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语言模因将其听到的内容变成自己的思想信息存储于大脑,之后将个人的思想信息表述出来,完成语言输出,这就是语言的学习过程。语言模因成为连结听力输入和口语输出之间的桥梁。需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将听到的信息储存起来还是将思想信息表达出来,都不是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个全智能化的、熟练的语言实现过程;它需要模因的不断复制,与学习者的语言基础知识、词汇量、背诵量等息息相关。

模因论对中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中学英语学习的现状是英语听说能力远逊于英语读写能力,教学偏向对语法和词汇的掌握,以阅读理解为重,却“听不懂,说不出”英语。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方面就是忽视英语听说教学。借助模因的复制传播规律,对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效度具有较大帮助。

首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听说领先”。听说能力是语言交流必备的基本技能。教育与知识的传授来自于学校与社会,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经过反复复制与传播,就形成了模因。由此,中学英语教学应当从听力口语着手,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模因的形成。

其次,鼓励模仿,提倡背诵。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只有不断强化语言输入,才可能对听力当中出现的新内容迅速辩识或理解,从而被学习者同化、记忆并最终以口语的方式传播出去。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启发我们:英语听说教学既要鼓励学生不断的模仿,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语言进一步内化。背诵就是最简单的语言模因复制和积累的方法。需提醒的是,教师所选取的背诵材料的难度要略低于阅读文本,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同时,提醒学生背诵时必须联系上下文,逐步把握句子的深层结构、文章的逻辑关系、篇章结构以及作者的思维脉络。

再次,听说并举,着重训练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可理解的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固然有很大作用,但只有通过输出才能促进输入内化,进而促使学习者形成自身的语言系统。听与说是英语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口语表达,才能使学生将自己说出来的和所听到的进行对比,修正语言错误。从模因论角度来看,只有发展具备模因表现型传播能力——更高级的传播形式,学习者才具备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听说教学活动中,语言输出训练形式不能局限于复述,还应有问答、联想、对话、讨论、辩论、演讲、角色扮演等。

第四,注重英语交际情境的创设。语言信息真实、合理,人们才乐于复制传播,形成语言模因,语言模因与真实的语境相结合,产生新的模因复合体,提高语言的输出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宜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以求真实。同时,积极开展英语角、英语风采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进行日常对话交流。另外,语言信息越简洁实用、时尚风趣、形象直观,就越容易得到复制和传播。由此,教师设计的话题要能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在学生喜爱的真实话题情境下,语言学习会变得生动活泼。

最后,重视对学生英语思维的训练培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体现。文化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最终形成不同的语言模因。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无论说母语还是外语时都会带有其所属文化的思维烙印,并在日常交往中不断复制,世代流传。因此,在中学英语听说教学中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发现英语文本中的隐含信息,促进语言模因正确地复制和传播。

参考文献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2000. In Wray, Alison. Formulaic Sequ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inciple and Practice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21).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模因论中学英语教学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模因解读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浅谈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研究
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反思
浅析过程导向理论下的教学设计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效应研究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