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美

2019-09-10陶菊王钰键禹文洋

青年生活 2019年29期
关键词:情趣个体民族

陶菊 王钰键 禹文洋

一、音乐审美情趣的社会文化性表现

音乐审美情趣,可以理解为个体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一种情感倾向性。个体的音乐审美情趣,首先表现在音乐兴趣上,即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形式等的主观选择性。如有的人喜欢听《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中国古乐的幽静典雅,有的人爱听贝多芬《英雄》《命运》等交响音乐的激情澎湃,而有的人则迷恋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等圆舞曲的明快轻松,等等。很大程度上,音乐兴趣直接影响着个体对音乐作品的选择,也制约着个体对音乐作品审美体验的深刻性。

音乐审美情趣也表现在个体的音乐审美能力上。康德认为,个体的鉴赏能力反映在音乐审美上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评价能力。而音乐评价能力必须以音乐审美判断为基础,并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音乐审美情趣中。一般来讲,个体的音乐评价能力往往与其文化素养、社会阅历、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实践程度以及社会音乐文化意识相关。因为,“人从来就是特定文化和环境的产物。”个体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其生活的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

音乐审美情趣还反映了个体乃至特定时代的、社会群体的、民族的审美理想。个体的音乐理想,是对人、对阶级社会,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整个时代的音乐文化实践的更深刻、更客观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形态中,人们的音乐审美理想总会打上社会的、时代的乃至不同阶级的烙印,往往表现的是一个阶级、一个阶层甚至是这个民族的一种音乐文化意识和信仰。如军人听《义勇军进行曲》激情澎湃,而饱受战争洗礼的老人们对传统的革命歌曲不能忘怀,等等。不同的音乐情趣更反映出各自的音乐审美理想。

一般来说,个体的音乐审美情趣能够反映出其音乐审美的价值意识,即个体的音乐审美观和价值观,并反映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群体的音乐審美习惯、文化意识,犹如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一种映照。音乐审美价值意识不仅仅表现出情感的倾向,更具有较强的理性因素。它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密切相关,甚至成为人们音乐审美判断和审美批评的价值尺度。例如,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人,往往容易对贝多芬《命运》《英雄》中“抗争”“奋斗”的英雄主义内涵产生共鸣,而不屑于那些无病呻吟的靡靡之音;而“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人,往往容易沉浸于恬静、单纯、静穆的宗教音乐体验中。这种对不同作曲家或音乐风格的审美选择,实质上是个体的甚至一定社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音乐审美情趣上的体现。

二、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对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生命意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流变中的民族集体意识的一种积淀,“是一个群体中共同体现的,由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所构成的某种较为稳定的模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演化历程和艺术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因而形成其固有的、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对个体甚至群体的音乐审美情趣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区别于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生态、宗教信仰等,决定着不同民族人们的音乐观念和音乐行为方式,并表现为各自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

我们可以从中西传统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对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西方音乐娱人,中国音乐娱己。”所以西方音乐重理性、重技能,其创作的技法、体裁、形式等方面讲究规范化、程式化,讲究和声织体的布局、曲式结构的严密逻辑,追求音响效果的丰厚,音乐表演强调形式的戏剧化和技巧的高超,在音乐鉴赏方面也表现出更多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如德国音乐讲究严谨、厚重,法国、意大利音乐追求浪漫、华丽。中国传统音乐则追求力度和音响的虚淡、空灵,讲究韵味的深邃、悠长;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注重音乐的变化和织体的单线延伸,节奏灵活自由;在音乐鉴赏方面注重感性的体验和自娱。

“安身立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功能指向,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首先是“乐感”文化,追求的是自娱、自乐、悠然自得的“韵味”和意境,注重的是内心的体验,追求心与乐的相通相融(乐通悦)。我国民族乐器中使用最广的丝竹乐器如琴、箫、笛、瑟等都是常用于闲居独奏、自我消遣,其清丽婉转的特点最适于表现悠闲淡泊的闲情逸致。习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必修之功课,用于修身养性。连“性不解音”的陶渊明也常备“无弦琴”,偶在得意之时抚弄一二,还留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妙句。陶渊明于无声的表现中得“趣”,这是古代文人雅士音乐情趣的映照。

我国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持着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他们的音乐活动都渗透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如蒙古族擅唱悠扬高亢的牧歌、长调,新疆维吾尔族喜欢弹着冬不拉热情奔放地载歌载舞,等等。

三、社会阶级意识对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

一定社会的阶级意识,以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作用于人们,作用于人们的音乐的观念和音乐行为方式,影响并制约着一定社会音乐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音乐审美情趣。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一方面直接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则间接地受到如教育、媒体等社会媒介所承载的社会阶级意识的影响。

每当社会变革和社会意识形态出现演变,都直接冲击着人们的文化意识和音乐审美观念,进而改变人们的音乐审美情趣。例如: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上,经历了多次的音乐文化观念的震荡。在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西方列强用炮火催开了中国的国门。战争的蹂躏,国家的危难,社会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加剧了人们的信仰和精神危机。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开始检视传统文化的弊端,认识到西方文化尤其是科学文化正是我国富国强民之需,于是开始了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的社会文化的大变革,大量引进西学,解构传统文化,构建新的文化意识。西方音乐文化也就随之而入,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极大的冲击,引发了第一次关于音乐文化的“土洋之争”。批判、遗弃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崇尚西方音乐文化成为当时的一种音乐文化上的“革命”。忧国忧民的民族音乐家们,满腔热忱地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文化(包括音乐哲学、音乐教育学、西方作曲技法等)。作曲家们也学习用西方的技法创作出许许多多充满战斗力、反映时代要求的群众性、战斗性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钢琴音乐、交响乐等在中国拥有越来越广大的听众群体。这次音乐史上的“革命”,在客观上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两种不同渊源的文化的一次大碰撞,它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社会的音乐审美心理,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开启了我国音乐史上的新篇章。由此可见,社会阶级意识形态对社会的音乐审美思潮和音乐审美情趣有着极大的影响,社会文化心理直接或间接促进音乐审美情趣的发生发展。

总之,音乐审美情趣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个体的音乐审美实践过程中,通过个体与周围音乐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个体的音乐情趣受一定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时代、民族和社会阶级的音乐文化意识又通过个体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来,并渗透在个体的审美经验中。反之,个体的音乐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时代、民族的音乐文化意识的丰富和发展

猜你喜欢

情趣个体民族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MINORITY REPORT
爱情趣数字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情趣
给生活点小情趣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四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