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2016-11-10黄景芸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模因论网络语言翻译

黄景芸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亦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其不稳定性的特征在给语言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创新意识。本文在模因论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语言汉英翻译的现象,目的在于给这一现象提供新的认知角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模因论;翻译

网络语言作为文化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接踵而至。它丰富的形式,深刻的内涵,无疑给语言研究者提供了饕餮盛宴。而对于网络语言所出现的各种汉英戏谑翻译,如语码混用型“叫我妹妹”( Call me mei mei),“我是你的菜”( Im your cai);近音替代型“有你的快递”( you need cry dear),“不要熬夜”( Do not oh yeah),“好厉害”( Holy high);以及直译型“你行你上啊”( you can you up),“加油”( add oil),“咱俩谁跟谁”( We two who and who),“你坏坏”( you bad bad),“妈妈睡了起来嗨”( mother slept, up to hi)等等,则在逗笑的形式下蕴含着智慧和灵感。这种非常规的、只存在于网民内部的戏谑翻译,激起了部分网民的语言意识以及在此意识的驱动下寻求创新翻译的自觉性。鉴于这一原因,本文试图从模因论的角度对这一翻译过程进行阐释,以期给这一现象提供新的认知角度。

一、模因论及应用

模因(meme)一词最早出现于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它的核心是模仿。犹如病毒的传播一样,模因也可以感染其他人的大脑。携带模因这种“病毒”的宿主,将模因复制、传播给其他人,同时这种“病毒”引发被传染者着力宣扬这种模因。模因复制、传播的方式分为重复和类推,具体表现为“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例如,对妻子的称呼可分别用“夫人”、“荆妻”、“娘子”、“糟糠”、“内人”、“太太”、“老伴儿”、“媳妇儿”、“老婆”等指称,但所指对象内容都是“妻子”;另一方面,网络上流行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创新版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删其微信,封其微博;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此创新文本在形式上等同于原文,但在内容上与之截然不同。因此,根据模因复制、传播的方式,模因论可运用于语言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语境联想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再者,模因论也被引入翻译研究,自此,翻译研究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二、网络语言特点

网络语言,即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点特征:一是年轻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崇尚创新,追逐时尚,不愿接受太多约束,包括主流语言所蕴含的语法规则约束。二是有文化。网络平台的主体是年轻人,他们文化素质高,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为网络流行语增添了文化色彩。网络语言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与其他语言一样,它也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发生很大变化。

三、模因论与网络语言的翻译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翻译过程可以看做将源语模因以译文为表达方式向目标语模因传播的过程”(何自然、冉永平2013)。原作者的思想和文化背景蕴含在原文信息中,译者首先需解读原作者的思想和文化背景,掌握源语模因并被感染,然后塑造传播源语模因的新载体——重新编码后的目标语。网络语言的翻译常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语码混用型

语码混用是模因效应之一,在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中更是常见。它指以一种语码为主,其他语码类型为辅的现象。例如“hold住”,“Call me mei mei”,“Im your cai”等等。从根本上说,语码混用来源于语言的“变异性”,是对语言环境的一种适应。任何一种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都可能会有意无意地相互采纳不同语言间的语言特点,即趋同现象。将网络语言以语码混用的形式翻译出来,可以表明说话者情感和态度上的倾向。例如,好朋友a和b深夜在网上的一段对话:

a:睡了吗?

b:哎,睡不着啊!

a:想bf了?

b:拜托,low了哦。

从以上对话可以看出,当a向b提到bf(boy friend)时,b用“low”代替“低俗”进行回答,减弱了原语的伤害力度,保全了朋友的情面,而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以及对朋友的猜测委婉地显露出不迎合的情感。此时的语码混用成为了源语模因的新载体,成功传播了b的思想。

(二)直译型

直译型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字对字的翻译,因此会造成不符合语法规范;另一种是最大可能性地接近语法范畴的翻译,但译文听起来并不是很自然。无论哪一种解释,其关注的焦点都在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或几乎对等,例如,网络上经常看到的“你行你上啊(you can you up)”,“加油(Add oil)”等等。这类翻译与翻译模因的传播方式(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密切相关。基因型模因包括等值模因和等效模因,其中等值模因主要是指语义等值。乔姆斯基认为,语义可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因此,等值模因可随之分为表层意义等值模因和深层意义等值模因。源语信息是个综合体,其表层意义——语言形式承载着其深层意义——语言内涵。也就是说,人们听到或看到的语言,只是一种语言形式,属于表层意义。而直译就是通过表层意义等值实现的。译者对原语信息进行解码并受到感染,将原语模因的表层结构转换成相应的目标语表层结构。在此过程中,译者将原作者的思想等核心模因进行复制。读者在目标语表层结构中解读到原语表层结构模因,对原语模因解码并受到感染,这便在读者层面成功实现了原语与译语的直接对应。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一般在具有相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中进行。因为只有原作者、译者、读者认识能力相当,译者才能成功解码并传播原作者的思想及语言内涵,而读者才能领悟译者进行了重新编码的目标语模因并受到感染。而对于网络语言翻译后所达到的戏谑效果,可通过表现型模因加以解释。表现型模因对信息的复制和扩散是横向的,非对等的,常常在不抛弃原文核心模因的基础上表现出多种类推的翻译模因变体,实际上就是模因变异。译者在模因变异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分析特定读者群体的文化背景以及特殊的文化心理需求的同时,将自己的观点、意见融入到读者特殊的文化心理需求之中,并编译出读者乐于接受的模因形式。在此过程中,原语的核心模因与译语的核心模因有时会出现不平衡。而翻译的戏谑效果一方面在译者的创新观点与读者各种文化心理需求的碰撞中产生,另一方面就是在这两种核心模因不平衡的落差中产生了。

(三)音译型

音译就是指用汉语(此处应是“母语”)的发音把外来语直译过来。网络语言往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因此翻译过程中会出现缺乏与之对应的外语词汇现象。英汉两种语言或文化之间出现了不对等,即两种语言或文化背景下的人在理解、感受及思维等方面出现了差异,无论是从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的文化内涵,根本不能通过一种语言或文化体系中的词语来传递另一种语言或文化中词语的意思时,最好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网络语言中“有你的快递(You need cry dear)”,“不要熬夜(Do not oh yeah)”以及“好厉害(Holy high)”等等,都生动再现了音译的方式。译者对源语进行解码并受到感染后,通过语言音位系统中的系统交替对源语进行重新编码,塑造出集译者思想和文化一体的新的模因综合体。

四、结束语

任何理论都是不完备的,模因论亦是如此。网络语言的戏谑翻译只是网民内部消遣娱乐的传媒,并非用于跨文化交际。但是,在真正涉及跨文化交际时,模因论还能在文化空缺的前提下指导出既体现翻译的忠实性原则,又不丧失创新的表达效果的译文吗?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模因论仍能展现出其强大的解释力吗?

网络的普及让网络流行语随处可见。在给语言注入活力的同时,网络语言的翻译仍存在不规范等现象。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总结它,规范它,才能让口语化的网络语言翻译为跨文化交际所用,才有可能让网络语言真正成为一种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http: //zhidao.baidu.com/question/239559749276739324.

猜你喜欢

模因论网络语言翻译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