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2016-12-22芮燕

考试周刊 2016年96期
关键词:模因论外语教学

芮燕

摘 要: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模因是文化传播单位,也可以说是复制模仿单位。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而语言模因,作为模因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复制、传播为丰富人类的语言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语言中任何字、词、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本文依据模因论这一理论,着重探讨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认为该理论对听说及写作教学极为重要。

关键词: 模因论 语言模因 外语教学

一、引言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这一理论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提出,他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模因(meme)这一术语,认为模因就是在文化领域内人际间相互模仿并复制、传播开来的思想、主意或行为模式。按照模因论的观点,模因是一种“病毒”,是一种思维病毒,可以从一个人的大脑传染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从一个社区传播到另一个社区,从一种文化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从一代人传承到下一代人。这种“病毒”在传染的过程中,像基因遗传那样,能够发生变异,从而演变出各种行话、课堂教学用语、习俗、广告词等,这种演变出来的文化单位被人们相互传播,不断被人模仿、改编而成为模因(傅福英,2010:106)。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模仿,而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研究模因的传播、复制和演变为我们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依据,使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模因复制传播的特点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着重探讨模因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模因论视角下外语教学模式的意义。

二、语言模因论与外语教学

(一)模因论与模因的概念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何自然,冉永平,2010:328)。这一理论由Richard Dawkins提出,它的核心术语为模因(meme)。该词是在基因一词(gene,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基础上仿造而来的,意为“被模仿的东西”。《牛津英语词典》将模因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因此,模因和基因的区别在于,基因的核心是遗传,通过遗传繁衍下代,而模因的核心是模仿,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任何事物,只要它能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那么它就可以成为模因。

(二) 语言模因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是模因的表达形式,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传播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由于语言的存在,模因可以代代相传形成纵向传播,可以在同一代人之间形成横向传递(马丽娅,2007)。模因主要寓于语言文化之中,语言中任何字词句,只要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成为模因(赵立无,2011:201)。因此,语言模因的存在给语言教学提供了依据与途径。

(三)语言模因的特点

语言作为模因,发展演变至今,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不断重复、模仿、复制和传播。语言就是在模因的这种不断重复、模仿、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因此,语言模因具有模仿性(重复性)、复制性、和传播性。

1. 模仿性(重复性)。模仿性是指模因不断被人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模仿、重复的过程,它是模因传播的媒介,是模因形成的前提。一种信息要想成为模因,首先需要有人对它进行模仿、重复,然后才能得以传播下去。例如,我们现在流行的网络词语“低头族”、“洪荒之力”、“脑残粉”等,当这些词被一个人说出来之后,如果没有第二个人甚至多人来模仿,这句话就不会被传播进而形成模因。

2. 复制性。复制性,也可称为拷贝(copy),是指模因信息能够从一处被拷贝一份完全一样的到另外一处,复制性是模因的本质特征。正是因为模因具有这种自我复制性,模因才能够被模仿而得以传播。模因作为信息模式能够在个人交际中被无限复制,经过复制形成新的模因。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会产生变异,产生新的模因,即模因变体。

3. 传播性。模因通过被模仿、复制,形成多种信息模式而得以传播。传播性是指模因作为信息模式的一种传递或运行,是模因形成的根本途径。一种信息要成为模因,就必须经过广泛的传播,传播的范围越广、时间越长,模因性就越强,其生命力就越强(潘云梅,2009:3)。

语言模因也是如此,一种语言信息要成为模因,需要通过语言使用者的不断传播才能流传下去。语言中的模因是在语言使用者教育和知识传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学习语言时,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单词、语句及它所表达的信息在语言交际中经过复制、传播给另外的人。当这些信息在不断地被复制、传播的时候,模因也就形成了。

(四)模因论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颇有启发(何自然,冉永平,2010:350)。根据模因论和语言的复制与传播规律,我们传统的语言背诵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而不应抵制和放弃。在模因论的视角下,过去一些被认为过时了的或者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应该重新得到评价和提倡。背诵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模仿与背诵关系密切,背诵作为一种输入手段,是模仿语言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口语教学与写作教学,模仿是必要的语言习得方法。学习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模仿、复制、传播的过程,我们学到的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及语言信息,通过复制与他人进行交流,才能得以传播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模仿、复制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的“克隆”,而是模因信息的重组。在模仿、复制过程中,有一些模因它保留着原来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而另一些模因需要增添不同的内容得到扩展,但是它的形式不变。因此,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给语言学习者带来了启发,即如何提高语言水平。在语言学习过程,我们既要学会以不同方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形式去套用不同的内容。同时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掌握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思想,也要学会依照英语的地道表达方式来与别人交流交际各种各样的不同思想(李冰,2011:51)。

近几年,随着对模因论的研究逐步得到重视,外语教学与研究界的专家、学者,例如何自然等,开始对我国的传统外语教学法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在语言学习中,只有学习者熟练掌握陈述性知识,才能会运用已知的知识组块对新的语言知识进行匹配、类推和联想等。我们的英语学习目前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学习主要依赖教师在教室里提供的大量可理解语言输入与指导,这表明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关键是记忆,记忆的有效途径则是背诵、模仿和联想。何自然教授也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背诵、模仿和联想)不但不能丢弃,而且要大力提倡(张文凤,2008:591)。下面我们从听说教学与写作教学两方面谈谈模因论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1.模因论与听说教学

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借由充分的操练,使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特定的文法结构,从而达到正确地运用该结构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做听力时经常会反映这样的问题,语速快,听不懂几个单词。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模因,因此在听说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反复模仿和背诵,比如鼓励学生听并模仿VOA,BBC等文本材料,熟悉材料发音,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重构语言环境,增强语境感染效果,这样学生才能习得正确的语音、语调、意群的停顿,掌握英语中的重音、节奏、爆破、连续、略读等语音现象,从而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提高自己的听说水平(张文凤,2008:592)。

2.模因论与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比较头疼的学习能力。许多学生反映总是找不到一种有效的写作方法。在模因论的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了一定的启发: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套用经典的名人名言、谚语、俚语等大量的语言输入。比如学生在写题为“友谊”的文章时,可以鼓励学生引用一句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②鼓励学生模仿或套用相应的写作框架。例如在写题为“My view on fate”这种对立观点的作文时,应指导学生开头段模仿或套用这样的模板: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Some people think that..., while others argue that...③鼓励学生背诵范文获得语言输入。背诵范文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相关的写作思路,培养语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多接触地道的英语范文、经典句型等素材,使学生对其有全面的分解和诠释,化难为易,并受到“感染”,才能有效地输出。除此之外,应鼓励学生通过记忆和储存大量的仿写材料,引导他们感悟和体会语言思维模式的自然规律。最后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不断练习、模仿,最终指导学生脱离仿写的束缚,主动提取大脑中的语言模因材料,达到写作教与学的目的(罗燕子,2011:159)。

三、结语

模因论为语言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在语言模因作用下,新的语言信息得到复制,创造新的语言信息的创意同样得到复制,形成人和语言的互动模式,从而推动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语言模因作为模因的一种表达形式,它的复制和传播为外语教学带来了启发,这让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语言模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语言交流及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福英.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J].外语学术月刊,2010(1):106.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62.

[3]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冰.从模因论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回归传统的背诵和模仿[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1.

[5]罗燕子.模因论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显性和隐性模仿[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8):159.

[6]马丽娅.语言模因现象的认知探索[J].黑龙江大学学报,2007(1):221.

[7]潘云梅.语言模因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基础英语教育,2009(1):3.

[8]赵立无.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6):201.

[9]张文凤.语言模因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中彰显特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5):591.

猜你喜欢

模因论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模因解读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微媒介在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