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
2019-09-10葛敏芸
葛敏芸
摘 要:小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该阶段的语文学习质量影响全学科学习的效果。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需要,研究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可行性改善办法,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及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价值及社会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能力; 效果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3-0108-02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修养,有能力,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学习是双向互动行为。教师侧重知识传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接受知识,是学习的主体。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强调老师的引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学习自主能动性。从学生主体入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阅读习惯为起点,夯实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增强语文学习效果。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学习强调实践性。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通过阅读,可以增加知识、汲取营养、丰富情感、开拓视野。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及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爱读、会读。
(1)推荐好读物。好的读物是阅读质量的保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及教学需要推荐合适的读物,小学阶段读物一般包括儿童文学类、百科类、历史类。文学类可丰富内涵,增强情感体验及想象力。百科类可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历史传纪类可增强文化底蕴,知兴替明事理、提升人文内涵。根据教学进度要求,配合选择读物,更好的理解课程,提高学习效果。如,学习《卖火柴小女孩》可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习《赤壁之战》,可选读《三国演义》,学习《景阳冈》可选择《水浒传》……。
(2)多样化阅读实践。生动、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可提升阅读的兴趣及效果。读、画、演、讲、比,脑、口、手并用。小学生天真浪漫,表现欲强烈。读书后,可通过图画将故事内容表达出来。可以将书籍内容改编成剧本,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将内容演出来。还可以举办故事大会或演讲比赛,将内容说出来,比一比,赛一赛。通过读、画、演、讲、比多种阅读实践形式,多参与、多互动,体验阅读乐趣,让学生乐于读书,爱上读书。
(3)系统性阅读指导。好的阅读方法比努力阅读更有价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可自定阅读计划,含科目类别、书籍名称、阅读目的、数量、日期等。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阅读需求等个体差异及课程进度予以修订,可细化到周、月、季度。也可制定教师自己的阅读计划,与学生一起阅读,共同参与。同时,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方法比较多,含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浏览、跳读、摘记、旁注。了解每种方式的特点、作用及差异,予以掌握并优化运用,可明显提高阅读效率。
以上从学生主体入手,希望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学习习惯,增强语文学习意识,为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重新定位教师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二.针对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提出几点建议。
(1)激发学习兴趣。符合兴趣的学问,方可获得最大收益。兴趣是求知的源动力,可启迪智慧,主动探索,获得真知。兴趣与认知和情感相联系,对事物认知越深刻,情感越热烈,兴趣才会越浓烈。小学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巧用课件和习题,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升语文教与学的质量。
在学习常识性课文《太阳》时,可通过创设问題,开启智慧,导入课题。太阳有什么特点?远、大、热,多远?多大?多热?太阳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没有太阳会发生什么?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习热情。又如,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生动、丰富的表现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学中,播放《拜新年》歌曲视频和北京春节图片,通过喜庆热烈的歌曲及生动的图片形象,渲染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探究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课后习题是对学习内容的整合及巩固。习题的设置要兼顾基础性、拔高性、趣味性、竞争性。巧设多层次、拓展性习题。保证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习题,为优等生提供发挥平台,拓宽知识范围,让后进生体验正确答题的成功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学习是一个感知、理解、运用的动态过程,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创设自学氛围,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学策略,在学习感知期,可运用绚丽的图片、趣味的故事让学生得到强烈的感官体验,形成初步印象。在理解期,设立学习目标,激发求知欲及好胜心,活跃学生思维,以完成目标,深入理解知识。在运用期,让学生自主设立活动课题、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巩固认知。另外,注意营造民主、活泼、积极不乏严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积极互动,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建立探究性学习策略。新课改核心理念明确指出,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引导、改革教法建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探究性学习策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质疑,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解答,质疑比答疑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水平。质疑是开启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的发展过程。教师应通过导疑设问,引导学生于无疑处善问,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 ;要求学生自设问题自己解答,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及创新意识。此外,还可通过小组对抗互动的活动形式,互问互答,互疑解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搭建质疑、探究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潜能,树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探究观、行为实践观及知识发展观,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团队目标保持一致并努力达成的积极态度,是团队大局观、向心力、凝聚力的综合体现,是促进事物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力。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首先,教师应帮助生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合作?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合作有什么益处?通过《伟大的友谊》一课,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理想和崇高目标,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合作可以锻炼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及团队精神,共同获益。在课堂上,针对某一比较复杂或抽象的问题,可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互相交流、发散思维,在合作碰撞中发现新观点、提出新办法,在合作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创新能力。课后,在学生之间开展互检、互助、互学的活动,与同桌或小组长就预习、复习、作业等学习情况互相检查、互相监督,指出问题,发现闪光点。提高学习的动力及监督力,有助于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合作精神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树立大局观念、全局意识、整体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5)突破学科界限,注重知识衔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的综合基础性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构建符合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迁移和衔接,丰富学生想象力,扩大知识面,加深记忆,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学习《蛇与庄稼》一课时,教师可以与自然环境学科衔接,了解其他种类动物和植物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生物链的奇趣奥妙;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各种表面似乎不相关的事物,实际却存在因果规律。延伸到历史学科,学好历史需要深入研究,摸索社会发展规律,抓住主线。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学科间延伸与衔接,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秀娟.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J].江西教育,2018(09)
[2]黄建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