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师徒结对”学习模式探究

2019-09-10俄理想

家长·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初中数学

摘要: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兴趣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困生”课堂上无所事事,课后作业难以完成,抄袭现象比比皆是;“学优生”却感觉在课上“吃不饱”,课后完成作业得心应手。教师总是难以把握课程难度,无法兼顾这两类学生。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师徒结对”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尴尬局面。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师徒结对

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课堂上为了照顾更多的学生,教师一般会选择难易适中的题目进行讲解。优生课堂上总是应付自如,但是由于课程对这些学生而言较为简单,他们总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长时间下来难以满足这类学生的“胃口”,学生慢慢也觉得教师的课有些啰嗦,题目总是反复讲,不新颖。因此如何满足学优生的“大胃口”成了数学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学困生”因为种种原因对数学产生不了兴趣:(1)课堂知识太难,教师讲了一遍无法消化。(2)课后练习不会做,向教师寻求帮助的机会很少。(3)考试难以应付,毫无成就感可言。这导致“学困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弱。他们开始应付教师和家长。课堂上“开小差”,课后抄作业,考试要么留空白,睡大觉,要么作弊。

2.教师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心想顾全大局却往往适得其反。平时要么把太多精力放在了优生身上,要么就是在和“学困生”“殊死搏斗”,效果不尽人意。中等生也很容易被忽视,找不到存在感。

3.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还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为了赶进度容易忽视学生的反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不高。课堂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形同虚设,分工不明确,“学困生”在小组中找不到归属感,优生不明确自己的角色作用与职责,导致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低。同时教师缺乏引导,不愿意放手,学生也就无法发挥他们的作用。

二、“师徒结对”学习模式策略

数学教师如何才能利用已有的资源改变这些现状,我认为“师徒结对”学习模式值得借鉴。“师徒结对”学习模式的概念指的是一名优秀生帮助一名学困生。既是师徒关系,又是学友关系,在合作学习和练习环节,实行一帮一互助。

(一)如何开展“师徒结对”模式

开学初,根据学生以往的数学成绩将学生进行分层,分别为ABCD层,A层为特优学生,B层仅次于A层,C层为及格边缘的学生,D层为难以及格、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A层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B层为30%,C层为30%,D层30%,以50人班级为例,ABCD层的人数分别为5,15,15,15。A层与B层自愿选择配对3人,即A层每人带3个徒弟。B层每人带1名C徒弟,C层每人带1人D层徒弟。A层的每一个人为一个大组组长,选好自己的组名,口号,设定本组目标。这样一个班分成了5个大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隶属的大组,有自己的“师父”。这个分组过程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自由选择,以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师徒结对”的具体作用

1.预习环节 。

A层大组长制定预习计划,B层徒弟监督CD层徒弟完成。D层遇到难题由C层“师父”进行帮扶,若C层无法解决,则再向上一层进行学习,以此类推。A层大组长进行汇总工作,这类似于“翻转课堂”。

这样一来,人人有事做。教师根据大组长反馈的信息就知道哪些是大家难以攻克的难题,课上进行统一讲解,也更有针对性。

2.课堂环节。

课堂上,“师父”负责监督“徒弟”认真听讲、做笔记,鼓励“徒弟”参与课堂,在教师对全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讲解之后便进入做练习题的环节,教师通过课堂检测看效果如何。练习之后,依然是 “师徒”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徒弟”有不会的题先向“师父”发问,“师父”负责讲解明白并要对 “徒弟”的练习进行检查。如果“徒弟”在课堂上表现较好,可以给“徒弟”及其“师父”加分,这样就无形之中给了“师父”动力。“师父”也会很有“面子”。

3.课后作业环节。

课后,A层组长要为本组成员制定相应的作业,“师父”负责检查“徒弟”的作业,“徒弟”遇到难题可向“师父”请教,“师父”需耐心解答,A层“师父”互相学习,若问题仍得不到解决就上报教师,由教师统一讲解。学生作业上交之前需签上“师父”的名字以表示“师父”检查过。考前各组“师父”要学会进行考前预测,带领本组成员进行考前复习。考后进行总结归纳,找到考点并做好记录,以便大考复习。

三、师徒结对的效果及反思

根据我为期一学期的实验,有以下喜人的成效:①“师父”层学生变得越来越优秀。因为“徒弟”的各种问题使“师父”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问题,这样“师父”课堂上不容易松懈,因为他们也要认真学习,才能有效解决徒弟们的问题。②中间层学生也有了成就感。因为这些人也有自己的“徒弟”,原来自己成绩一般般,但是没有想到教师也让他们当“师父”,这种“幸福的压力”使他们不断进取,同时发挥自己的力量,帮助其他同学,这种成就感让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更大的激情。③“徒弟”层重拾数学学习的自信。因为有了“师父”的指点,“徒弟”们再也不会像之前一样在课堂上无所事事、课下作业无法完成了。而且因为除了A层的学生不是其他的“徒弟”之外,大家都是“徒弟”,这样“徒弟们”就不会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

当然,因为经验不足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我遇到了以下难题:①有些“师父”责任心不太强,对于“徒弟”的问题有时会出现爱答不理的现象。因此,实验过程中,我进行了多次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晋升“师父”的选拔,让一些有基础又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师父”,同时定期召开“师父”会议,不断提醒和督促“师父们”记住自己的职责,并及时肯定“师父们”的努力,进行最佳“师父”的评比。将五个“师父”收为教师的“徒弟”,先手把手地教好这些人,再让这些学生去带领自己的“徒弟”,如此一来,效果很好。②“徒弟”基础实在太差,“师父”无从下手。对于这一类学生,我采取的是“抱团法”,因为这种学生的数量毕竟是少数,所以让他们小范围的成团,然后由教师亲自管理,根据他们的基础,教师制定好对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再把这些学生放回到“师父”那里去,有了教师的督促,他们也在慢慢改变自己。

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我不断地调整方案,不断反思。所谓“教之道贵以专”,教师本身要有充足的耐心加持久的坚持,如果教师自己时常松懈,学生也就很难坚持下去。学生的力量真的不可估量,教师要学会放手,其实学生更了解学生,他們很多人能承担师父的重任,教师只有充分信任学生,他们才能学得更好。“师徒结对”模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两个教学原理,因为学生一对一进行辅导比起“吃大锅饭”来说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教会别人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要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需要用心去栽培学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互帮互助,互相追赶,改变以往“教师在后面赶,学生在前面走”的局面。“师徒结对”模式对于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显著效果。

(责编  吴 娟)

参考文献:

[1]王有升,兰玉萍.同伴学习中的“教学相长”与课堂教学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8(2).

[2]马祎.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甘肃教育,2018(3).

[3]张晶.“小先生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8(5).

作者简介:俄理想(1983.11-),男,汉族,甘肃省庆城县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师徒结对模式对于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初中数学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