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德育教育的全员德育探讨

2019-09-10李灿贤

教育界·A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小学德育

李灿贤

【摘要】小学生年龄较小,个性、人格都处于发育的关键期,因此,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十分必要。“全员德育”是教育新时期被广泛应用的德育工作新机制,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落实全员德育机制的必要性,之后立足于实际工作,探讨了应当如何开展全员德育教育工作,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德育教育工作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全员德育;教育策略

全员德育,即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要求人人作为德育工作者参与到学生德育工作中,形成“全员、全程、全域、全心”的良好德育氛围,引导并帮助学生成长为道德观念强、综合素质强的现代化人才。就目前各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来看,虽然大多数的学校、教师已经意识到实行全员德育教育机制的重要性,也在德育教育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仍未完全发挥该教育机制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把握实际情况的同时,还必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适应其发展并保持“德育”的主题和先进、科学、通俗易懂的内容。

一、落实全员德育机制的必要性

1.落实全员德育机制有利于提升德育工作质量

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学校、班主任、各科教师都将德育教育任务视为德育办、思想品德教师应当承担的工作职责,忽略了自身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将教学、管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上,即使遇到学生不守纪律、行为错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样的德育教育环境下,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而落实全员德育机制,鼓励全体教职工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齐抓共管,构建良好、多角度教育的教学环境,能切实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

2.落实全员德育机制有利于深化德育内容

在教育新时期,学校所承担的德育任务越来越多,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安全教育等,但仅依靠学校德育处每周举办德育教育讲座,或依靠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的日常强调,是很难将所有德育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的,自然也难以完成既定的德育任务。全员德育机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即建立联合性教育体系,让每位教职工充分发挥自身的岗位育人职责,切实深化德育教育内容,搭建出无缝链接、无管理盲点的教育链条。

二、落实全员德育机制的相关策略分析

在小学阶段构建全员德育模式意義重大,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要清楚认识,通过合理的手段开展相关工作。

1.构建完善、全员参与的德育教育体系

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之上,而全员德育对德育教育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落实全员教育机制,首要任务是构建完善、涵盖全员的德育教育体系,为每位参与德育教育工作的人员提供指导与方向。

其一,学科德育教育体系。首先,由教学处给出整体德育教育目标,分发至各个教学科室,然后再传递至教研组、备课组及各个科任教师,组织开展课程研讨会议,针对学科特点、课本教材挖掘德育教育的教学素材。之后,在正式课堂上,各科任教师有目的地将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

其二,课程德育教育体系。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由政教处、德育办共同研究并编著与学生年龄、思想情况相符的德育教育教材,实现德育教育工作主体化。同时,明确校领导、班主任、学校职工在全员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当承担的教育职责,并出具明文,指导不同岗位、不同身份的教职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实现无死角的德育教育机制,确保每位教职工都能认识到自身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价值。

2.攻克德育教育主阵地,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力量

思想政治课程、德育主题班会与讲座、班会课是小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各主要阵地的德育教育作用是确保德育教育工作质量的前提。例如,在广大农村小学,一周一节的班会课由班主任组织开展,而大多数班主任虽有意识地在班会课上进行德育教育,但通常以口头教育为主,班会氛围沉闷刻板,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很难真正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转变教育形式,以主题班会为抓手,根据学生特点、德育教育要求,组织多种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发掘好的德育思想,从而实现个人品德的提升。例如,组织“我们一起装扮教室”的小活动,让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完成打扫教室、剪贴窗花、种植小绿植等任务,完成后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所得,最后由教师总结“我们只有团结、友爱才能共同做好一件事,收获属于大家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结精神。

3.带动班主任及各个学科教师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

德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的学习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帮助他们成长,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衣、食、住、行是德育的基础,班主任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上教育学生,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要注重开展班会,积极配合学校各项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社会是很好的课堂和老师,班主任应鼓励学生大胆接触社会,同时要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是他们强有力的后盾。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能防止和避免他们出现不理解、不接受等负面情绪。

各学科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各学科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具体而言,学科教师需以“帮助学生成长”为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结合德育教育任务,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德育。例如,美术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可以设定绘画主题“我的家”,让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讲述一件自己与父母长辈相处过程中最受感动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之后以该事件为蓝本进行绘画创作,最后将创作好的美术作品送给家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绘画技巧,更能养成感恩之心,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4.联合学校职工、学生家长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要高质、高效地完成德育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领导和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家长、学校职工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打造全方位、全覆盖的德育教育空间。第一,从学校职工的角度来说,学校是小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地点,每时每刻都可能受到学校教职工的影响。所以,学校可组织全体教职工参与“德育教育宣讲会”,让每位职工都意识到自己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使学生的个人思想、品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学校要引导教职工从原本“学生教育是学校、教师的责任”的固定思维中跳出来,转变成“教育、监督每位学生也是我的责任”的观念,在发现学生正在进行错误行为时,及时劝阻并进行教育。第二,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学校需要召开“德育教育研讨会”,让家长明确自身在孩子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导家长分析孩子的德育情况以及如何开展德育工作。例如,在传统节假日时,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引导下生成正确的品格、价值观及情感。

落实全员德育教育机制,要求以学校教育为主导,辅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号召全员参与到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切实发挥每个人在小学生成才路上的指导、教育作用。因此,家长与学校中的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各科任教教师,乃至学校其他职工人员都应当参与到教育工作中,切实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苗种国.浅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J].学周刊,2018(06):95-96.

许崇学.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9(04):151-152.

李仙.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90.

井中振.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构建[J].中国农村教育,2018(23):32-33.

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3):11-18+39.

鲁洁.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22-26.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小学德育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