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来教师的生命成长研究述评

2019-09-10陈艳君

教育界·A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启示

陈艳君

【摘要】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价值的人。但纵览教师发展的研究历史,以培育完整的人为教育为目的的教师自身的生命成长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近二十年来教师的成长研究综述表明:只有激发教师的生命意义,引导教师的生命成长方可促成教师走向并开展真正的有生命的教育活动。为此,本文对近二十年来的教师生命成长研究做了一番检视梳理,以期为后续的教师成长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教师生命成长;研究述评;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资助课题“基于生命哲学的教师成长及其发展研究(课题编号:XJK015BGD060)”的研究成果。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与生命成长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越来越多的专家和研究者注意到新课程的实施应突出基于人且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核心的生命教育价值观。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教师是践行生命教育最重要的群体,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核心力量。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也是一群特殊的被教育者。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因此,要想成功地开展生命教育,首先就要激发教师的生命自觉与生命意识,关注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与生命成长。然而,我国的教师队伍虽然庞大,长期以来却一直遭遇这样一种窘境——人们过于强化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价值,却忽视了他们首先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属性,忽视了他们作为生命存在的成长过程与要义,使教师的成长过于工具化、技术化与功利化。近年来,对生命教育的大力倡导仍然停留在对学习者生命价值的关注和研究,对教师群体生命价值的探究还存在明显不足。

二、近二十年来教师的生命成长研究述评

教师的生命成在近长二十年来得到了国内外部分学者的关注。通过对中国知网进行关键词搜索,笔者发现,近二十年来,有关教师生命成长的探索主要聚焦于对教师生命成长阶段和周期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教师生命成长类型特点的研究和对影响教师生命成长的因素研究等。国外的纽曼(Newman, k.)伯登(Burden, P.)和阿普尔盖特(Applegate, J.)首先对教师职业与教师自身的生命周期进行了综合研究。费斯勒(Fessler, R.)、休伯曼(Huberman, M.)等也对教师的成长阶段进行了研究。我国很多学者如叶澜(2001)、刘铁芳(1997,2006)、燕良轼(2004)、辛继湘(2003)等都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对教师的生命和成长进行了综合探讨。廖美玲(2002)、孟迎芳(2002)、潘贤全(2004)、宋广文,苗洪霞(2007)、王升,赵双玉(2001)、胡定荣(2006)、王荣德(2009)、赵昌木,徐继存(2003)等则对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教师的特点、成就感和责任感,对专家型教师的教学风格、成长态度,优秀教师的特性和特质以及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做出了探究。

此外,在教育领域内,以生命哲学为理论进行的探讨主要聚焦于生命教育角度。通过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强调了两大方面:一是进行理论上的思辨研究,诠释生命教育的实质与目标。二是开展实际上的具象研究,探究生命教育的实行路径。理论上,钱巨波(1999)、李萍(2004)、刘济良(2004)、王北生(2004)、冯建军(2004)、张文质(2006)等分别从生命教育的含义、维度、实施的条件、构建、目标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实践探索上,叶澜(1999)、张美云(2006)、王北生(2004)、刘志军(2004)、刘济良(2004)、刘新勇和于晓芳(2004)等对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原则、策略、课堂建构等做了实践摸索。

而以“生命哲学”和“教师成长”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进行专题搜索,笔者发现:近十年来,将二者结合进行的研究(涵盖期刊、硕博士论文库)仅7篇,学术论文王春燕的《教师:从职场专业发展走向生命关怀的个体成长——生命哲学视野下教师成长的思考》(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6期)、姜勇、华爱华的《柏格森“生命哲学”视野中的教师发展观》(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唐松林、聂英栋的《用生命哲学照亮教师:教师是什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分别从职业发展、教师发展、教师生命本质等角度探讨了教师教育的要义与策略。硕、博士论文如西北师范大学李清臣的博士论文《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精神文化研究》(2009年)、西南大学左雯霞的硕士论文《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研究》及山东师范大学张辉的硕士论文《论对教师的生命关怀》(2007年)则对教师精神文化、教师生命教育和生命关怀做了一定的探讨。

三、结语

综合来看,一方面,人们对教师生命成长的探索还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制度视角、知识视角和技能视角,是一种静态的研究。研究内容则主要停留在对教师的职业维度进行探究,即便有部分文章谈及了生命的属性与价值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但也仅仅停留在对教师生命的表层关怀上。显然,现有的研究还没有足够看到正是由于教师首先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自我价值的“人”,才能够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人”的工作。教师只有从自我为“人”的成长角度出发来开展和实施生命教育,教育才能真正體现面向所有人的发展与成长这一特性。因此,只有完善教师的生命成长,提高教师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教师真正的成长,从而推动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生命教育研究的综述,笔者认为,从理论和实践维度对生命教育的探索研究仍需要进行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仍然有严密性与科学性不足的特点。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应当成为的一种主体教育理念,应是对教育本质与价值追求的回归,这就理所应当地包括了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师、生两个群体。

当下的生命教育探究多为针对学生群体的探讨,而对教师的生命成长研究还远远不够,笔者期待更多研究者能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一起推动生命教育的良性发展,共建和谐的生命教育世界。

【参考文献】

辛继湘.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1(04):18-21.

闫守轩,朱宁波.教师教育中生命体验的缺失及回归[J].全球教育展望,2011(12):61-66.

陈威.教师成长的生命意义探析[J].教育探索,2012(01):111-113.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启示
国外城市休闲化研究述评及启示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