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叙事中教学在教学中叙事

2019-09-10翁泳毅

教育界·A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堂应用道德与法治

翁泳毅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叙事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教学实践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把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及价值观念,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本文通过对叙事教学法的分析,探究了此种教学方式在课堂应用中的关键点,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叙事教学;课堂应用

一、叙事教学法的概念

叙事教学就是指教师将一个真实的故事作为讲课内容的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故事中蕴含相关的教学内容与理论知识,学生能在体验整个故事经历的过程中完成课堂学习。在这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故事选材、经验分享与课堂叙事的主体,通过理性设问引发学生争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从而实现知识与生活的统一、学习认知与道德升华的统一、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二、叙事教学法与新课程

新部编政治教材《道德与法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强调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注重情感体验、道德实践。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从而实现德育目标。叙事教学法正是立足于鲜活的生活事件,通过艺术性的处理,将理论知识融入故事情境中,引发学生提问、思考和讨论。这是教师自身的一种情感体现,是教师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教师把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将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呈现出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是新课程教学实践的一种有效尝试。

三、叙事教学法的课堂应用

1.主题的确定

主题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开展的指引,进行叙事教学需要确定一个主题。叙事教学的开展,主题的确定是关键,其直接关乎着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落实,课程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实践的顺利完成。因此,在确定叙事教学主题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主题的确定要立足于课本教材内容,但又要超越教材,要考虑是否符合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能否将本节课知识联系起来,实现故事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结合。

其次,确定的主题要贴近学生实际,能够反映当前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最好是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和兴趣点,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关注和讨论热情。例如,在讲到《遵守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当时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霸座行为”作为故事主线,将比较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津津乐道的人物和事件,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此外,主题的确定还应考虑价值观需求,使学生能感受社会正能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例如,教师在述说“英雄”人物事件时,要避免一味地描绘“高大上”的形象,要肯定普通人合情合理合法的个人追求,立足于平凡小事,呈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接地气”的正能量形象,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产生共鸣,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因此,叙事主题的确定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叙事教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情感,还要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2.角度的选择

在故事的主题确定后,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叙事的角度。教师可以从参与者的角度进行叙述,这样不仅故事的真实度更高,学生的感受体验也更加强烈,对于知识的学习掌握也就更加迅速。但是更多的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教学叙事时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进行的,是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身上发生的故事的叙述,这样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情感体验。

3.问题的设置

故事的叙述是为了将学生更好地带进知识体系中,让其有更好的情感体验,因此从故事到知识的引导过程,教师的设问是必不可少的,是需要被重视的一个环节。首先,设问应更多地体现开放性,开放性的设问会给学生更多的回答空间,也能够让教师从中了解更多学生的想法。其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在考试中遇到主观题,这种题目开放性较强,考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开放式问答训练,强化其语言组织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使其能说、会说、敢说。再次,设问还应强调双向性,允许多元化。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面对事情时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应通过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其在彼此思想碰撞中形成更加成熟、正面的价值取向,这个作用在面对有争议或有较难的价值选择的观点冲突时尤为明显。例如,在“政治自由”与“依法行使权利”是否冲突的问题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看法,这种双向性或多元化不仅能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还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加深情感体验。

4.故事的结构

在叙述的主题、角度、问题选择好之后,我们就要思考故事的结构。一个故事的顺利叙说,不仅需要构建良好的叙事框架,还必须具有层次性、内在逻辑性、完整性和阶段性。在叙事过程中,故事应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因此故事框架既要考虑故事发展的自然流畅,又要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合理地融入学科知识,而不是简单突兀地穿插。例如,在讲解《依法行使权利》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故事主人公从被侵权到维权的坎坷心路,层层铺开叙事,通过叙述主人公的维权从“协商”不成到“调解”失败,到最后的“诉讼”成功,让学生一一了解维权的途径,同时明白各种维权手段的特点和一般情况下使用的順序,如“诉讼”作为保护公民权利的最后屏障,一般在其他途径无效的情况下才使用。因此,教师在构建故事框架时应有层次性、内在逻辑性、完整性和阶段性,使学生在学习完这一课时还可以通过回忆故事来联系所学知识,从而加深记忆。教师还可以在巩固复习时利用故事架构让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方法的选择

现代教学的关注点是从“讲什么”向“怎么讲”的转变,因此,在叙事教学中,“怎么讲”即采用什么方法也很重要。这不仅关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关乎着教学工作的进行,同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如果单纯采用语言来进行叙事教学,会让学生产生疲劳厌倦之感。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运用其他的叙事方法,利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媒介进行叙事,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叙事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多采用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的末尾,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听故事的感受进行自我小结,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从而达到道德与法治课德育的课程目标。

总之,在叙事教学中,叙事的“事”很重要,而“叙”的方式也很重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使用叙事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在于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要做到“在叙事中教学,在教学中叙事”。叙事教学法不仅要求确定合适的叙事主题、选择恰当的叙事方法,而且整个叙事的角度、结构及问题的设置连同叙事的过程和结尾都很重要,教师要在每个环节都做好准备,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J].外国语文,2010(06):104.

猜你喜欢

课堂应用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有效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Scratch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高中政治课堂应用生成性资源的实践探索
浅谈“口号”在课堂应用中的作用
互动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