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实小:“实验精神”的百年坚守与时代注解①

2019-09-10林红陆文红

中小学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立德树人

林红 陆文红

摘要通过回望历史发掘学校的文化基因,并在实践中传承发展,是百年老校应有的责任担当。在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实验精神”是贯串百年的核心灵魂,科学求真是“实验精神”的具体表达;而百年来之所以研究不止、探索不息,是源于学校对儿童立场的坚持,对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坚守。面向未来,“实验精神”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百年老校;“实验精神”;科学求真;儿童立场;立德树人;苏州实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12-0021-03

“沧浪亭畔,古学宫旁,梧桐杨柳门墙……”悠扬的旋律伴着清亮的歌声,在每周一的操场上响起,这是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校(以下简称“苏州实小”)升旗仪式中的一个固定环节。这首带着明显年代烙印的老歌,伴着一代代苏州实小学子成长,印在心间,刻在回忆里。一首流传百年的校歌,承载的是一所学校的温暖记忆和厚重文化。一百多年过去了,新时代的小学教育面临新的使命、新的征途。回望历史,在寻根溯源中,关注百年老校生生不息的文脉,挖掘百年办学历史中鲜活的文化基因,是当代教育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必须完成的功课。

毋庸置疑,一所老校的百年历史是宝贵的财富。这财富究竟是什么?今天的我们可以从中传承和发扬什么?对这些问题答案的探求是对百年校史的负责,也是对当下教育的担当。我们不仅仅要探求一所学校在一百年里究竟做了什么,更要不断叩问在这些前辈做的事情中,哪些值得今天的我们视如珍宝,哪些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灵魂。

翻开苏州实小的校史,我们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杨保恒、俞子夷、吴研因、施仁夫……这些前辈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学校创办之初,正值欧风东渐,前辈们在倡导教育本土化的前提下大胆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借鉴西方先进教学法,在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实验,包括摸索五段教学法、对“道尔顿制”进行中国化改造、采用设计教学法等,让西方教育理念植根于东方教育的沃土。其中,吴研因是继俞子夷后将学校教育教学往前推进的重要一员,他编写了全国第一本白话文教科书,提倡启发式教学法,亲自创办儿童自治组织“三尚市”,锐意进行新教育的研究,使学校的声誉与日俱增。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寰清老师在单级复式教学上潜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长期的实验、改进,创造了一种活页复式教案,成为我国单级复式教学的专家,在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学校实验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上世纪90年代,学校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联手推进的“新世纪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目标课程的实验研究”,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随后学校又有多个课题成为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研究结出累累硕果,收获了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诸多荣誉。

一路走来,在苏州实小的校史里一直闪动着一个鲜亮的名词—“实验”,中国现代教育的诸多有影响的理论、方法都曾在这个校园里实践过、研究过,在苏州实小校史乃至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

“实验”,简单的两个字,看起来平凡至极,但如果和百年的校史、一代代教师的耕作、无数学子的成长联系起来,这个静止的名词仿佛一下子生动鲜活起来,带着饱满而丰富的意义。实验行进的轨迹里,藏着苏州实小先辈们教育的使命、求索的勇气、求真的精神。“实验”两字不仅仅嵌入了我们的校名,更融进了苏州实小发展的血脉,构成了学校的文化记忆和独特传统,这就是苏州实小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发展之魂。

“实验”是学校发展之魂,“实验”的精神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实事求是,它所追求的是让教育回归教育、让孩子做回孩子。

1914年,俞子夷从欧美考察回来,他说:“国化(民族化) 是取洋之长以补国之短,移植必服水土,乃能生根。全盘洋化或洋化过度,不合国情,则所长变为所短,无益而有害。”他反对“取貌遗神”,赞成搞“四不像”。他不仅在教法研究上不断探索,对教材的研究、考核评价的研究都有涉猎。他用美国新出版的《社会化算术》作教材实验,随译随用,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借鉴日本的小学算术教材编写《初小新体算术》,并于1916年正式出版。由此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实小的前辈已经有那么开阔的视野,那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的践行。无论实验的结果是证实还是证伪,它们都是“实验精神”的具体体现。

进入21世纪,苏州实小开始进行语文学科的探索,课题“思维流畅性精致性独创性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以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为切入口,把实验定位于对低中高年段学生的习作学习规律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来受到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學和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等理论的影响,语文学科团队又从对语文学习学什么、怎么学的考问深入到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探索,开始了“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实验,旨在解决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关键问题。从进行系统的认知心理学培训开始,全体教师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课程,探索着一条认知过程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道路,用科学取向的学和教的理论,建构了语文能力形成的一般范式。10年的研究终于结出硕果,该成果被评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回眸凝望,一个个睿智的教育先贤仿佛从如歌的岁月里走出,透过发黄的故纸、厚厚的校史,还能让你触摸到那带着温度的赤诚,还能感受到其简素无华、沉稳内敛的质朴。承袭先辈们历经百年不衰的教育情怀和“实验精神”,这样的传承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是对教育前辈的追随。不论是受杜威等人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是对现代西方教学论的借鉴,在苏州实小校园里时时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实验,都回应着时代对小学教育的要求,而科学求真的研究态度,正是对“实验精神”最好的秉持与表达。

2015年,在迎接110周年校庆的时候,苏州实小布置一新的校史馆迎来很多校友同行。我们重新梳理校史,目的之一就是不忘来路,牢记源头,坚守一份教育情怀和科学求真的“实验精神”;我们没有忘记创办人的初心、教育人的初心,没有忘记学校从何处来、向何处行,没有忘记教育是为了谁。

创新与坚守似乎是一个悖论,然而在苏州实小,它们显得是那么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因为无论是不变的坚守还是求变的创新,都是基于儿童立场,源于对儿童的研究和对教育规律的关注和把握。将关乎学生发展的日常细小问题的研究落实、落细、落小,是苏州实小百年来始终不变的精神底色。

因为这样的坚守,苏州实小的教师们才会在任何情境中,都不断地尝试着探索和改变。1998年,学校在太湖之滨的镇湖镇争取了200多亩的湖滨田野作为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取名为“绿野村”。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使教学形式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大自然,给了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活动空间,使得更多的课程有了实施的可能,尤其为实实在在地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生在这里有机会真正亲近土地,不仅仅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更在播种、灌溉、除草、收获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喜悦。和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本身就是儿童天性的需求,真正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自由地发展”成为可能。转眼20年过去,在绿野村里,诸多的课程设计有的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并在不断完善中成为经典。每次活动的那几天,都成为一批批孩子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成为在校学生一个学期里最为期盼的日子。

学校这样的创新之举还有很多,比如:在本世纪初,学校从单一的公立学校转身为既有公办又有民办的教育集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辐射,惠及更多儿童;尝试海外办学,将成熟的语文识字教学法推广到新加坡和文莱,惠及当地的华文教学……

无论是办学体制上的探索、学校管理的变革,还是课程的改革创新,都是一种实验,都是对当下教育需求和发展的回应,而所有实验最本源的出发点都是儿童。学校建立之初,就定下了“育人为本”的宗旨,一切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全力发展儿童的个性、启发儿童的智能、满足儿童的需要。

如今的“绿野村”,让我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课程意义上的转型升级,更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落地。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坚持儿童立场,注重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劳动教育、美育方面给儿童“人生最坚实的起步”,是学校现阶段的责任和使命。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审视当下,展望未来,教育改革的能量从何而来?从传统中来,从坚守中来,从文化中来。我们希望通过解读沉甸甸的历史积淀,触摸先辈们秉持的“实验精神”,由此勾勒出一所百年老校当下的走向和明天的模样。不负前人,不负传统,不负时代,以“实验精神”做更广更深的探索,把立德树人融在教育的每个细节,把全面培养全面发展细化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里—这是对“实验精神”在今天的最好注解。

(编辑?崔若峰)

注释:

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大数据支持下‘科学取向’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编号:B-b/2015/02/115)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立德树人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