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学府:文翁石室的教育传奇

2019-09-10田间赵清芳李保诚

中小学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创新

田间 赵清芳 李保诚

摘要“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的石室精神是文翁石室绵延千年的原因所在。文翁石室以“爱国利民”为立校之本,通过成人仪式、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社会志愿活动、红色之旅等塑造学生的精神底色;以文化传承为发展之根,通过凝练校训、梳理办学传统、开展特色学校活动,实现千年文脉传承;以因时应事为创新之魂,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引领学校教育创新。

关键词千年学府;文翁石室;石室精神;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12-0013-04

李冰治水,文翁化蜀,历来被誉为秦汉时期蜀地最了不起的两件大事。两千多年过去了,李冰开凿的都江堰不废不变,文翁创办的石室精舍仍办学不止。两千多年来,纵然时局艰难、社会动荡、时移世易,文翁石室始终庙堂不迁,初衷不改,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时至今日,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依然书声琅琅,弦歌不绝,缔造了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数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那么,文翁石室就是这文明传承中一支不曾熄灭的香火。追溯文翁石室的教育足迹,我们不难发现,代代相传的石室人和他们背后的石室精神,正是“蜀学冠天下”的基因密码,正是文翁石室得以绵延千年的原因所在。

在石室中学的教学楼上,由石室校友、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先生题写的十六字校训“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格外引人注目。“爱国利民”是石室中学十六字校训中的前四个字,也是校训中最早提出的四个字。早在清朝顺治年间,文翁石室就在办学条规里明确提出:“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相互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无论是当时的“利国爱民”,还是后来的“爱国利民”,其源头都可追溯至文翁兴学的初衷。

公元前141年,西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党“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有了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为地方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这既是文翁办学的初衷,也成为文翁石室绵亘古今的立校之本。而汉武帝诏令天下仿效文翁兴办官学,则将教育兴国、为国育才的办学初衷进一步发扬光大。

至近现代,在特殊的时代洪流之中,石室师生更是高扬爱国之忱和复兴民族之志,精研科学知识,踵步时代潮流,讓“爱国利民”的石室流风润泽一代代石室学子:戊戌六君子中的刘光第、杨锐,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者张澜、蒲殿俊、罗纶,少年中国学会创始人王光祈,红岩烈士胡其恩、韩子重,等等。

时至今日,当代石室人依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爱国利民”的校训精神。比如:每年5月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学校师长为学生赠送宪法,法官宣读宪法,学生手持宪法庄严宣誓;每年12月开展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举行升旗仪式为死难者默哀,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参观烈士纪念馆,开展全校师生签名祈愿活动;每年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区、街道、养老院、贫困山区进行各项志愿服务;每年定期开展红色之旅活动,在重庆、遵义、延安等地,留下石室师生的足迹;等等。

正是坚守这样的立校之本,石室学子在新的时代书写了“爱国利民”的新篇章,他们中有制导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中国清洁生产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嫦娥三号、天宫二号航天器总调度戴堃,等等。

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石室中学有一个独特的呼号仪式,主持人带领全体师生举起右拳齐声高呼校友郭沫若先生的题词:“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这一题词是郭沫若1957年回成都时专门为母校题写的。在这一道独特的呼号风景中,“爱国利民”成为全体石室人代代相传的共同追求和精神高标。

1. 凝练校训,赓续教育理念

继清朝顺治年间在办学条规中提出“利国爱民”的办学目的后,1922年,时任石室学堂总理刘咸荥在《为三十班毕业同学录题词》中,提出了“应事因时”四个字,告诫学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随时改进,不能故步自封。1927年,时任校长文藻青在《成都联合县立中学第四十班毕业同学录序》中,提出了“德达材实”的办学主张,明确石室要培养德达材实、立志宏远、思济时艰的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1934年,时任校长刘刚甫在《告学生书》中进一步以“整齐严肃”四字为校训,要求学生“严肃身心,接受校规”。

在经历了多年的办学实践后,石室人最终形成了“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的校训,并沿用至今。石室中学知名校友、教育专家查有梁先生认为,这16个字既是文翁石室的校训精神,也是经久不衰的教育理念。如果没有这样的核心理念的指引,就不可能办出延续两千多年的高品质名校。

2. 总结经验,积淀办学传统

除了十六字校训,石室中学“传统·基础·创造”的六字办学思想也别有特色。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石室中学就结合自身两千多年的办学实践,提炼出了“继承优良传统,打好素质基础,培养创造能力”的办学思想,并将之浓缩为“传统·基础·创造”六个字。这三个词语之间没有使用传统的顿号而是以圆点表示,寓意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相加,而是互为一体、相互融通、缺一不可的整体关系。

不仅如此,石室人还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凝练出了“高严精活优”的优良教风,即师资高、学风严、教学精、思维活、品质优。而这五个字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文翁的“诱进化之”和“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这其中蕴含的循循善诱、实践育才、因材施教等教学经验,至今仍有其蓬勃的生命力。至上世纪初,校长张铮提出了“从高立法,从严执行”的教学要求。之后,刘刚甫校长在《告学生书》中提出,“各生仍应淬厉精神,严遵规定,毋稍逾越,俾养就刚健质朴之风,而造成中流砥柱之人材,庶不仅学科占全川之上乘,即校规亦当为全川之表率。”自此,“从高”“从严”就成为石室的教学传统。与时间一起走到今天、打上独特烙印的,还有石室中学的校歌、校旗、校徽等。这些与时代同行、与历史共生的石室标志,在一代又一代石室人的手里不断积累沉淀,最终成为石室人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色。

3. 特色活动,传承千年文脉

石室人清醒地知道,比挖掘历史更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比梳理文化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如何让历史与文化在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如何将石室千年文脉代代传承,是每一代石室人必须直面的问题。

于是,在石室的校园里,有了这样一些只有石室人才可能开展的活动:

新教师的入职第一课在“文翁讲堂”进行,他们在这里参观校史陈列馆,了解石室文脉,致敬石室先贤;

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石室校史剧,将两千年长河中与文翁石室有关的人、事、物搬上舞台,再现文翁石室感人肺腑的教育事迹和波澜壮阔的教育史诗;

学生自发成立文翁戏社,让文翁从日常编排的课本剧、历史剧、舞台剧中,走出学校,走出历史;

开设学校文化课程,在学生中全面开展“识石室人”“知石室事”“品石室文”“寻石室景”“承石室魂”的校本课程;

石室教师、学生、校友共同参与“口述历史”访谈工作,通过采访退休教师和石室校友,在“留史资政”的同时,让石室学子在知晓历史中走向未来;

参加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向全世界的观众讲述“石室十三经”背后的教育传奇,共同守护文翁石室最早的校本教材“蜀石经残片”;

在成都博物馆举行“天府文脉”展,由石室学子担任讲解员,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讲述文翁化蜀的石室故事和传承千年的石室文化;

以编辑出版的《文翁石室诗词选》为载体,深入持久地开展石室诗文品读活动,如诗歌朗诵、诗词鉴赏、楹联赏析等;

编辑出版《文翁石室古代文献资料汇编》《石室画卷》等校本读物,让尘封的历史成为当今鲜活的素材;

让石室校园成为石室文化最独特的载体,石室沿革、锦水文风、沫若古园、翰墨石室、石室石径、清朝条规,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都在讲述石室的文化;

每年定期举行“文翁杯”课堂教学大赛,将石室“高严精活优”的优良教风与新时代的课堂教学相融合;

……

在石室的课堂上,学生们总能不经意地与校友相逢,与历史相遇。这里有陈寿的《三国志》、李密的《陈情表》,有清初四川巡抚佟凤彩重修四川府学时与反对派进行的“先富后教”还是“先教后富”的辩论,有锦江书院院长彭端淑的《为学》,还有郭沫若、何其芳的新诗,让学生备感亲切。不仅如此,校园之外的课堂也充满了浓浓的石室味:在郭沫若纪念馆中了解老校友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思想文化、科学教育、社会活动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在校友李一氓的故居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在贺麟故居向被誉为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的校友贺麟致敬,在成都人民公园保路运动纪念馆寻访保路运动领袖—校友蒲殿俊、罗纶的身影,在都江堰拜谒“李冰治水”“文翁化蜀”两张名片……

文翁石室两千余年不曾断流,究其原因则在于石室文化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世事如何沉浮,文翁石室始终以一种文化传承的姿态面对时代更替,面对世界潮流。因为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办学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学校,石室人拥有最坚定的文化自信,他们相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教育活化石”的千年名校,文翁石室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滋养了石室这棵参天大树,也让这枚“教育标本”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从文翁创立石室精舍,并将优秀人才派往京城长安深造,到“石室十三经”自孟蜀广政七年始刻、迄宋徽宗宣和五年历时187年竣工,文翁石室从创始之初就带有因时应事的创新之魂,始终与时俱进,勇立时代潮头。

1. 困境新生,转型新式学校

清末民初,西方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面对国力衰弱、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以及来自保守落后思想的重重压力,石室人深知,唯有打破方能走出困境,唯有创新方能获得新生。1902年,当时名为锦江书院的石室中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成为最早开办新学的学校之一。

民国时期的张铮校长毅然决然地学习发达国家的教学体制和课程,率先聘请外籍教师,率先开设矿物、物理、解析几何、英文读本、微积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法语等课程,率先实行代数、物理、化学、外国历史、外国地理等学科采用英文原版教材等。一系列改革创新的举措,开启了现代教育改革的大幕,也奠定了文翁石室现代教育理念与办学思想的基础。

从两千多年前西汉景帝末年,至百年前军阀割据混战的中华民国时期,文翁石室始终以“因时应事”的创新精神,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正是这一可贵的与时俱进精神,才让文翁石室的伟业光耀至今。

2. 放眼世界,着意国际交流

1979年,石室中学成为四川省第一批对外开放学校,之后相继成为四川省第一所在海外设立孔子课堂的中学、成都市首批“华文基地学校”。其实,石室中学国际交流的步伐,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即已开始。当时,学校将所藏《道藏经》共计1120卷,赠予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英方则回赠《大英百科全书》(1940年版)一部共27册以示感谢。以此为契机,石室中学与对方持续进行了图书、教学仪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一放眼世界、走出国门的举措,让石室人很早就具有了国际视野与世界胸怀。而今,石室中学更是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将石室文化和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国。而遍及世界的优秀石室学子,则以自身的成就,向世界展示着最古老中学的办学奇迹。

3. 面向未来,领航教育创新

1995年,石室中学启动了课题“高层次人才基础素质培养对策研究”,提出了“专才、英才、通才”的“三才”培养目标。在十多年的研究实践后,石室中学在“三才”培养的基础上开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0年,学校立足长远,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构建并完善了STEAM教育课程体系,建成了基于STEAM理念的“三院两馆两中心一空间”。不仅如此,学校两次举办“院士学生面对面”活动,七位院士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三次举办“石室论剑”高端学术论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校长与石室师生共话“大学与中学如何衔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领航学校等闪光的招牌,更是石室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最好佐证。

2009年4月,成都石室中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如今,集团的15所学校、16个办学点,横跨成都三个圈层,覆盖全市近四万名城乡学生。2015年,石室祥云网校覆盖全川,石室课堂同步传播到广袤的藏区和偏远的山区。2019年,作为“四川云教”远程教育平台的优质直播课堂之一,石室祥云网校构建起有15个应用服务的联盟,持续为几十所远端学校提供课程、资源和教师培训等服务。千年石室打破围墙、走出校园的创新之举,既是精准扶贫的教育之战,也是石室人与时俱进的进取之战。

2019年,面临崭新的时代,石室人站在文翁兴学2160周年这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以与时代俱进的姿态,提出了“追求品质卓越,实现高位引领,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领航中学”的新的奋斗目标。

“于彼石室,蜀学辉光。文翁而后,气象其昌。”走过2160年的文翁石室,其蜀学辉光至今闪耀,其文翁气象至今生辉。在这些辉光和气象的背后,永远让千年石室葆有生机和活力的,是“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的石室精神,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是永远与时俱进的创新姿态。

(编辑?崔若峰)

猜你喜欢

教育创新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信息技术支撑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策略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知识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析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教育理念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微课特点、设计制作以及发展趋势浅析
以生为本, 努力创新学生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