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实小:百年创新成就“儿童幸福的起点”

2019-09-10杨荣

中小学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传承

摘要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上海市实验小学将办學实践与学校文化凝聚同步,以文化立意引领改革实践,学校文化发展起点高、成长稳、承继紧。学校以“学校,儿童幸福的起点”为文化之“魂”,以“师爱为先,呈现教育的大爱”为文化之“源”,以敢为人先、先行先试为文化之“气”,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质;以教学研究改革和教师队伍的持续成长奠定根基,实现文化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连接,保障学校百余年来的持续高位发展。

关键词百年老校;学校文化;文化传承;儿童幸福;名师群体;上海市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12-0017-04

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建构既是一个哲学命题,又是一个实践命题。作为一所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老校,如何实现优质高位的再发展?我们又该如何在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维度上找准机遇,推动百年老校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持续发展?上海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上海实小”)自1911年建校至今,以实践经验厚实学校文化,以文化立意引领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同步推进的学校发展之路。

学校文化是办学之本,上海实小的百年办学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学校文化的生成史。“坚守与改革、释放与再生”,这是上海实小百年发展所凝练的文化特征。“坚守”的是科学,是规律,是教育的价值;“改革”的是弊端,是滞后,是问题;释放的是经验,是能量,是思想;“再生”的是体制机制保障下的文化。百余年来,上海实小学校文化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起点高:立意高远、精细实践

上海实小建校时的首任校长李廷翰先生不仅有伟大的救国之志、深厚的文化学养,更有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他将推进社会进步、促成人民幸福的宏伟志向化作教书育人的实践,在其办学伊始,就以积极的教育价值追求凝聚学校自身文化。他提出的“使贫儿享人生幸福之起始”的办学目标,开启了小学办学为了“儿童的幸福”的先河,激励以后的历任校长追随并坚守,持续了一百余年,实践了一个多世纪,成为上海实小学校文化之源。文化凝聚立意高远,办学实践精细实效,办学实践与文化建设相伴相随、相互促进、融会贯通,成为上海实小学校文化构建的特点。

2. 成长稳:文化聚气、勇担责任

1911年起步于贫民学校;1919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评为全国11家优良小学之一;1945年以“课堂优质,教师精良”被誉为上海小学之最优;1963年成为上海市重点小学;1978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小学;1999年成为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2009年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从建校时的万竹小学到现在的上海市实验小学,学校以文化聚气,顺应时代巨变,勇担社会责任,创造性地克服各种困难,在持续的自我修复中稳步提升发展能级。上海实小坚守本义百年不变、与时俱进深入实践的发展过程,是在优化办学理念、探索教育难题、承担改革任务、持续改革实践中释放出强大能量的过程。

3. 承继紧:价值坚守、一脉相承

志存高远的校长,能激励后人为实现教育理想而执着奋斗,为构建理想的教育而倾其全力。上海实小首任校长对文化的追求,奠定了学校百年发展的基石。学校的历任校长,不仅是成功的管理者,更是杰出的专业人才、专家型校长。张炎林校长、蒋卓慕校长、刘元璋书记、袁瑢校长、杨丽娟书记、殷国芳校长……校长们经验的释放与传承,凝聚了学校的专业文化,成就了学校的专业品质,也成为历任校长共同的价值标准、思维原点、行为特征,并影响着教师“把平凡的事情做精致”“把常规的事情做新颖”“把偶成的事情做经典”。

对学校文化的研究,本质上回答的是如何办好学和什么是好学校的问题。好的学校既不是人治的结果,也不是制度保障的结果,而是一代又一代办学者坚持传承发展学校文化的结果。一所有文化品质的学校,不是生源之争、分数之搏、奖牌之说,而是不求教“好的学生”,但求“教好”学生的努力,以及师生一生的感谢与美好的回忆。

1. 学校文化之“魂”—“学校,儿童幸福的起点”

自建校以来,上海实小对于自身办学水平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是否幸福。“为了学生幸福”,从文化层面上回答了为什么办学、为谁办学、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

上世纪60年代,蒋卓慕校长提出“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办学目标,从教和学两方面,阐明了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明确了高质量教学的评价标准。上世纪80年代,袁瑢校长提出“校园是可爱的,老师是可亲的,学习是快乐的,同学是友爱的”的办学目标,揭示了一所为了“儿童幸福”的学校的基本特征。上世纪90年代,学校提出了“尊重生命,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办学新模式,更深层地引导学校教育从“学生适应学校”转向“学校服务学生”,更有效地落实学校为了每一个儿童幸福的办学理想。

百年办学历程中,上海实小的历任校长都能主动回应时代要求,把高远的教育之志与学校特点相结合。虽然由于时代不同,办学目标的表述也有不同,但其核心不变,即让“学校成为儿童初享幸福之起始也”,也即上海实小坚守百年的办学之魂。

2. 学校文化之“源”—师爱为先,呈现教育的大爱

以学生为本作为一种理念,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阐述,但行为方式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在学校文化中,通过师生关系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

1911年,“贫民学校”出身的万竹小学认为,小学教师的人格力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学生“正气”“志气”的培养关系到他们和国家的未来,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养成健智之国民,培养国家之元气,小学校实为之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领导把树师德作为办新学校的首要工作,树立起了师德标兵蒋师昭,并且将她的“站在教室门口看到的是满园的鲜花”这一观点确立为教师的共同学生观。上海实小教师用母亲的情怀爱着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学生:对于出身于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教师会拿出自己的薪水进行资助;对于父母时间紧张的孩子,教师会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悉心照顾;对于学生偶尔表现出的在校园生活的不快乐,教师首先想的是自己教育方式上有没有缺失……学校想着教师,教师爱着学生,小小校园,爱意荡漾,这爱的延续、放大,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与优质之源。

上海实小学校文化中百年坚守的办学原则是:把最好的给学生。作为硬件不算最优的学校,上海实小一直坚持把最好的给学生,其中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在初创时期,首任校长李廷翰就举全家之力,为贫儿建立了上海第一所小学图书馆,之后更是超前地设想并建立了“学生活动室”。因校舍与地区民宅混杂,学校几代校长硬是用绿化围出了一方“绿洲”,让学生在安静的港湾中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困难时期,物质的匮乏也没能阻碍学校对学生的付出,精细的管理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如场地的使用上,最好的给学生做教室,其次用作教师办公室,最后才是校长办公室;再如设备的制作上,桌椅的高低要符合孩子的身高,黑板的高低要与孩子的视线平行。学校教师自力更生自制教具,成本仅是市场价的十分之一,效果还明显优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教师制作的“小小气象仪”在全国第一届科技大会上展出,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学校克服困难建起了上海市第一条塑胶跑道;上世纪90年代,学校自筹经费建起了上海最早的学生电脑房,率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研究。

3. 学校文化之“气”—敢为人先,先行先试

学校文化传承与构建的成长点在于“实验”与“创新”的行动。透过百年时光,学校在办学中始终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敢为人先”的教育实践:初创时期即率先开办女部,实现了男女同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丰富的教育改革经验在新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名校名师交相辉映,学校中成长起了以袁瑢老师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名师。

上海实小“敢为人先”的教育探索与实践也促成了许多教育成果的诞生:首任校长李廷翰呕心沥血十载,终作出《贫民教育谭》;上世纪50年代,教师林有禹的“动手动脑学自然”和自制教具的经验,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上世纪70年代末,学校参与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课题研究,语文学科的整体改革经验影响全国;上世纪80年代,学校基于语文学科规律和袁瑢老师的语文教学经验,出版《袁瑢语文教学三十年》,杨丽娟书记总结出“知的晓理、情的感染、行的训练、意的锻炼”德育方法,并首创了“祖国可爱”升旗仪式;2004年,学校开展开放教育,创新办学模式,成果“超越‘围墙’”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在上海实小还诞生了在全市甚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小学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小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现代化教育实践性运用”“开放教育的实践研究”“学校课程的建设性研究”等教育改革成果。

上海实小文化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心,在于聚焦课堂、变革教学;而其连接点则在于以教师的发展赢得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与内在动力。

1. 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三级台阶

课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实小的变革与发展,始终聚焦在课堂,从课堂主动的“应变”中推动改革。上海实小的百年教学研究和改革之路,经历了三个发展台阶。

(1)台阶之一:建设扎實而不“呆滞”的灵动课堂

初创时期,学校教师就有过“学问”之议,结论是:“学问”是我们国家与民族发展各项事业的中心。基础教育,对个人而言是人生的第一次起步,对国家而言则是培养国家基础公民之开始。我们认定小学教育就是在“学问为重、注重基础”中的启蒙养智,教师要教得扎实,学生应学得生动。

学校在实践“以学定教”理论的过程中,努力克服课堂的“呆滞”:教学不能“用课本按部就班”,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利用偶发事件”,不“为课本时间所拘束”。方法灵活、内容丰富成为上海实小课堂的基本特点,其中许多教学方法被广泛认同,如“设计教学法”,即教师备课尊重儿童认知和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设计,低年级采用“混合大单元的设计”,中高年级以“分科设计”为主,辅之以“自学辅导制”。为丰富课堂,教师还不断充实各学科的教材,除了国家规定的教材,教师还会使用讲义,自编教材,如一到三年级的常识课本就由教师自编。

(2)台阶之二:形成精细而深远的特色课堂

为了以教师的“教活”激发学生的“学活”,学校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对策。在分析了100多节课后,学校将“环节教学法”改为启发式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学校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要求教师“把思维方法和习惯教给孩子”,倡导“教得生动,学得愉快”“课内强基础,课外出人才”。

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使学生得到成长,也成就了以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袁瑢老师为代表的学校名师队伍,形成了“严、实、细、活、深”的教学风格,即严而有格,扎实有效,备课备人,宽广深远。

(3)台阶之三:孕育经典与现代融合的开放课堂

面对新课程改革,上海实小遵循教学规律,围绕“儿童幸福”“绿色开放”等原则探索课堂转型之路。在强化教研、精准解读国家课程、细致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各学科课堂教学实施细则》,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看着学生眼睛上课”,切实提升课堂“生成”,保障国家课程的高质量落实。

在不断完善课堂形态的基础上,上海实小持续推进学校课程的全方位建设。学校基于“做强基础型课程,活化拓展型课程,适度引入探究型课程”的基本原则,以学科教学与综合活动互补,让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并重,通过分主题统整国家课程,形成覆盖小学所有学段的综合主题教学;提供选择课程,低年级6大门类20多门课的“套餐”科目表、中高年级俱乐部课程等,适应了儿童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开展8大类120多讲“小眼睛大世界”微型系列讲座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此外,学校还通过“班级授课制”与“兴趣跑班制”相结合的双轨班级管理方式实现班级的动态管理,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意愿。

2. 教师专业发展的追问与突破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之于学校,一如根系之于参天大树,根深方能叶茂。学校从初创起,就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管理的核心,始终追问自身需要怎样的教师,应当如何对待教师以及怎样培养一代又一代名师。

(1)学校需要怎样的教师?

李廷翰在《贫民教育谭》中明确指出:“为学生而延教员与校长”。今天我们的理解就是“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奠基学校”。

有爱,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学校明确指出“怒,教师之大忌也”,严肃规定了“善怒者,无教师之资格”;要求教师面对学生要做到“亲”,即“为教师者第一当和蔼可亲。小学教师于学生最为亲密,授课之外,游戏也休息也,皆与学生共处”。学校更要求教师处事为公,“万一教师有所过失,而学生能证明之则加以奖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实小教师就提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以此承担“身正为范”的职业目标。今天我们认为学生在学校应当玩而有伴,教师亦师也亦友,教师要会讲故事,要知道学生在玩什么,并有一招玩的绝活……我们努力改变教师只是知识的化身的形象,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2)学校如何对待教师?

在上海实小,学校关心、培养教师,尤其注重管理不能让教师“心累”,更要激发教师的“研究之心”。学校已形成“横”“纵”式研究制度,所谓“横的研究”,就是相近年级分组研究,以低年级组、中年级组、高年级组为单位,具体研究相关学科教学的种种问题;所谓“纵的研究”,就是分科研究,以国语、自然、算术等具体科目为单位,主要研究教学法的统一和改进、教材的编订等。

学校开展了“以爱心为核心,专业为重点,学术为亮点”的师德主题教育,建立了“今天,我们如何走进课堂”的教育论坛,用“民主管理,文化感染”来提高教师的尊严感;用“走进历史,对话名师”引领教师形成文化认同,孕育组织“愿景”;用“走近经典,与书同行”来提升教师的学养与境界;建立“机会公平,良性竞争”机制,激发教师职业成长的内驱力。

(3)如何让名师后继有人?

教师是一座有待开掘的宝藏。好的管理,一定能激励全体教师实现自身的最大发展。好的学校,也一定会持续不断地培养名师。从1949年“培养出第一代新中国自己的名师”开始,上海实小在各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全力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努力保护老教师,培養新教师”“尊重知识,保护人才”“激发师爱,做好教师”等教师发展与激励策略。

小学教师不“因小而无为”,小学教育也有大作为。这些年来,学校先后有6位教师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37%的教师获市级以上教学和科研评比一、二等奖,12%的教师列入全国、上海市名师培养对象,更有一支以袁瑢、蒋师昭为代表的身正学高的名师群体。教师的持续成长与发展,是充实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源泉,更是学校责任与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保障着学校百余年来的持续高位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廷翰.教育丛稿[M].上海:中华书局,1921.

[2] 上海市实验小学.上海市实验小学十年凯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3] 查如裳,金正杨,徐金海,等.袁瑢语文教学三十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4] 杨荣,黄云龙.超越“围墙”—小学开放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5] 杨荣.教育追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 杨荣,徐颖年.穿越时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7] 德雷克,罗.校长学(第六版)[M].刘润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8] 麦克伊万.高绩效校长的10大特质:从优秀走向卓越[M].吴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9] 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文化传承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