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拟论文”的学术写作教学方案
2019-09-10刘洋
刘洋
摘 要:目前已有众多高校在本科学生中开设了学术写作课程,以培育学生论文的写作能力和写作规范,但是因学生知识程度和科研经历有限,其教学过程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借助于对虚拟事物的研究论文——拟论文,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些教学上的困难。基于“拟论文”的学术写作教学方案,可以很好地适用于没有科研经历的本科低年级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论文的写作规范和写作技巧,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关键词:学术写作;虚拟论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3-0093-04
Abstract: Many universities offer academic writing courses among undergraduat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writing standards. However,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due to students' limited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ience. With the help of virtual papers, which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virtual objects, we can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effectively. This teaching scheme can be well applied to junior undergraduates who lack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so that they can learn writing norms and writing skills in practice, and cultivate their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magination.
Keywords: academic writing; virtual papers; teaching practice
一、概述
为了应对学生写作能力下滑的现状,近期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写作类课程。这些课程并不仅是中学阶段的写作课程的简单延伸,其教学重点也往往并非是创意文本的写作,而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因应目前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堪忧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為学生以后的科研学术生涯打下基础。在笔者任教的南方科技大学,也在2018年秋季学期开设了“写作与交流”课程。课程分为三个教学板块,分别是应用写作、学术写作和限时演说,其中重点则是学术写作。
然而,在此类教学实践中,课程的设计往往无可避免地面临许多困难。首先,因为课程面向的是本科学生,而且以低年级学生居多,因此在教授论文的写作规范时,很难结合实际的写作实践进行讲解。学习者本身并没有科研的经历,也没有写过论文,所以在课堂上讲授的诸多规范只能是泛泛而谈,学生体会不深,且学习之后容易遗忘。其次,论文的核心精神在于创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的发现或观点。然而在传统的学术写作课上,学生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结果写出的“论文”其实更接近一篇文献综述。另外,不管是老师在课堂上举的例子还是学生的练习作业,大多都是文科的课题,这当然是在理工科课题具有较高门槛的情况下做出的无奈选择。但是我们也发现,开设这类课程的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听课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理工科专业。这就导致课程所学与以后的实际写作需要拉开了一段距离,因为在很多细节上,理工科论文和文科类论文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我们尝试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方法的新的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关键点在于,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学习和吸收论文的写作经验——当然,学生写的其实并非真正的科学论文,而是一种“虚拟论文”,我们不妨称其为“拟论文”。
二、从虚拟书评到拟论文
所谓的拟论文,指的是一种以现实的科学方法研究“不存在之物”的研究论文。这种以不存在之物为对象进行的写作,乍看上去似乎只能在小说等虚构文本中出现,但事实上在一些非虚构文本的写作中也能看到。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大概就是“虚拟书评”了。在虚拟书评里,写作者评述的其实并不是某本真实存在的书籍,而是假想之物。这种设计其实很早就有,比如博尔赫斯在其《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序言中就写道:“……比较好的做法是伪托一些早已有之的书,搞一个缩写和评论。卡莱尔在《旧衣新裁》、巴特勒在《安乐的避难所》里都是那样做的;那两本书也有不完善之处,和别的书一样芜蔓。我认为最合理、最无能、最偷懒的做法是写假想书的注释。”[1]在中国,让这个概念变得广为人知的是在2010年出版的一本书,书名就叫《虚拟书评》,其中收录了很多对于虚构书籍的评论文章。[2]
而以学术论文的方式进行的对不存在之物的研究和写作,在当前主要发表于一些学术论文的预印本网站上。其写作者往往是真实的科研工作者,但在论文的署名上有时候会假托于一些虚拟人物,以便和论文的旨趣相和。这些论文当然是他们的业余调剂之作,但其写法却严格遵循了真实论文的写作规范,其中的研究方法往往也是现实中他们所通常使用的。比如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我们可以找到多篇对史诗奇幻剧集Game of Thrones中虚构的 Westeros大陆的气候进行研究的论文。[3-5]这些论文基于一些气候的数学模型,通过特定的数值方法对Westeros大陆的气候进行了模拟,尝试对其气候异常的现象给出某种解释。但在中国,这样的虚拟论文写作尚不多见。
三、基于拟论文的学术写作教学实践
把拟论文引入到学术写作的教学之中,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让学生在拟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习学术写作,而不是在课堂上空泛的讲解论文写作规则,这样让学生的体会更深刻。其二,由于拟论文研究的都是假想之物,客观上减小了研究的难度。因为不管在哪个虚构文本中出现的物品,其总是受限于母文本本身的设定,而不可能具有真实事物的复杂程度。对这类虚构的、简化的客体进行研究,也巧妙地规避了论文在科学性上可能存在的疑虑。其三,这种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文类写作,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写作热情。学生会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虚拟物品,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发挥,往往可以写出既有趣味性又言之有物的文章。其四,拟论文的写作通常都是遵循理工科论文的写作范式,所以可以很好地贴合学生的专业需求,他们可以将其看作是自己以后科研和写作经历的一次预演。
在具体的选题上,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我给出了一些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可以自选其一,进行写作。下面我举几个例子,具体说明该教学方案的实施要点。
(一) 金箍棒
该主题试图让学生从《西游记》中的这一虚构之物出发来进行构思。金箍棒这一虚构的物体具有奇特的物理特性,它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意念变大或变小,甚至变成其他物品或者多个物品,而保持其本身性质不变。对这一奇特之物的研讨,实际上是复现了科学研究中对未知世界的祛魅过程,学生在学习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同时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有了初步的了解。论文写作的时候,由学生自选题目,让他们可以较为自由地选择切入的角度,面向任何方向和类型進行研究和写作。从学生的成稿来看,也基本达到了我们的要求。在这些论文里,有的是偏向实验性的,比如《基于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对金箍棒化学成分的研究》,其设计了一整套对金箍棒进行成分分析的方案;有的是理论性较强的,比如通过公式的计算,探究定海神针与海水稳定性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大量公式的推导,逻辑很严密;甚至还有医学类的,比如《金箍棒与孙悟空外耳道的损伤及并发症的研究》。
(二) 垂直都市
我们设想在未来的深圳市郊,人类新建了一座一万米高的大楼,在这栋超高的建筑中拥有完备的银行、邮局、餐饮、购物、办公等一般城市生活和休闲的所有功能区域,因此其本身就可称为一座“垂直”的城市。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来思考这座大楼的结构、设计及其相关的物理或社会效应。比如,可以讨论大楼的供水、供电、光照、通风、消防怎么处理,如何抵御地震和台风,楼层的功能分布,楼层间来往的交通方式,楼里的生态环境或人际关系等问题。目前已经有众多关于超高层建筑的研究论文,但讨论的仍然是千米左右的较为现实的高楼。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些已有的研究,开拓自己的思维,从而提出在万米大楼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案。该主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文献的搜集及创新能力。他们不能简单地把现有的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案应用到垂直城市中去,因为楼高的大幅度增加会带来众多新的挑战,例如如何克服楼顶和楼底的气压差和温差的问题——有的学生借助其设计了一个温差发电系统,以供给楼中的公共区域。在该主题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强调让学生选择一个小的角度切入,而不要面面俱到地进行宽泛地讨论。
(三) 二维宇宙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具有三个空间维度的宇宙中,但根据弦论或M理论,我们的时空其实还具有一些额外的维度,只不过它们都蜷曲到普朗克尺度而无法被观察到。那么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三个空间维度再次被紧致化,变成一个只具有两个空间维度的宇宙,那么在这个宇宙中会发生什么?显然,这个主题是受到科幻文本的激发而产生的,在《平面国》《三体》等众多科幻小说里,宇宙的维度已经被大量摹写。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对二维宇宙的物理规律其实已经开展了一些真正的科学研究,比如对二维宇宙的黑洞,就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因为从一个较低的维度上可以简化物理模型的求解难度,同时也可以对我们三维宇宙的物理规律给出一些重要的启示。因此,对二维宇宙的研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科学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例如,对二维宇宙中生物结构的设想、二维城市的构造、二维器具的设计等,都是难度适中的课题,学生并不需要用到太多专业知识就可以开展研究。这个主题的写作可以开拓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理推理能力。
我们注意到,以上这些主题涉及到的研究主体——不管是金箍棒、万米高楼还是二维宇宙——都不是我们当前现实中的客观存在。所以,基于这些主题进行的论文写作,当然应该归于“拟论文”的范畴。在教学中,我们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论文的规范进行写作,从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到参考文献,所有的标准都向正式的科学论文看齐。同时,鼓励学生尽量采用那些自己掌握的真实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比如有学生写《二维宇宙中单电子原子的电子轨道》,就是基于求解二维的薛定谔方程,来得到电子轨道的主量子数和磁量子数。又比如有学生写《基于烟囱效应的气流发电技术在南山大厦中的应用》,就是选取了一个合理的边界条件求解了对应的微分方程。另外,针对目前理工科论文越来越重视图片的呈现这一趋势,我们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多用图片进行观点和数据的展示,从而让论文的阐释更加生动形象。如图1所示,就是其中两篇论文中所附的图片。
四、一些问题及应对方法
在基于“拟论文”的学术写作教学过程中,偶尔会面临一些让学生困惑的问题,它们多半是由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在此说明一些常见的问题及我们的应对方式。
(一) 如何做文献综述
在理工科论文的引言部分,通常要做一些文献综述,引用和评述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立论基础。但由于拟论文研究的对象都是虚构之物,在现有的文献数据库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研究进行引用。对此,我们采用的做法是让学生侧重对研究方法、实验仪器等真实的科学客体进行文献引述,从而规避对虚构的研究对象的文献引用。
(二) 如何协调论文的真实性与研究对象虚拟性的矛盾
科学论文应该具有真实性,包括原始数据的真实、数据处理或实验过程的真实、数据呈现的真实等。但是由于拟论文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其原始数据往往无法取得,例如金箍棒的密度、万米高楼的温差等数据,都无法直接测量得到。基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可以采用从其他数据进行推测的方法,间接得到我们需要的数据,例如从《西游记》的原始文本中获取金箍棒的质量和体积,估算出它的密度,又比如从现有的不同高度的大气层温度分布,结合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太阳辐射热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推测超高建筑的上下温差。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绕过具体的数据处理细节,指导学生更多地从理论分析和抽象建模的角度进行写作。要注意提醒学生,一定不要因为研究对象的虚拟性,而随意编造一些数据进行写作,这样容易使其养成不良的科研习惯。
(三) 如何区分拟论文和伪科学
科研结果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证伪性,这也是科学和伪科学的一个重要区别。但拟论文由于研究对象的虚拟性,往往也是不可检验、不可证伪的,那么如何理解它和伪科学之间的区别呢?其实,伪科学往往缺少实验描述,或者缺少严密的数理逻辑的推演,甚至对研究对象没有一个操作性定义,而仅限于一些笼统的描述。也就是说,在科学研究范式上,伪科学与科学就具有明显的区别。而拟论文虽然研究对象是虚构之物,但在研究范式和写作规范上却都向真正的科研活动看齐。事实上,目前存在的众多拟论文大多都是一线科研人员所写,除了研究对象比较特别,从其他方面根本看不出它们和真正的论文有什么区别——合理的数学建模、严密的公式推导、繁复的数据图表、规范的文献引用——这些也正是我们可以借助它进行论文写作教学的契机所在。因此,从研究范式上看,拟论文和伪科学是截然不同的,绝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五、结束语
基于对不存在的虚构客体进行论文写作,我们克服了很多常规学术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难题,在教学实践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深入地体会学术写作的各种规范,初步了解学术研究的范式,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科学想象力。
事实上,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是一种介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文体写作范式。从某个角度來看,它非常类似于科幻或科普文本的创作模式。在科幻小说,特别是核心科幻小说中,通常我们会设计出某种超现实的科学或技术,然后设想其会带来的种种后续影响,以此推动故事的进展。这种What-If式的思维,正好和拟论文的构思方式相同。因此,基于拟论文的写作练习,不仅可以视为对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训练,还可以视为是对学生推想性逻辑思维的一种训练。
通过合理选取主题,这种教学方案还可以推广到高中甚至更低年龄层的学生之中。在当前中小学普遍都开展了各种研究性学习的项目,基于虚拟之物的研究课题,既富有趣味性,又不依赖于过多的知识积累,可以与前者进行很好的结合或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M].王永年,等译.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比目鱼.虚拟书评[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3]Florian Freistetter and Ruth Grützbauch. Sitnikov in Westeros: How Celestial Mechanics can explain once and for all why winter is coming in Game of Thrones. arXiv:1803.11390,2018.
[4]Veselin Kostov, Daniel Allan, Nikolaus Hartman, Scott Guzewich and Justin Rogers. Winter is coming. arXiv:1304.0445,2013.
[5]Griffith P and Douglas T. Game of Thrones: There's a Scientific Reason for Westeros's Years-Long Winters. Vanity Fai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