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铁路行业高校开展对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刍议

2019-09-10郑淳杨帆

高教学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路战略

郑淳 杨帆

摘  要:“民心相通”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意义。而开展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正是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途径。当前,中俄两国各领域互信达到新高度,为两国开启轨道交通领域合作新篇章创造了关键性前提,也为中俄两国铁路行业高校深化交流合作设立了全新的时代背景。同时,我国也在全力实施“交通强国”战略,中国铁路行业高校也将肩负起新的时代责任。中俄铁路行业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深化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尤其强调合作的多元性和务实性,加强教学科研人员和优秀学生的双向流动,取得一批具有开创性、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为中俄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贡献智力和科技支撑。

关键词:“交通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铁路行业高校;对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3-0001-04

Abstract: People-to-people ties and the connectivity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re of fundamental and leading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pushing forwar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At present, the mutual trust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has reached a new height, which has created a key premise for the two countries to open a new chapter in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rail transit. It has also set a new era background for deepening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railway industry of China and Russia.At the same time, China is also fully commit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ong transportation power" strategy, the Chinese railway indu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also shoulder the new era responsibility. Universities in the Sino-Russian railway industry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is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actively deepe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a wide-ranging, multi-level and high-level manner, especially emphasizing the diversity and pragmatism of coope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two-way flow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personnel and outstanding students.By obtaining a numb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with pioneering and high academic value, railway-featured universities in both countries should work hard in a way to provide more intellectual and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ail transit in China and Russia.

Keywords: "strong transportation power" strateg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ailway-featured universities; Sino-Russia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蘇联高等教育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以其体量庞大、自成体系著称,曾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与俄罗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具有较深的渊源,发展阶段接近,发展目标类似。[1]在新的历史条件和世界格局下,加强对俄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国人文交流向纵深发展,对进一步深化两国双边关系、提升两国多领域互信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为两国高校寻求新的合作可能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撑。两国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历史契机,深入开展互鉴交流,着力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交流和针对重大发展需求开展联合科研方面实现突破。

一、中俄铁路行业特色高校开展交流合作的内在动因

一是两国各领域互信程度达到历史性最高。随着中美贸易事件持续发酵,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我国发展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即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形下,中俄两国高层领导人保持务实、坦诚、高效沟通,合力将两国的战略关系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2019年4月至6月,习近平总书记与普京总统完成友好互访,并分别向对方授予其母校的名誉博士学位,充分体现了两国的特殊友谊和合作的坚定信心。中俄两国各领域互信程度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为两国铁路行业高校开展高质量交流合作,以及实现交流合作的可持续性创造了强有力的政治环境和舆论生态。

二是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交通运输领域合作成为两国务实合作的新亮点。特别是2015年中俄两国领导人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两国交通运输领域合作指明了方向。

三是中俄铁路行业高铁提升交流合作效力对于两国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高铁涉及五大系统的技术,我国目前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车辆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2]我国高铁从发展的起步阶段便瞄准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技术,截止目前,我国相关企业已承揽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建设项目,铁路装备及零部件也已遍及亚洲、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铁的核心技术优势已非常明显。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意义。为拓展两国在高铁建设和运营方面的合作,造价为1.7万亿卢布(约合267亿美元)的俄罗斯首个高铁项目——莫斯科至喀山高铁计划于2018年第4季度开工建设,并于2024年建成。[3]莫喀高铁建设将为两国铁路行业特色高校开展高铁领域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创造了必要条件,如莫喀高铁将途径严寒地区,完善冻土环境下高铁轨道建设条件保障就是一项亟待研究破解的难题。

四是中俄两国铁路行业特色高校拥有较为类似的发展目标,并正在经历较接近的发展阶段。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5-100项目”的目标为:到2020年5所俄罗斯大学进入QS、THE或ARWU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名。[4]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5]由此可见,中俄两国均希望通过进一步融入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以提升各自国家高校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加强高等教育发展对其各领域发展的全面支撑。在这方面中俄两国具有较大的相似度。因此,中俄两国铁路行业特色高校加强交流合作其实是顺应了这一发展态势。而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无疑将是各铁路行业高校延揽优质顶尖国际人才、获取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参与国家重大合作计划的重要途径。

二、中俄铁路行业高校交流合作实践及成果探析

西南交通大学与俄罗斯高校的合作历史久远,可追索至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上世纪60年代,西南交通大学共选派44名教师(包括当时的应届毕业生)前往前苏联留学,留学地点包括莫斯科大学、莫斯科铁道学院、列宁格勒铁道学院、列宁格勒电机学院、莫斯科动力学院、莫斯科测绘学院、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等。所学专业包括:通信、桥梁、机械、地铁、电气、力学、车辆、电机、铁建、工程测量等。其中25位教师直接回校工作。其中,两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沈志云教授于1957年至1961年期间在列宁格勒铁道学院(现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学习车辆专业,获得该学院副博士学位。沈院士为中国铁路高速、重载运输、高新技术发展和铁路高等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西南交通大学于2014年5月正式启动实施国际化战略,并于2015年起全力推进与俄罗斯高校的交流合作,拓展各项合作机遇。特别是2015年7月,俄罗斯铁路總公司第一副总裁米沙林·亚历山大到访开启了西南交通大学对俄合作的新篇章。截止2018年12月,西南交通大学已与6所俄罗斯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学生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包括俄罗斯交通大学(原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萨马拉国立交通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以及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光学与机电大学。目前开展的各项实质性合作包括校际高层互访、高层次学生联合培养(硕士、博士)、联合科研、联合出版学刊等。

(一)点面结合,着力构建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

打通人才培养关键节点,构建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是中俄铁路行业高校开展铁路人才培养合作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双方实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交流的重要形式。一方面,利用中国政府奖学金、“一带一路”奖学金等多种资助渠道,西南交通大学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共同开展在学生联合培养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硕士和博士学生层次的联合培养合作。目前正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推进实施交通运输学科领域的“2+2”双学位培养项目。另一方面,针对俄罗斯铁路行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特点,西南交通大学制定了覆盖机务、工务、车务、电务、车辆五大铁路工种的培训方案,以“订单制式”的方式设定课程内容,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培训成效。其中,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于2017年两次选派学生赴西南交通大学开展为期两周的课程学习。[6]

(二)国际视野,积极参加铁路国际组织事务

作为世界两大铁路国际组织之一的铁路合作组织(Organization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Railways)一直是中俄两国铁路企业和高校开展各项合作的重要平台。一是积极派员参加由国际组织举行的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自2017年正式加入铁路合作组织起,西南交通大学已累计派遣铁路信号通信、铁路桥梁和隧道领域的专家40余名赴波兰、保加利亚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积极致力于中国铁路行业标准的国际输出。[7]二是积极承办由铁路合作组织发起的面向全球的国际学术会议。根据工作安排,西南交通大学将于2019年9月承办由铁路合作组织发起的关于铁路“通信信号”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

(三)创新思路,着力突出“交通”特色

部分优秀教学科研人员由于缺乏俄语语言能力而无法与俄方高校进行有效学术交流,这是导致中俄高校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项目数量始终有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特点在铁路行业高校中尤其明显——工程类学科发展占强势地位,而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为进一步加强中俄两国在轨道交通学科领域的学术资源对接,减少由于语言环境差异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西南交通大学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创新工作思路,合力编撰中英俄交通术语词典。词典的顺利出版发行将推动中俄铁路行业高校提高学术互动交流的效率。

(四)高端引领,着力搭建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平台

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以其较强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资源汇聚能力,一直是吸引国际高端智力,开展国际重大科研攻关和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西南交通于2016年11月与俄罗斯交通大学正式揭牌成立“中俄冻土研究中心”。该中心围绕我国西南地区季节冻土区,以季节冻土区工程-冻土-气候-环境为主线,开展冻土与工程相互作用热、力学机制及相关工程应用研究,专注于解决国家在西部寒区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程、资源和环境科学与技术问题,将为寒区重大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8]

(五)文化先行,积极参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无论是从范围、强度、速度,还是从多样性、包容性、共享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以前以往的规模。作为八大人文交流机制之一,中俄人文交流机制为促进中俄两国人民友谊,增强俄罗斯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感和认同感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一带一路”倡议也把“民心相通”放在最基础性的位置,强调“文化先行”的重要性。在“中俄·两河流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等交流机制框架下,西南交通大學积极参与各类中俄文化交流活动。2015年,西南交通大学承办了中俄“两河流域”青年论坛的各项活动,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中俄学生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让俄罗斯高校学生直观感受中国高铁发展的最新成果。[9]

三、关于加强对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几点建议

在中俄两国战略合作关系达到历史最高点的时代背景下,中俄铁路行业特色高校应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深化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通过开拓多元渠道进一步推动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双向流动性,将构建两国“教育发展共同体”作为长期性发展战略目标,以增强两国人民对对方传统文化的包容感、信任感和认同感,真正实现两国人民的“民心相向和民心相通”。

(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多年来,在政府统筹引导下,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助力行业企业和行业高校实现协同发展,一直是行业特色高校和行业企业努力探索的共同发展之路。铁路人才培养本身就高度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针对铁路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服务于国家重大交通战略的实施和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另一方面,铁路企业能够为铁路行业高校提供多元的实践平台,帮助其创新教学实践环节,提升教学效率。在这样一种相互支撑和协同的关系下,铁路行业高校已针对中国学生培养,与相关企业开展了联合育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为中俄两国行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思路。具体来讲,中俄行业特色高校应积极推动与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中国中车等大型行业企业建立三方合作关系。以共同开展重大科研攻关为载体,对接中俄两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瞄准轨道交通技术前沿的关键性问题,以探索设立“俄铁+中国中车+铁路行业特色高校”专项培养班等多种联合育人模式,创新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对于中俄产学协同育人模式可分为两类,一是侧重于学术能力塑造;二是侧重于实践能力强化。无论哪一类模式均须要中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整个育人过程。

(二)充分利用国际科研平台的资源汇聚效应,助力中俄轨道交通事业共同发展

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交通强国”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参与国际组织事务,铁路行业特色高校应积极致力于推动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的国际输出,推动实现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标准的一体化进程,进一步为我国铁路产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同时也将有助于减少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等原因所造成的部分国家及地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铁路行业高校应提升参与铁路合作组织(Organization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Railways)相关事务的意识,并通过积极参与,主动发掘俄罗斯铁路及其它参与国铁路行业发展所涌现出的新动态、新机遇,寻求推动与俄罗斯及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新思路和新路径。比如,在铁路合作组织框架下,与俄罗斯铁路行业企业联合设立“铁路从业人员联合培训中心”,为成员单位的铁路从业人员提供各类高水平专业培训服务。

另一方面,中俄铁路行业高校应积极利用“国家级国际科研合作基地”、“111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发展计划,通过汇聚两国顶尖学术大师和优质学术资源,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如联合成立联合科研中心、两国文化产业推广与交流研究院等。

(三)加强俄语教育规划,打造“交通+俄语”新型专业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推进为我国俄语人才培养带来了新要求和新契机。前教育部部长刘力民曾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上三条经济带,其中两条都与俄语密切相关。其中一条是从我国北部经蒙古国、俄罗斯通向欧洲;另外一条是从我国西部经中亚通向欧洲。遍布在这两条线路沿线的国家主要为独联体国家,共计13个,通用语为俄语。[10]俄罗斯铁路行业高校因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完备的教学师资体系一直在世界铁路工程高等教育界占据较高地位。但由于我国俄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我国优秀学生赴俄罗斯交流学习的人数,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俄优秀学生的双向互通流动。铁路行业高校应针对俄语教育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积极建立俄语学习中心,加快推进俄语专业建设,推动形成俄语学习的氛围,特别是鼓励有专业背景的工程专业学生主动加强俄语学习。另一方面,铁路行业高校也应探索新型专业,深度融合俄语教育和专业学习,探索搭建“俄语+专业”新型专业,真正培养出具有较强国际化视野,具备“中英俄”三语能力的拔尖人才,助力中俄轨道交通事业发展。

(四)立足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助力提升我国外交“软实力”

通过促进民心相通、文化包容、理念互鉴交融以持续提升中俄两国各领域高度互信是深度拓展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的根本目标。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和高水平交流合作是落实中俄人文机制的重要途径。铁路行业高校应充分利用“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等交流组织的平台效应,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中俄文化交流项目,如以“中国高铁文化行”为主题,以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完成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利用暑期邀请一批俄罗斯教学科研人员和优秀学生来校开展短期交流研习,促进中俄教育教学体制的互鉴交流。同时,铁路行业特色高校还可联合行业企业探索设立专项奖学金,促进联盟内各高校优秀学生的双向流动。

四、结束语

教育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关键地位不言而喻。面临复杂国际环境下的新挑战和新问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同时基于双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的历史联系,中俄双方均把拓展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视为改善自身发展外部环境的“良方益策”。这也是中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加速向前推进的现实动因之一。诚然,中俄两国在文化理念、社会体制、行为逻辑方式、经济发展特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正是不断深化的高等教育领域交流合作才为减少这些差异性提供了重要途径。对于中俄铁路行业高校来讲,还同时肩负着为两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撑的历史使命。国家发展,交通先行;国际理解,文化先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中国铁路行业特色高校应真正将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心朝俄罗斯铁路行业高校倾斜,明确相关资源的导向及优化其配置,为推动中俄轨道交通事业实现共同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淑华.21世纪以来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动因,举措和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8(3):80-87.

[2]向宏,胡德平,王顺洪,等.大交通:从“一带一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38-139.

[3]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丝路新闻摘要[EB/OL].(2018-06-21).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roll/58468.htm.

[4]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of Russia Federation.5-100 Russian Academic Excellence Project[EB/OL].(2012-05-07)[2017-11-06].http://5top100.com/.

[5]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6]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代表团一行来校考察座谈[EB/OL].(2017-04-20).https://news.swjtu.edu.cn/ShowNews-14431-0-1.shtml.

[7]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代表团赴保加利亚参加铁组基础设施和机车车辆专门委员会专家会议[EB/OL].(2018-07-05).https://news.swjtu.edu.cn/shownews-16817-0-1.shtml.

[8]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西南交通大学与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中俄冻土研究中心”[EB/OL].(2016-11-11).https://news.swjtu.edu.cn/ShowNews-13347-0-1.shtml.

[9]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西南交大圆满完成2015中俄“两河流域”青年论坛各项工作[EB/OL].(2015-08-09).https://news.swjtu.edu.cn/shownews-10743-0-1.shtml.

[10]刘利民.“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俄人文合作与交流[J].中俄俄语教学,2015,34(8):1-4.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路战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