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写实绘画与摄影术的关系

2019-08-07陆金卓许敏妤

都市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摄影术

陆金卓 许敏妤

摘 要:19世纪初叶摄像术在欧洲产生以来,经过人们一百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技术上有了飞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写实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取代了原来绘画记录物像的作用,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它使艺术家收集素材变得方便快捷许多,以至于现在一些学生下乡采风不画画了,拍一通照片再回来创作。艺术家身临其境面对面实物时的感受力越来越弱了。所以问题出来了,在利用照片创作的同时,怎么样更好的保留上千年来艺术家们辛勤工作积累的绘画宝贵经验,使我们的绘画向着更加艺术性的方向健康发展,是值得讨论研究的。

关键词:摄影术 瞬间 写实绘画 反映媒介剂

一、 概述

相片,是捕抓到的一霎那的瞬间。摄影师追求的是一闪即逝的美丽,错过了可能永远不会遇到。而绘画,描绘的是美的永恒凝固。它是一连串瞬间的混合体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是经过主观艺术加工过的真实,融入了画家的真情实感。自摄影诞生的一百多年来,从记录现实世界的技术角度来看,绘画被照片一步步的蚕食,而具象写实主义怎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生存下去,在利用相片的同时去抒发自己的感情色彩,这是一个问题。

二、摄像术与写实绘画的渊源

古希腊人卫理斯多德早在公元前330年,就已经发现了小孔成像这一种光学现象。之后产生的暗箱,在摄像术产生之前成为许多艺术家工作的铺助工具,用来精确的绘制对象和取景。荷兰著名画家维米尔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的大师,后人推测他的作品是通过暗箱的镜头获得的,在《戴珍珠耳环的女孩》这幅作品中,表现出了只有镜头才能获取的斑斑驳驳的光影模糊效果,证明了这个猜想。在他存世不多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对现实进行了准确无误的模仿和再现。而且每一个细节都严格遵照光线在空间中的发射定律。跟现代用相机拍摄出来亮部泛白的感觉如出一辙。

1830年法国画家达盖勒利用小孔成像为基本的原理,发明了第一架写生机,宣布了摄像术的诞生。它对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众多写实画家的惊恐。当时,法国艺术家德拉罗修说:“从今以后,绘画死了”。首当其冲的是以描绘肖像和风景为生的画家,摄影术的优势是快和准确,而且非常经济。顾客们纷纷选择了物美价廉而且还很时髦的相片,因此造成很多画家的失业,这是在所难免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只能转行作了跟绘画还粘一点边的摄影师。值得庆幸的是他们能把绘画因素,比如构图,层次,造型,黑白关系,疏密关系等等带到了摄影作品中。拍出来的相片很多都模仿了绘画中的造型和摆设。

摄像术对绘画也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一大批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开始挖掘摄影的视觉潜力,他们对这一新的技术手段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开始利用照片作为绘画创作的参考,印象派著名画家劳特累克,德加等创作的作品经常也以照片为蓝本。有意思的是,最后的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曾经非常反对相片的出现,他认为画家利用相片画画是一种作弊行为,并要求政府禁止摄像术的使用,但是根据回来考证,他的著名作品《泉》的裸女形象是根据纳达尔在1856年拍摄的其中一张照片创作而成的,证明了他也在利用照片来作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并不忠于相片,他还是加入了很多对绘画的理解和审美。

摄影师拍摄的包括人体在内的人物肖像,包括民族服饰以及古老的建筑,异国情调等等摄影作品成为了画家们创作的宝贵素材和灵感来源。和以往靠画家画素描来收集资料的方法相比,摄影更为快捷,方便和丰富,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科技手段。使艺术家脱离了繁杂体力劳动,还节省了时间更是开阔了眼界。摄像术使那些转瞬即逝的场景有了再现的机会,它填补了艺术家记忆的有限和残缺不全,它使艺术家的描绘更加准确,细节更加丰富。理所当然的艺术家们纷纷大量的使用照片,从而使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写实主义绘画带来了新的面貌,但是也导致了许多油画被动的模仿照片。沦为照片的从属。慢慢暴露了由于利用照片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揭示了摄像术本身存在的欠缺之处。

三、摄像术与写实绘画的纷争

法国艺术批评家兼诗人博德莱尔强烈的谴责到,摄影是艺术的死敌,它将导致绘画中诗性的降低。可以理解,由于攝像术没有对客观物象的取舍能力,在记录对象的时候是不分主次的,平均的,面面俱到的。如果画家在利用照片创作时,一味的照搬细节,主次不分,作品就会枯燥无味。首先,相机的功能是机械的记录下它所取景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各个部分是有所联系又似乎杂乱无章的,可能有一些局部看起来不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构想一幅画面,但有时照片中次要的部分也很清晰,就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因此可见摄像只是一种机械技术的应用,是为艺术创作提供资料的手段和途径,并不能归类为艺术,艺术品应该是讲究主次分明的。

著名巴比松画派画家卢梭对他的学生说:“一幅作品完成的标志并不是你刻画了多少细节,而是你画面的整体感是否已经达到”。我们在绘画的时候,必须有一个视觉中心,而其它部分应该是次要的。细节的刻画是永无止尽的,只要你想,你的作品将无限期的延迟下去。一幅作品不论画到什么程度,它都必须是完整的。所以画家在创作时应把精力放在重点上,而不是企图把所以细节都照搬到画面,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画家只有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融入到作品中,画出感动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去感动观众。

还有一个问题,由于画家过于依赖摄像机的使用,使得他的想象力衰退,默写能力下降和创造力匮乏,极大的降低了艺术家的专业素质。通常画家在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首先要在头脑中有一个构思,而后才能一层一层的从脑海了揭下来,把它一步步付诸于画布上。印象派著名画家米勒在创造时主要是通过记忆和经验来描绘自然的,他通常会在速写本上做一些简要的记录,只挑自己需要的,并不无休止的深入刻画。而且把想要描绘的景物都牢牢的记在脑海中,再以惊人的记忆力画出来。在纷乱繁杂的记忆中,只有通过刻苦训练,才能自如的在脑海中提取需要的画面。从细节的角度来看,米勒的作品都是经过主观提炼过的,他在画面中保留了一些物象的主要特征,而那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都省略掉了,使得画面更加整体。比如他的名作《拾穗者》就显得非常整体又不失细节。严谨的写实主义画家在创作构图的时候,并不满足于把众多生活的细节简单的堆砌,而是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把若干的片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画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美术馆观看画展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许多写实技法非常高超的作品,而且他们还不断的在技法上,肌理上,题材上推陈出新,探索。真可谓用心良苦,呕心沥血。在当今高科技摄像术的帮助下,画面华丽得让人羡慕,工整得令人赞叹,精确得使人折服,他们把精力都花在了画面的表层上,殊不知功夫在诗外。他们兴奋的向着艺术的殿堂狂奔,但遗憾的是,许多作品没有灵魂,是令人乏味的。画画的人都问过别人或者自己这个问题,“怎么样的画才能令人感动呢?”其实答案就在你的心里,只有拿出你真诚的心,在绘画的时候真情实意的表达你的感受,哪怕你的笔法是笨拙的,粗陋的,但是画出了真性情,就是好作品。如梵高的《割去一只耳朵的自画像》是那么的感人肺腑,因为他是发自内心的,描绘的是当时的真情实感。

四、摄像术与写实绘画的结合

因为摄像术物理机械原理的限制,注定照片中的色彩远远没有人类视网膜形成图像的层次丰富多彩。如果画家在利用照片创作的时候,不能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所培养的绘画修养去处理画面,只会机械的去描摹,创作的作品没有生命力,自己都不感动又怎么可能打动别人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画家普遍的利用照片进行创作,造成作品风格的雷同化,这在提倡绘画的创造性和独特性的时代,不能不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画家在利用照片创作的过程中,居然有诸多弊端。那我们还应不应该再继续利用照片呢?答案使肯定的,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是科技的进步,使不可抗拒的潮流。当代画家几乎没有人能够抵挡照片作为创作资料的诱惑,今天照片与绘画之间的亲密关系比任何都密切,而且只有它能够在物像转瞬即逝的时候,把那一霎那的美好瞬间捕捉下来。但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相机的这些功能还是不够的,它最多能起到一个启示的作用,而不是艺术作品的完成时。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的照搬照片,它只是一个创作的参考对象,是一个弥补记忆的工具。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利用照片的时候,要利用人的感官强化在大自然现场时的感受。照片写实主义利用了高科技所提供的便利,创作出了令人震撼的效果。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自然主义。绘画作为另一种反映媒介,画家要用各种绘画的手段去摹写物体的结构和体积,比照片更加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两种反映媒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画家就可以不被动临摹照片,主动的利用它了。

总之,艺术家还是要以写生为主,提高艺术修养,培养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重视绘画基本功的训练。照片的运用有利有弊,我们要扬长避短,合理的利用它。要明白,它只是一种反映媒介剂。是艺术家绘画创作的参考工具。而不能代替艺术家去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灵感。只有这样,才能让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长远发展。

五、结束语

写实绘画和摄影其实都是通過人的手眼来完成的,都是人社会活动的产物。它们同样有记录社会生活的责任与功能。单从这个角度来讲摄影是有绝对优势的,它可以在一秒之内随心所欲的记录下世界任意角落的瞬间。越来越多的写实画家的创作离不开相片了,正如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说的“照相术实用,可以避免与模特纠缠了”。而写实绘画的模仿是一种古老的,繁杂的,缓慢的活动。因此写实绘画一定不能照抄照片,而是应该利用吸收和融合,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对生活的体验和艺术的修养。摄像与绘画的结合过程,从历史觉得角度来说是是一种文化和一个时代的表现和反映。其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摄像术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体验和视觉思考。我们应该利用和接受它,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绘画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平野,德拉克罗瓦论美术和美术家。辽宁美术出版社,1981,292

[2] 李嘉熙,德拉克罗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561

[3] (法)罗兰·罗素,大地的画家米勒,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85

[4] (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2

作者简介:陆金卓(1981—),性别:男,籍贯(广西自治区田东县),单位(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职称(助教);

许敏妤(1989—),性别:女,籍贯(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单位(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摄影术
浅谈清末民初摄影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浅析摄影与绘画的互在性
漫谈摄影术对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与研究方式的影响
摄影术在视觉艺术中的独特性分析
摄影术180年 静观传承百年的影像视野
摄影作品的艺术品位
肖像修饰的隐喻
摄影术发明之后的绘画
从自拍到自拍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