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忧思

2019-08-07蒋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变革

蒋洁

当下“核心素养”是一个很热的词,教育界上上下下高呼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中,也是这样,仿佛抓住“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育教學从此就走向了春天。“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精准地描绘出语文学科所培养的学生的核心能力与关键品格,这是笔者非常认可的。但是,正确的教育理念不会自动转化有效的教育实践,这中间有着非常复杂的转换路径,需要研究者细细推敲,一一辨明。实际上,目前来看,有许多问题,我们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似乎停留在教育口号的呐喊中,使得“语文核心素养”还是虚浮在空中的美好概念,而没有走进现实学校的课程实践中。而这些问题若不能认真直面、用心解决,那么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两张皮”问题仍然不会得到有效解决。下面谈谈笔者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观察与忧思。

一是从现实可操作性的角度考量“语文核心素养”。简单地说,“语文核心素养”是对语文课程所欲培养的学生核心能力的描述。通过核心素养的界定,我们知道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但是,知道不代表就能做到,我们还得掂量掂量自己手中握有的资源。首先要顾及到学生的层次。学生是不是都能达到核心素养的水平?或者说,核心素养四个要素的培养是指向每一个学生,还是绝大多数学生;又或,是部分核心素养指向全部学生,还是全部核心素养指向部分学生。这是一个真实问题,现实情境中学生的层次是不一样的,甚至有很大差别,要清楚地辨明核心素养与学生层级水平的对应关系,否则,推广实践起来就会有麻烦。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水平。如果教师自身没有驾驭核心素养的能力,怎么来构建蕴含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换句话说,教师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合格吗?另外,教材的编写也是一个问题。高中语文教材到现在未能编制出来,是不是体现核心素养的语文教材很难编写?如果没有成熟的教材,要一线老师自己开发课程,这是不是对一线老师要求过高?最后不可或缺的,是各种评价机制的问题。高考的评价体系不变革,教师职业发展的评价体系不变革,教师怎么实践体现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以常见的教学评比课来说,如果还是按照一节课40分钟的模式来评比,怎么推广具有核心素养特质的新课型?在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现实因素制约着,难免会变形,课程专家们需要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然而,语文核心素养目前仍是一个描述概念,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参照系,这样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实践起来就会很困难。这其实也是大多数老师有畏难情绪的原因。

二是从课改发起者自身的变革性反思“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主要是大学老师编的,而“语文核心素养”主要也是高校课程专家在宣传推广。但是,我们知道大学的授课方式是很传统的,有这么一句玩笑话,“高校课程专家用最陈旧的授课方式讲授着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理念。”然而,玩笑的背后也道出了某种实情。我们不禁要疑惑,如果大学老师依然用最陈旧的授课方式来灌输知识概念,不能激发大学生的思维,那这批将来的教师又怎么会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呢?如果教师教育的课程没有改变,高校专家都不打算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批判思维的师范生,那这些师范生到中小学后又怎么给中小学的学生传授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呢?高校专家提出一个又一个创新理念,这些理念很多时候具有概念的新颖性,但基础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实践系统,真正能生根的新理念新概念有几个呢?不在教师培养上下功夫,不在师范生教育过程中下功夫,总想靠几个概念引起语文课程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是一种“异想天开”?老实说,不管课程专家提出什么概念,在语文教学中依然葆有生命力的还是基本的学科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如对文本的细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等。这是老底子,也是在几十年的语文课程变革中,被一次又一次验证是有效的管用的实在的素养。中小学的语文老师不能被概念眩惑,概念可以变,但基本的语文能力还是那几个。尽管课改发起者可以提出种种新理念新概念,但理念要想发挥出效用,要有实际的典范、真实的案例来证明理念的力量。高校课程专家自己都不能做出课程变革、教学变革的典范,怎么指望一线教师去变革呢?或许,在新一轮课改中,课程专家更应做的是,先从自身变革做起,做出表率,给出语文新课程的典范,方能引领一线实践者朝着理想的语文课前行。而一线教师要借助课程变革不停地尝试创新,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而上出优质的语文课。

三是从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审议“语文核心素养”。在讨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差异。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培养专业语文人才?显然不是。而现在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不是把学生都往高级人才的方向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四个方面,会不会太专业化,实际上与一般学生的需求不吻合?学科课程专家是否会一相情愿,把学生看作是将来要在这个领域从事高深研究的人,而忽略了这门学科只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泰勒说过,学科课程专家要思考“你这门学科对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你这门学科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1]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教学,培养的是基本能力,而不是专业能力,培养合格公民应当具备的能力。简单来说,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让学生打好基础,为进一步深造提供可能。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实际上是说,对于绝大多学生而言,他应该掌握该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而不能一味追求高阶能力、批判思维。如果这名学生能够继续到大学里深造,在确定好专业后,可以再进行知识能力的更新重组,学习更深邃更专业的学科知识。正因此,笔者对在高中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抱有审慎的态度,当一个学生连单篇阅读能力都成问题的时候,有没有必要进行整本书阅读?进一层说,教育过程是不是要讲究一个梯度层次?小学做什么,中学做什么,大学做什么,应该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不同,除了内容程度的区分,在形式上是不是也要做一些区分。如果一味走高,高悬理念,会不会反而导致基础教育的混乱?为什么前一轮课改未能改变中学教育的应试现状?会不会跟基础教育内在特点有关,而不仅仅是高考指挥棒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我们不仅要思考“应该做什么”,还要关注“实际上能做什么”。基础教育阶段有其特殊性,我们要结合基础教育的真实现状谈变革,一点点变革,而不能被高调的“教育口号”迷惑了双眼。所以,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与高等教育阶段所培养的素养之间的区别又是怎样的,理当有所辨析有所定位,这样的思考乃是基础教育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前提。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中国男足。笔者对中国男足并不了解,但国人皆知中国男足很弱。其实,国家对男足的投入不可谓算少,先后聘请了多位国际知名教练指导,也建设了一大批场馆,还一直提倡在中小学就开始培养足球人才,但中国男足仍然萎靡不振。然而,教练换了一个又一个,几乎每次重大比赛失利,就要换教练,找失败的替罪羊。如果不嫌拟之不当,这跟课程改革很相似。课程改革了一次又一次,也创设过很多崭新的概念名词,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一直在调整。但是现实教学依然老样子。为什么?我们总想靠几个新概念就把语文课程翻转过来,可能吗?正如,中国足球的发展不是哪一个教练的问题,而是训练机制、人才培养、后备队伍、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发挥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事实上,只有等各种相关问题都考虑到了,机制发展健全了,中国足球才有可能焕发生机。同样的道理,我们课改如果还是满足发布一通文件,倡导几个概念,但课程专家们依然高高在上,在理论概念中指点江山,而没有深入一线;教师评价依然是考试分数、论文数量;大学里的师范生接受的还是最传统的知识讲授教育;等等。窃以为,这样的课程改革多半会夭折!换句话说,这次课程改革要想成功,就需要一大批真心实意的高校课改专家、一大批课改中坚力量投入进来,思考起来,行动起来;而不能像过去一样:高校课程专家在等一线老师的课堂实践再去总结理论,一线老师在等高校专家的理论指导再来开展实践。说到底,课改,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一线老师能做的应该做的,是从自己的思考做起,从自己的课堂做起,从自己认为是好的课堂教学实践做起……

需自白的是,题目中的“忧思”,实际上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关切,希望其早日落地,真正落地,扎根下来!因此,笔者不揣浅陋,写出自己的思考,以期获得专家学者的回应指教。

注释:

[1][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0页.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变革
卷首语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