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卖油翁》课文主题解读

2019-08-07葛筱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倒油熟能生巧葫芦

葛筱宁

卖油翁的故事原出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二九·笔说》中《转笔在熟说》一文:

转笔在熟说

昨日王靖言转笔诚是难事,其如对以熟,岂不为名理之言哉?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尝射于家圃。有一卖油里(“里”疑衍)翁释担而看,射多中。陈问:“尔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对曰:“无他能,但手熟耳。”陈忿然曰:“汝何敢轻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乃取一葫芦设于地,上置一钱,以杓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曰:“此无他,亦熟耳。”陈笑而释之。

(《欧阳文忠公文集二九·笔说》)

从这则小故事的标题和写作意图来看,作者是在强调熟能生巧。文中指出,对待困难之事的方法就是将它练熟,作者将“熟”视为“名理之言”,同时举出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倒油的例子,其中“手熟”一词也是多次被强调突出。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讥刺陈尧咨“自高”,也不在于褒扬卖油翁的沉稳淡定。

后来欧阳修将它选入了《归田录》,由于皇帝索要阅览,欧阳修又对此文作了一定的修改,如下: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归田录》卷一)

我们看到,原文对陈尧咨直呼姓名,而改文却敬称其为“公”或“康肃”;小字体“尧咨”标在“康肃公”下方,作为备注。另有,《归田录》卷二文末明确指出:“不书人之过恶。”再者,改文结尾添加了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一句“看似多余,实际上起着点明主题的作用。”[1]那么主题是什么呢?

《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才可运用自如;“轮扁斫轮”的故事则指出需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方能得心应手。由此联系到射箭与倒油等技艺,说明只要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一定的规律,这样才能“生巧”。

综上可见,改文《卖油翁》的主题仍在强调“熟能生巧”这一道理,而未有对人物进行褒贬议论。

《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11月版)、《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1月版)、《唐宋八大家文品读辞典》(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3月版)以及《新古文观止》(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3月版)均将这则故事的主题定位于“告诉人们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

然而不得不说,作者的修改使陈尧咨、卖油翁两位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两者之间对比映衬所形成的张力异常强劲,再加上改文选编入课文后又删减掉了文末的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以至于后人容易褒翁贬陈,引申到做人、做事或做学问等方面。

因此,对于课文《卖油翁》,在“熟能生巧”的前提下,我们不反对融入批判陈尧咨的狂傲自夸,也不反对融入褒扬卖油翁的沉稳淡定。比如统编语文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就将课文的主旨总结为:“精湛的技艺无非是反复练习的结果,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而台湾国文教材(南一版)也对课文《卖油翁》进行了这样的导读:说明人各有所长,任何技艺都是熟能生巧,并不值得夸耀。

既然如此,那么课文《卖油翁》的文本价值其实就在于:“熟能生巧”这一道理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描摹,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映衬冲突来揭示的。

比如在人物刻畫方面,原文是这样描述卖油翁出场的:有一卖油翁释担而看;而改文则是: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改文将一般意义上的“看”换成了饱含情感态度的“睨”(斜视),从神态方面表现了卖油翁的淡然以对;又从动作方面“但微颔之”进一步表明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十中八九”的射技评价一般。这样一下子就将卖油翁那种气定神闲、胸有成竹、淡然沉稳的性格特征呈现出来了。

而针对卖油翁的态度或评价,原文是这样描写陈尧咨那两句质问的:尔知射乎?吾射精乎?而改文却是: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不可否认,改文的“亦”与“不亦”添改得好,前者的“亦”流露出陈尧咨咄咄逼人的口气,完全暴露了他对卖油翁的“睨”一种不满情绪以及怀疑、轻慢的态度;后者的“不亦”更加强了反问的力度,将陈尧咨“自矜”的性格又浓墨重彩地增添了几分,甚至显现出些许“自负”的意味来。一个对自己射艺狷狂自大、不觉矜夸于言辞的人物形象就这样活生生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摹除了有助于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时还有力地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从而构建或形成人物之间的映衬冲突。

比如由于卖油翁“睨之久而不去”所表露出“淡然视之”的情感态度,招致了“自矜”的陈尧咨一番怀疑与不屑,以至于他劈头质问卖油翁:“汝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我们可以想见,其中的一个虚词“亦”含带着陈尧咨心中多大的怨怼!相应地,由于卖油翁“但微颔之”(这明显对康肃公“十中八九”的射艺评价一般,要知道作者在前文早已埋好了铺垫——“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并且据陈尧咨自述道:“(我)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2]),又使得陈尧咨又连珠炮似的甩出了“吾射不亦精乎”这一“不要脸”的反问。

接下来,卖油翁的回答总共才6个字:“无他,但手熟尔”。然而它们在人物对话逻辑方面又分别回应了陈尧咨刚才那两句咄咄逼人的质问——“无他”(没有别的奥秘)回应了“汝亦知射乎?”;“但手熟尔”回应了“吾射不亦精乎?”这6个字的回答也言简意赅地塑造出一个淡定自若、自信满满的人物形象。

但每一个字都深深刺痛了陈尧咨。

不必说“无他”(没有别的奥秘)是对陈尧咨精湛射艺的直接否定,也不必说“手熟”二字简直是对陈尧咨“善射”的一种羞辱,单是句末一个语气词“尔”(而已、罢了),就能让骄矜的康肃公恼羞成怒、气愤填膺。

“尔安敢轻吾射!”显然,陈尧咨已经怒火中烧、不能自已了。句中一个“敢”字揭开了他们之间身份和地位上差别,“敢”即大胆,康肃公盛气凌人,矛盾冲突走向高潮。

可卖油翁仍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他平心静气应对着:“以我酌油知之”。当然,此时再靠嘴巴较量已经无甚意义了,卖油翁得亮出“绝活”,现身说法,才能折服别人。所以下面卖油翁的倒油是文章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使行文或描写人物的方法富有了变化。

原文这样写道:乃取一葫芦设于地,上置一钱,以杓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改文则是: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改文将“上置一钱”改为“以钱覆其口”,使钱与葫芦的位置关系交代地更为清楚明白;在“以杓酌油”前添了一个字“徐”(慢慢地),这样不仅放大了酌油的过程与时间感,更能让人去体味卖油翁酌油时的那种悠然从容之态;又在“钱不湿”之前多加一个表转折的“而”,其实是对卖油翁高超倒油技术的一种夸赞。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倒油“绝活”使卖油翁拥有了话语权,他不卑不亢,重申自信,再次点明“手熟”。比对他之前回答陈尧咨“无他,但手熟尔”一句,增添了“我亦”二字,显得卖油翁亲切而自谦;“但手熟尔”换作“惟手熟尔”,除了是对人对己的情感态度有所区别之外(对陈尧咨淡然回应、对自己低调谦逊),还有“惟”在这里可译为“只因为”[3],有再一次强调“手熟”的原因。

对照原文与改文的异同,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刻画越是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越是能拉开人物冲突的张力,显示出人物对比映衬的效果。比如对陈尧咨,主要着力于他的思想变化和情感起伏,活灵活现地从“自矜傲然——生气诘责——恼羞成怒——笑而遣之”一连串态度或行为表现出来;而贯穿其中的,始终都是卖油翁的坦然淡定、沉稳含蓄的状态,以此构建或形成了颇有趣味的映衬对照。以静对躁,以徐应急,以淡然对傲然,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卖油翁,就主要得力于陈尧咨的映衬,映衬出卖油翁从容沉稳的性情以及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熟能生巧。這样叙写不仅生动有趣,富有变化,而且令人信服,耐人寻味。

注释:

[1]陈榕甫.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297页.

[2]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版.第113页.

[3]杨伯峻.文言虚词.中华书局,1965年8月第1版.第198页“唯(惟维)”条.

猜你喜欢

倒油熟能生巧葫芦
熟能生巧
葫芦瓜
漫话成语
怎样煎鱼不粘锅
熟能生巧
宝葫芦
画葫芦
巨大的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