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设计
2019-08-02陈秋莲
陈秋莲
摘 要:新课程标准在强调双基学习的同时,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性学习; 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1-024-00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師要依据教材设计探究性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我们的课堂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一题多变,引导学生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先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将问题作一些变形,或变换问题的条件,或变换问题的形式,在变换中总结解题的方法、解题的规律,在变换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不变的共性,从而探究问题的本质。
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一:如图,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CD、AD、BC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变式训练1.当四边形ABCD是菱形时,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
2.当四边形ABCD是矩形时,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
3.当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时,四边形ABCD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通过不断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探究,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EF=GH=1/2AC FG=HE=BD/2.EF[?]GH[?]AC EH[?]FG[?]BD,因此,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的大小、位置决定的。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和大小随着AC、BD的大小、位置而变化。
二、大胆猜想,鼓励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中重视逻辑论证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许多定理(公式、法则)是靠实验、观察、操作、猜想得出结论,然后再论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学生的猜想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广泛联想、积极探索的过程,大胆猜想、寻找规律是学生开展探究的前提。
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以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一:(1)画∠AOB=90°,并画∠AOB的角平分线OC。
(2)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落在OC的任意一点P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AOB的两边分别交于点E、F,并比较PE、PF的长度。
(3)把三角尺绕点P旋转,比较PE与PF的长度,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根据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随着三角板的转动PE、PF的长度在变化,并且同时增大或减小,通过度量学生可大胆猜测PE=PF。
这样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探究怎么证明PE=PF,从而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结论。
(4)引导学生猜想:当三角板绕着点P旋转到PE与OA垂直时,线段OE、OF与OP有什么数量关系?
(5)变式训练:当三角板绕着点P旋转到PE与OA不垂直时,猜想(4)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予证明。
由特殊情形变换到一般情况,引导学生猜想、探究。最后加以证明。
三、提供开放性问题,创建探究平台
每个学生都有各方面的知识潜能,但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复习函数时我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一:已知函数的图像经过A(1,4)和B(2,2)两点,试写出满足上述条件的不同类型的函数表达式。
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认识的函数有三种类型: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学生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探究。
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二:一辆汽车从A地驶往B地,前[13]路段为普通公路,其余路段为高速路段。已知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60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0km/h,汽车A地到B地一共驶了2.2h。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就该汽车行驶的“路程”或“时间”,提出一个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通过审题,学生可从路程、时间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学生可以问: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各有多少千米?也可问:汽车在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各用了多少小时?通过探究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意识和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引导、激发学生去探究。然而,学生的探究受到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课堂设计应该紧密结合教材,贴近学生实际,应该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