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真的发生

2019-07-30叶庆民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圆规画圆教者

叶庆民

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需要进行课前预设,预先设计好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并且对本节课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的工作,对于教师是必要的,“不打无准备仗”。但我们在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时,是不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想到呢,或者说是不是我们的预设都能满足学生生成的需要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然而,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明知这一道理,却依然忽视学生生成,亦步亦趋进行教学,对一些学生精彩提问、发言、探究,要么“不假思索,当头棒喝”,要么“含糊其辞,一带而过”,要么“熟视无睹”,只有符合预设的生成才加以肯定。究其原因:教师觉得课堂教学中有的生成过早,还没到揭示新知识“神秘面纱”的时机;有的生成不符合“规则”,其实是不符合成人思维,但却是儿童的真实理解;有的生成“闻所未闻”,需讨论研究,耗时耗力,影响教学进度。其实,不沿着学生思维进行教学的课堂,是不真实的课堂。正如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所言:“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声音,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归根到底教育是为了他们。”

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每一个生成,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也才会有更多创造性的思维。如果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是预先循序渐进编排好的,那么下一次碰到新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他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因为没有人给他事先做好铺垫。联系自己《圆的认识》教学实践,有几个片段写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讨论。

【片段一】

【原预设】动手操作画圆

1.借助实物画圆

师:同学们,如此美丽的圆,你能画一个吗?可以借助你手头物体或工具画圆。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圆和使用的工具。

2.引出圆规画圆

师:(展示用硬币画圆作品)如果用硬币画一个比硬币大一些的圆,可以吗?那画一个比硬币小的圆呢?

使用什么工具可以画出我们想要的圆?(圆规)

师:你会用圆规画一个圆吗?

让学生试着在一张白纸上画圆。

教者随想:这段教学预设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中《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摘录如下:1、学生独立画图,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2、介绍圆规:刚才,我们用不同方法画出了圆,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通常我们会借助一个专门工具来画圆,这个工具就是圆规。

基于这样认识,并且在前面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圆形物体,初步感知圆,这段预设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圆,从实物中抽象出圆,建构圆的表象,也为自然引出圆规画圆做好准备。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如此美丽的圆,你能画一个吗?

生:能

师:可以借助你手头物体或工具画圆。

生操作,师巡视,找出借助1元硬币、圆形纸片等圆形物体画圆的学生作品。

此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班上只有2个学生在用硬币画圆,其他都在用圆规画圓。

教者随想:课前我让学生准备1元硬币和一些圆形物体,但大多数学生似乎“眼中无物”,只想圆规,怎么办?冷静思考,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1、学生知道今天学习内容,已在家预习过,经家长指导,知道画圆要用圆规;2、学生觉得用圆规比实物画圆更体现自己能力;3、还有学生看别人用圆规画圆,于是自己也用圆规画圆。如果此时硬要先讲解实物画圆,反而不妥,有“开倒车”的感觉,毕竟用圆规画圆比用实物画圆,在操作能力上层次更高一点,于是我决定调整预设,顺着大多数学生思维教学

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几幅学生作品,同学进行评价。

师:有的同学画得不够理想,你们猜猜看他可能是什么问题?

生1:圆规画圆时,圆规脚的长度(师及时纠正:圆规两脚间距离)一会长,一会短。

生2:画圆时,手没按紧

生3:画圆时要一气呵成

教者随想:班上大多数学生都用圆规画圆,必然会出现不同生成,巧借生成,让学生互相评价,水到渠成总结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显得更自然,更真实,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片段二】

【原预设】合作探究、发现圆的特征

师:认识了圆各部分名称,圆有什么特征呢?

拿出圆形纸片,让学生找出圆心

然后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教者随想:《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将圆的特征问题整体抛给学生,利用小组讨论,使不同数学学习水平学生都有收获,对圆特征认识能主动建构。

【课堂实录】

师:认识了圆各部分名称,圆有什么特征呢?(稍微停顿)

正当我准备让学生拿出圆片找圆心时,一个男生迫不及待将手高高举起,还喊道:我知道,我知道。

教者随想:又一个意外发生,始料不及,可能是我的无意识停顿引发的生成。就在此时,又有几位学生也举手示意我他们发现问题。尊重学生,追寻本真课堂一直是我的教育理念,还是让他们一吐为快吧。

师:你说说,知道圆的什么特征?

生1: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一时语塞)

师:他说的对吗?

生:对

师:那谁来说说想法?

生2:因为圆上有无数个点,所以有无数条半径。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展开激烈的争论,陆续发现直径有无数条,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把原先需讨论的第2个、第4个问题穿插进讨论中。

教者随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所学问题理解的更为深刻和具体。开放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不妨采取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即使是只有少数学生发现问题,却能给其他学生以启发,点燃思维的火花,带动大多数学生共同参与,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只要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的方式,就是好方式,适合学生学习节奏、思维习惯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当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思考“不跑偏”也很重要。

【反思】

特级教师吴正宪说过:课堂不是教师舞台。是的,课堂不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不是观众。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是在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起引导、点拨的作用。“以学定教”,让“学”真的发生,才是高效课堂追求的目标。

在片段一中:原以为学生的想法是大多数人会借助实物画圆,因为这样简单易画,但学生思维超出教师想象。如果不及时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对原有预设进行调整,学生真实思维就不会自然呈现,久而久之,他们会揣摩老师需要什么答案,这样的学习氛围,学生不是学习数学,思考数学,而是思考老师,这也绝不是教师本意。只有还舞台给学生,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片段二中,虽然一开始只有几个学生发现问题,但如果我置之不理,显然这些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因为我的漠视而不再活跃,这违背“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培养目标。重视少数学生生成,只要合理利用,也可以變成全班共同学习。课堂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新知。一个重难点的突破,哪怕只是几个学生“先知先觉”,也会引发学生集体参与,共同思考,先“思”再“辩”,辩中再思,在“思”“辩”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当“茅塞顿开”“恍然大悟”那一刻,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成功喜悦。作为教师,小心呵护学生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必要,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真学”才会出现。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何时考虑“以面带点”,何时考虑“以点推面”,巧用生成,调整预设,沿着学生的思维教学,营造真实课堂,确实需要教育智慧,需要摸索总结。

(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圆规画圆教者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带露的风轻轻跟着我
画圆的月亮
圆规画圆
圆规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在借鉴中寻找另一种可能
圆规小姐圆梦记
圆规和直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