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育和德育看环境教育

2019-07-30张尤胜王亮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校本环境课程

张尤胜 王亮

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曾经说过,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是头脑,第三是灵魂。笔者认为,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套用柏拉图对于知、情、意的分类,可以说头脑是知,也就是理性;灵魂是情和意,也就是情感和意志。情感是审美性质的,意志是道德性质的,与此相应,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打造学校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是我校新一轮发展的基本思路。环境教育是一项融知识性、价值取向性和人本性为一体的教育活动,对构建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学校教育体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我校曾成功创建“江苏省绿色学校”,校本课程“环境教育”曾荣获南京市初中组一等奖,初步形成一个打造环境教育特色的良好外部氛围。

从美育教育出发,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效获取环境保护知识。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多方面挖掘素材。初中教材中有大量的环境教育题材,我们把学科教学内容整理后,把渗透环境教育内容的课题编成序列目录,并整理出完整教学案例。例如,在生物学科中有《关注土地沙漠化》《关注温室效应》等;在化学学科中有《我们周围的空气》《爱护水资源》《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等;在物理学科中有《水循环》等;语文学科中有《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音乐学科中有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等;美术学科通过绘画和手抄报方式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比赛,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多角度渗透教学。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后,制定相应的环境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意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不仅仅为一个人、几个人,而是为人类的将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

例如,在化学教学《爱护水资源》时,课前请学生搜集有关水电的知识,及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电的现象。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讨论,学生不仅知道了人、动物、植物生存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在讨论交流怎样节约用水时,学生们各抒己:洗米水再洗菜、浇花;洗澡时多用淋浴,少用盆浴,洗澡水可拖地;洗脸水放着洗手。学生不仅知道了水的重要性和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情况,还在课后的实践行动中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学校还定期开展“桃红中学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教学设计评比”活动,并将结果适时在校内橱窗公示,营造环境教育的良好氛围。

2.在网络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学生上网学习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学校建立“桃红中学环境教育网站”,将有关环保知识、法律法规、学生环保小论文等收入博客中,供老师学生借鉴学习。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学校的网络建设和应用愈加完善,我校化学组建设了中学化学资源网站——《未央化学教育网》。

3.在主题班会中渗透环境教育

学校定期安排主题班会课,通过列举数据的方法并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讲解,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由此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采用讨论法让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现状,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例如,把每学期的第7周和第15的周五班会课时间,定为环境教育主题班会课。如《桃红中学周边环境调查及如何处理生活垃圾》《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社区楼道小广告的治理问题》《美在班级》等主题,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环境保护的迫切性、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上述主题班会赛课形式,评选出了“环境教育特色班集体”。

从德育教育出发,课外活动则是强化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环保能力的有力保障。学生环保能力的体现,主要靠课外。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成立多种环保小组

成立废品回收小组。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废品回收小组,对家中即将扔掉的废品、在校期间的可回收物品、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看到的被扔掉的物品如饮料瓶、易拉罐、废电池等收集起来,并将它们分类存放,可回收的废品可卖给废品回收处,不可回收的废品定期科学处理好,这样既教育了孩子又积攒了捐助款。

成立环保调查小组。他们根据自己的考察情况,分别在不同社区进行环保调查:A、调查狮子山下小河的水污染情况,查明污染源,并开展一系列保护“家乡河”活动;B、进行“校园门口垃圾来源分析”,并形成调查報告。确立“清洁小卫士”,不仅做好班级的卫生监督工作,而且督促那些在校门口吃早餐或零食的同学不乱扔垃圾。

成立宣传小组。全班学生拟写环保标语。特别是在保护“家乡河”“校园周边环境调查”等校外系列活动中,学生自己为家乡河自拟自写标语,并且在小河附近进行张贴或立牌。如 “保护红星水库是陶吴人民应尽的义务” “请附近工厂禁止往河中排放污水”等。

2.开展多种环保活动

邀请环保专家开设讲座。为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生态道德”,培育学生的“生态意识”,培植学校的“生态文化”,环保人士分别于4月中旬和5月中旬给全体师生讲鸟的保护,水的净化等专题讲座,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开展环保科技教育活动。学校从2015年开始,成立了“仿生机器人”创意社团,学生们利用冰棒棍、泡沫等看似不起眼的废弃物,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做成了机器人。目前我校连续4年参加江苏省Power Tech仿生机器人创意大赛并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不仅成为“江苏省仿生机器人训练基地”,我们的学生还代表江苏省参加“海峡两岸青少年仿生机器人创意大赛”活动,开拓眼界,增长见识。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以警惕身边的污染为题,学生分别利用课余时间,从《社区楼道小广告的治理问题的研究》《学习用品污染的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我们记录在案的环保小课题研究有6个。

开展节约方案推荐活动。老师、孩子、家长多向互动推出环境教育活动方案。“方案”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循环使用?方案推荐:爱护书本,重复使用;改书面作业为电子作业等。

同时,我校还充分挖掘学校和社区的环境教育资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教育的校本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知识层次共分三个年级段,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专业性,强化实施环保教育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设置独立的专门课程,无疑是进行环保教育的一种有效措施。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要求,学校在初一到初三年级开设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加强校本课程教学研讨,努力探索校本课程实施的新方法。目前,学校正式出版的环境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有《唯美课程系列教材之环境教育》和《唯美课程系列教材之仿生机器人制作》。

如今,我们的校园环境整洁,绿树成荫,已经成了花园、学园、乐园,环境育人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凸显。通过学生的全面参与,使全体学生了解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掌握科学环保的知识,环保意识有明显提高。我校师生致力于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已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摸索出了环境教育的基本规律:环境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我们以日常的学科教学渗透环保教育为主,以每周一个课时的环境教育课为辅,以定期组织的环保活动为基础,以学生亲身经历与切身体验为根本,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师生关注本地区人们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一个“绿色”文化的氛围,营造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场”,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一批绿色和平使者。

(南京市江宁区桃红中学)

猜你喜欢

校本环境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环境清洁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漫观环境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