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新授课课例研究
2019-07-19吴凯史倩蔡燕
吴凯 史倩 蔡燕
[摘 要]初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让新授课教学回归生活,把初中地理教育融入生活和社会中,让学生亲自体验、领悟、成长。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新授课;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6-0092-02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生发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地理教师应精心设计、渗透生活类教材,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和社会,把初中地理教育融入生活和社会中,让学生亲自体验、领悟、成长。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把生活经验应用到教学中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因此,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达成生活化教学的目標。笔者有幸参加了沿江七市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执教示范课《水资源》,执教地点是武进区湖塘中学,笔者巧借“湖塘”这个名称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叫“湖塘”,那你们猜猜看“湖塘”这个名称,有可能有哪些命名缘由呢?
生:有可能是因为水多。
师:那你是从哪个字猜出来的呢?
生:湖。
师:是的,“湖”释义为陆地上聚积的大片水域,说明我们这个地区水多,其实“塘”这个字也可以说明水多。“塘”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面积不大的池子,基本解释是面积大小不等的一片静止或缓流水域,或天然而成,或人工挖掘而成。因此,“湖”和“塘”都是指我们这个地区水多。老师来自于江阴夏港,从“江”和“港”也可以看出,该地区水可能也比较多。而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关系极其密切,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水运等都离不开水。古往今来,水源附近往往成为人类聚集地,因此该居住地的命名,往往都带有和水有关的字眼,如张家港、靖江等,这种以水命名的地名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而有一些命名,含有古人对于水源的希望、期待,例如我国的卫星发射中心——甘肃酒泉,该地不属于丰水带,属于缺水带。那么,我国的“水”分布到底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进入我国水资源的学习。
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导入,一下子就能拉近生活与课本知识的距离,使学生饶有趣味地融入本堂课的教学。这样的导入利用了学生熟知的,甚至是本身所处的生活环境为课堂注入“鲜活”的生活内容,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
二、拓展生活化课堂,使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初中地理新课标提出,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实际生活,在生活中拓展、延伸地理课堂。
在本节课关于生活用水的教学环节中,笔者展示了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参观江南水务的社团活动案例。在该活动中,师生通过实地考察、聆听讲座、社会实践等方式,实地观摩、了解生活用水,感受水情。在江南水务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学生从取水源头开始,了解自来水的制水工艺,包括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全流程,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我们所用的自来水的安全可靠。同时学生作为自来水用户,亲自来到水厂,见证自来水生产的全过程,感受到了每一滴纯净之水的来之不易。这些拓展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融入生活,学以致用
教师和学生都身处社会环境之中,不能将知识与社会生活脱离开来。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是通过生活实践来巩固地理课本中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把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有意识地发现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试着提出解决的办法。
在本节课呼吁学生爱惜水资源的教学环节中,笔者下发了家庭用水调查问卷(见表1),让学生用大约3分钟的时间完成问卷,之后全班讨论交流有哪些可行、有效的家庭节水方法,并制订家庭节水计划。
此类问卷调查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了解节约资源的可行方式,渗透改变自己、影响他人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
随着地理课改的深入,进一步开展“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研究,能带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