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散文单元教学

2019-07-19梁家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

梁家玲

[摘   要]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古代散文单元收录了许多不同时期的名篇佳作,值得学生学习欣赏。但是,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重点论述了若要改变其严峻现状,完成有效的古代散文教学,就需要教师把握教材与教学的联系,在尊重古代散文选文编排特点的基础上,探求五个不同类型的古代散文单元的教学思路,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

[关键词]古代散文;单元特点;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6-0004-02

古代散文单元的选文编排较为合理,古代记叙散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古代议论性散文、古代人物传记、古代抒情散文等依次编排在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五册必修教材当中,每个古代散文单元都有鲜明的主题特色。这样编排既注重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又尊重了文言文的发展历程,五个古代散文单元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下面笔者将针对必修教材的五个古代散文单元,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一、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提要钩玄,理清叙事脉络

必修1中的第二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三篇古代叙事性的历史散文:先秦时期的《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西汉司马迁所作的《鸿门宴》。

本单元的教学,“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是关键。因为这三篇文言文主要记叙的是古代著名的政治斗争事件,叙事性强,只有把握好文中所叙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等,才能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到:“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在阅读叙事性古代散文时,使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有助于抓住关键词句,更好地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在叙事性历史散文中,作者描写人物活动的主要意图是为了突出事件,推动情节的发展。以《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为例,可以把“佚之狐言于郑伯”“郑伯劝服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子犯请晋侯击之”四段君臣晤对并列,作为《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辞”“许”“夜缒而出”“见秦伯”等词,分析烛之武的一系列动作,进而理清波澜起伏的情节发展脉络。

学生通过“提要钩玄”,不仅可以抓住关键词句,把复杂的情节简单化,还可以体会到不同历史时期叙事名篇的叙事艺术,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发展记叙文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借鉴和学习古代的叙事手法,培养学生清晰的叙事逻辑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知人论世,体会思想情感

必修2中的第三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收录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三篇古代散文。《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清净幽深的景致,不仅表达了王羲之和友人集会的乐趣,同时也抒发了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赤壁赋》中苏轼描绘了泛舟游于赤壁的所见所感,将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在变与不变的思辨中,超脱自我的心灵困境;《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辞职归家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游记,它因事见理,夹叙夹议,道出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的至理名言。

这三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游览时的所见所感,作者将个人的情感与志趣融入客观的景物描写中,就像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这些饱满的情感体验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本单元的教学侧重点是教会学生“知人论世”,从而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不同时期的山水游记散文有不同的特点,“我国古代游记散文大致经过了魏晋诞生期、唐代成熟期、宋代高峰期、元明复兴期和清代衰变期,教学中要根据山水游记散文各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品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社会黑暗,很多文人学士厌恶仕途,逃避现实,志趣转向广阔的大自然,所以才有东晋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释然,兰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热闹场景。而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随着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多的文人投入政治改革中,他们注重议论与说理,注重思辨精神。

本单元选编的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是单纯的观光导游指南,它们所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哲理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个人经历相关。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作品的独特性,进而加深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立论有道,培养严密的论证逻辑

必修3中的第三单元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先秦时期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儒家为首的各家学派都各立学说,所以诸子散文注重立论方法、论证逻辑的严密。本单元收录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是先秦时期儒家的经典散文,这两篇文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喻,深入浅出,分别道出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与修身的重要性。《过秦论》与《师说》,分别是西汉贾谊、唐代韩愈这两位政论家的重要著作,主要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来批判社会时弊,警醒世人。以韩愈的《师说》为例,韩愈通过三组对比,即“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为子择师”与“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来批判当时社会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与耻于从师的风气。文章论证逻辑紧密周详,情感饱满强烈。

本单元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鉴赏议论艺术的能力,如“单元导语”所言:“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历练,褪去了初高中转换时的彷徨与青涩,逐步适应了高中生活。即将步入成年阶段的他们,理性思维更加成熟,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必修3中的古代散文单元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立论能力及论证能力,结合“表达交流”的写作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古人平实的论据、深入浅出的论证方法、情感饱满的议论语气,让学生学会欣赏议论文,并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古代人物传记单元——追慕先贤,学习叙事写人的手法

必修4中的第四单元是古代人物传记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的作品均为《史记》《汉书》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它们与叙事散文不同,它们叙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记人,通过描写事件中的人物活动来刻画人物的形象特征,展现古代先贤的优秀品德与才干。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让学生鉴赏与学习叙事写人的手法,正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习古代先贤的优秀品质。如在“《〈苏武传〉教学简案及评点》中,作者张宏峰把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都设计为“通过情节梳理 、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对比分析感受人物格性特征和人格魅力”。人物传记是叙事、写人的统一,但记叙事情发展的过程、人物的活动都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把握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形象。

五、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披文入情,品味文章的言真意切之美

必修5中的第二单元是古代抒情散文单元。刘勰曾在《文心雕龙·知音》里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个文言文单元中的作品都有效结合了情感内容与语言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言语与情感的关系,让学生深入品味抒情散文的语言风格,体会其对情感表达产生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品味作品的语言及情感,很多教师都采用诵读法这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因声求义,通过不断地诵读来深入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以《陈情表》为例,《陈情表》是李密回绝晋武帝征召的一篇奏章,这篇奏章的言辞流露出臣子对帝王的恭敬。李密的祖母年迈,他不忍弃之不顾,所以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避免作为蜀汉旧臣的他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可通过诵读法,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恭敬谦卑、质朴感人的语言风格,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及其个人形象,才能明白“自古忠孝两难全”的文化内涵。

总之,教师要根据每个古代散文单元的编排特点及意图,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用教学实践把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落到实处,既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追慕古代先贤的思想光辉,又要联系每个学段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散文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  洪素娥.情景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3]  李全才.談语文教学中诵读法的作用[J].珠江教育论坛,2010(4):35-36.

[4]  李媛媛. 品山水情意,悟作者性灵: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2014(10):37-39.

[5]  刘方方.几种阅读方式在文言文语感教学中的巧妙运用[J].文教资料,2006(27):100-101.

[6]  刘倩.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7]  刘涛.应重视古代散文的教学: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0-62+78.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
强化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慕课风暴下“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思考与对策
景观设计发展思考
先学后教,自主学习
基于“微课”模式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有关小学蒙语文授课的汉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初中语文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