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细胞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干扰及处理对策探讨

2019-07-13张艳萍邵玲俐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6期
关键词:血浆置换血常规

张艳萍 邵玲俐

【摘要】 目的 探讨红细胞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和处理对策及与感染阶段的关系。

方法 选取3例感染早、中、后期患者, 采集其空腹静脉血, 制作红细胞冷凝集标本, 并分别于37℃水浴0.5 h、37℃水浴1.0 h、血浆置换等处理后, 在Sysmex-xs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记录并分析患者就诊时血常规结果及不同处理方法血常规结果。结果 冷凝集标本处理前肉眼观察可见采血管内壁血液标本呈红色细沙样颗粒。不同处理方案后复测发现发病初期, 37℃热水浴0.5 h即可纠正冷凝集标本的血常规结果。发病时间长, 单纯37℃热水浴后, 红细胞(RBC)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布图仍明显异常并有相应的报警;RBC和红细胞压积(HCT)结果显著减低,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均显著增高, 血红蛋白(HGB)轻度增高, 白细胞(WBC)变化不大, PLT增高。对于37℃水浴1.0 h仍不能纠正标本, 采用血浆置换后复测, 血细胞分布图和各参数的检测结果均可纠正。结论 感染早期, 低滴度冷凝集标本可用热水浴纠正, 而感染中后期, 血浆置换是纠正高滴度冷凝集标本的最优选择。对怀疑为红细胞冷凝集的标本应选择快速有效的方法进行纠正, 为临床提供正确有效的检验报告。

【关键词】 红细胞冷凝集;血浆置换;血常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6.043

血常规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测项目, 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选择, 因此如何做好血常规的质量控制是检验工作中不断探索的课题。红细胞冷凝集是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常见的现象。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和正确排除红细胞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干扰, 作者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3例红细胞冷凝集标本进行了一些研究试验,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病例1:患者, 女, 75岁, 因咳嗽伴低热

1 d到本院就诊, 予银黄颗粒、清热感冒颗粒口服治疗2 d后未好转, 入院后检查:肝肾功正常, 红细胞沉降率61 mm/h, 抗链球菌溶血素O和类风湿因子正常, 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IgM)阳性。结合胸片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 予莫西沙星400 mg, 1次/d, 抗感染治疗10 d后好转出院。

病例2:患者, 男, 73岁, 因上呼吸道感染, 间断发热

3 d来本院就诊, 胸片显示肺部有阴影, 收治入院, 肝肾功正常, 红细胞沉降率35 mm/h, 抗链球菌溶血素O和类风湿因子正常, 肺炎支原体IgM阴性。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 予阿奇霉素250 mg, 1次/d, 配合左氧氟沙星500 mg, 1次/d, 治疗5 d后好转。

病例3:患者, 男, 87岁, 因低热、咳嗽、咳痰5 d来本院就诊, 血常规结果异常, 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病史, WBC 16.25×109/L, 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 红细胞沉降率41 mm/h, 抗链球菌溶血素O和类风湿因子正常, 肺炎支原体IgM阳性。初步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 予莫西沙星400 mg, 1次/d, 抗感染治疗10 d后好转出院。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标本采集 用EDTA-K2紫色真空采血管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

1. 2. 2 仪器与试剂 日本Sysmex-xs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原装试剂, 该仪器以细胞化学染色加光散射法检测WBC, 电阻抗法检测RBC和PLT。仪器使用前已校准, 每日测定配套质控物, 结果均在靶值允许范围内。

1. 2. 3 实验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操作。将冷凝集标本采用下述不同方案进行处理:①37℃水浴0.5 h;②37℃水浴1 h;③血浆置换:记录血量, 3000 r/min离心10 min, 用加样枪插至上清液与血细胞交界面3 mm处, 缓缓将上层血浆吸出弃掉, 加入等量生理盐水混匀, 反复洗涤3次, 最后一次弃掉上清后, 加入等量生理盐水, 颠倒混匀后上机检测。

1. 4 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患者就诊时血常规结果及不同处理方法血常规结果。

2 结果

冷凝集标本处理前肉眼观察可见采血管内壁血液标本呈红色细沙样颗粒。不同处理方案后复测发现发病初期, 37℃热水浴0.5 h即可纠正冷凝集标本的血常规结果。发病时间长, 单纯37℃热水浴后, RBC和PLT分布图仍明显异常并有相应的报警;RBC和HCT结果显著减低, MCV、MCH、MCHC结果均显著增高, HGB轻度增高, WBC变化不大, PLT增高。对于37℃水浴1.0 h仍不能纠正标本, 采用血浆置换后复测, 血细胞分布图和各参数的检测结果均可纠正。患者就诊时血常规结果分析见表1。不同处理方法血常规结果分析见表2。

3 讨论

冷凝集素是一種多克隆或单克隆自身抗体, 绝大多数单克隆冷凝集抗体发现于淋巴网状细胞瘤患者, 而多克隆冷凝集抗体则多由感染引起, 特别是支原体肺炎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冷凝集自身抗体主要是IgM完全抗体, 少数为免疫球蛋白G(IgG)或免疫球蛋白A(IgA)。IgM抗体对人红细胞Ⅰ类抗原具有特异性, 与其抗原有10个结合位点, <30℃抗体可与多个RBC结合后迅速形成血凝块, 造成RBC数量明显假性减少, 温度提高后凝集可消失。健康人体血清几乎都有低滴度的冷凝集素存在, 当其效价<1︰16时对血常规的影响不明显, 当其效价越高影响越明显[4]。本例感染早期患者体内冷凝集素处于相对较低滴度, 通过热水浴即可纠正血常规结果。感染中后期患者体内冷凝集素处于相对高滴度, 热水浴并不能将其纠正, 血浆置换则可纠正, 其RBC参数和PLT与感染前检测结果最吻合。末梢血稀释法可纠正但效果欠佳, 稀释虽降低了标本的凝集效价, 减少了细胞的聚集, 降低了冷凝集素的干扰, 但稀释本身就存在误差, 容易使结果有所偏差[5]。另外, 1例患者入院时肺炎支原体IgM阴性, 可能与患者处于感染早期及实验方法学敏感性限制有关, 因本科目前尚未开展冷凝集检测, 故未能提供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冷凝集自身抗体的充分证据, 但通过检测血液标本发现存在明确的冷凝集现象, 同时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有效[6], 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患者体内可能出现了冷凝集自身抗体的判断。

Sysmex-xs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采用电阻抗法检测RBC, 冷凝集素使红细胞凝集, 导致RBC数减低, 尽管凝集的RBC体积大于单个RBC体积, 在通过血细胞分析仪微孔计数时得到的MCV增大, 但红细胞凝集时以RBC减低为主要特征[7]。因此, HCT(HCT=RBC×MCV)结果仍然减低, 并由此造成MCH(MCH=HGB/RBC)、MCHC(MCHC=HGB/HCT)的计算值异常升高。冷凝集素除对RBC有作用外, 也可凝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PLT, 使WBC、PLT的结果也假性减低。本仪器采用的是细胞化学染色加光散射法检测WBC, 可以较准确地区分WBC和未溶解的凝集RBC, 故对WBC影响不大。虽然RBC和PLT经同一通道进行检测, 但由于PLT体积比RBC小, 理论上对PLT计数影响不大, 但本例患者冷凝集素造成PLT假性增高, 具体原因有待以后进一步探讨。HGB是由SLS-HGB测定法(比色法)进行测定, 因此影响不大[8]。

综上所述, 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每份血细胞检测结果仔细分析, 发现结果或细胞分布图有异常时, 应查找原因, 排除干扰, 对怀疑为红细胞冷凝集的标本, 低滴度冷凝集标本可用热水浴纠正, 而高滴度标本则可选择血浆置换来纠正, 通过选择快速有效的纠正方法为临床提供正确有效的检验报告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 乐家新, 马峻龙, 许菡, 等. 红细胞冷凝集对不同类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探讨. 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2):69-71.

[2] 盛大专. 冷凝集素对1例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5):718-719.

[3] 孙建伟. 红细胞冷凝集对血细胞分析检验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中外医疗, 2014, 33(26):15-16.

[4] 窦心灵, 樊玉兰, 柴凤夏, 等. 冷凝集现象对血常规多项参数检测结果的干扰及处理对策.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4):562-563.

[5] 梁培松, 王结珍, 张秀明, 等. 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消除方法探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8):1055-1056.

[6] 王宏, 周芸, 陆琳, 等. 红细胞冷凝集1例. 临床检验杂志, 2012, 30(7):517.

[7] 范红平, 忽胜和. 红细胞冷凝集对全血细胞计数影响分析.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5, 33(6):737-739.

[8] 王励, 黄瑞英. 生理盐水置换等量血浆并温育法可消除冷凝集素对血常規检验的影响. 临床检验杂志, 2014, 32(8):637.

猜你喜欢

血浆置换血常规
血常规检测结果对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价值观察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危急重症的征兆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
早期血浆置换对重症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的生化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血浆置换术联合口服微生态制剂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人工肝血浆置换对肝衰竭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的探究
血浆置换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