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枢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2019-06-17刘志江
刘志江,冯 淳
(河南省固始县中医医院,河南 信阳465200)
中枢性眩晕是神经内科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多由脑血管疾病或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等诱发。该疾病多呈持续性、渐近性发作,其发作时间可长达数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颈椎病、脑梗死等病的发病率升高,中枢性眩晕发病人群日益增多,临床多根据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但多数患者效果不佳。随着中医学及经络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指出,采取中医辨证理论治疗中枢性眩晕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2]。本研究观察针刺联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枢性眩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固始县中医医院就诊的中枢性眩晕患者10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43~84岁,平均(61.97±11.08)岁;病程2~35个月,平均(19.97±8.64)个月;体质量46~78kg,平均(61.38±8.05)kg。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42~85岁,平均(62.84±11.01)岁;病程2~34个月,平均(20.06±8.51)个月;体质量47~77kg,平均(62.49±7.86)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枢性眩晕诊断标准[3];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低血压、高血压及贫血等引起的眩晕;存在药物禁忌证。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大同市利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14022744)口服,每次80mg,每日1次。
2.1 对照组 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处方:柴胡20g,人参片、黄芩片、生姜、法半夏各10g,大枣5枚,炙甘草6g。风痰上扰、痰热腑实者加茯苓、陈皮、白术各10g;气血亏虚者加葛根10g,生黄芪26g,当归6g;肝肾亏虚者加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各10g;风火上扰、肝阳上亢者加龙胆草6g,栀子10g;瘀血阻窍者加赤芍、桃仁、川芎各10g。可根据临床症状调整剂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连续用药3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取穴水沟、内关、三阴交、尺泽、极泉、风池、委中、天柱、头维、完骨、四神聪、百会。有高血压者加曲池、人迎、合谷、太冲、足三里。常规消毒,两侧内关直刺15~25mm,捻转提插1min;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约10mm,雀啄手法,以眼睛充满泪水或湿润为宜;自胫骨后缘针刺三阴交25~40mm,提插泻法,以肢体抽动3次为宜;天柱、完骨、风池直刺25~40mm,捻转补法1min;斜刺四神聪、头维、百会10~15mm,捻转补法0.5min。每周针刺5次,3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黏稠度、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峰值]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采用简易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估,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眩晕症状完全消除;显效:眩晕症状显著缓解,偶有发作,持续时间显著缩短;改善:眩晕症状缓解,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无效:眩晕症状、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无改善[4]。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血流指标及SF-36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浆黏稠度、VA(L)、VA(R)及BA血流峰值、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稠度、VA(L)、VA(R)及BA血流峰值较治疗前降低,SF-36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血浆黏稠度、VA(L)、VA(R)及BA血流峰值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枢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血流指标及SF-36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中枢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血流指标及SF-36评分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血浆黏稠度(mPa·s)VA(L,cm/s)VA(R,cm/s)观察组 52 治疗前 2.61±0.58 64.01±8.37 65.09±9.46 52 治疗后 1.12±0.11△▲ 51.67±5.19△▲ 52.01±5.97△▲对照组 51 治疗前 2.66±0.61 64.98±8.54 66.31±9.78 51 治疗后 1.70±0.28△ 58.84±5.35△ 59.02±5.48△续表组别 时间 例数 BA(cm/s)SF-36(分)观察组 52 治疗前 66.67±8.76 55.97±3.49 52 治疗后 50.01±6.02△▲ 77.34±5.01△▲对照组 51 治疗前 66.95±8.68 54.89±3.51 51 治疗后 57.64±5.76△ 66.49±5.13△
(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枢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前庭系统与中枢系统联系间的任何部位遭受刺激,尤其是病理性刺激,皆会导致生物信息发送的均衡性或对称性被破坏,其客观表现平衡紊乱,主观感觉即为眩晕[5]。中医认为中枢性眩晕多因肝伤引起气郁,脾虚不运引起痰湿所致,因此应以疏肝健脾为治则[6-7]。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其主要组成为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等,具有祛邪扶正、和解少阳之功。中枢性眩晕患者发病后多出现目眩、咽干、口苦等症状,方中柴胡、黄芩有疏肝利胆、清热解毒之功,能促使机体恢复气机,调畅肝脾,进而消除咽干、口苦等症状;人参、甘草、大枣健脾益气,阻断生痰之源,确保脾运正常;半夏、生姜能止吐降逆,化除痰液。本研究根据中枢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加减治疗,结果发现,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43%,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需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中医经络学指出,针刺对脑血管舒张及收缩有双向调节作用[8]。本研究在以往治疗基础上将针刺法应用于52例中枢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中,可将治疗总有效率提高至94.23%。百会属诸阳之会,为脑干最佳诱发电位部位,通过针刺可提补诸阳之气,益气养血;天柱、完骨、风池联用,能补益脑髓,且施以高频率捻转补法能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加,提高脑血流灌注量,对脑血管具有扩张、收缩双重作用,可解痉挛;水沟、内关开窍醒神,能“调其神,令气易行”;三阴交滋补肝肾。本研究所选病例入院时双侧VA、BA血流峰值较高,说明椎-基底动脉存在狭窄、痉挛等情况,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稠度、双侧VA及BA血流峰值低于对照组(P<0.05),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治疗措施能显著改善患者脑部血供情况,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联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枢性眩晕患者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状态,降低血浆黏稠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药饮片图鉴》《民间单方验法新编》图书邮购
《中药饮片图鉴》由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学术团队编写,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本书以2015版《中国药典》中所列品种为基础,另收载《中国药典》中未列出但临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品种,共计606种。本书弥补《中国药典》单纯文字描述之不足,图文并茂,使其成为一个“中药饮片可移动的标本馆”。文字部分以《中国药典》为依据,详细描述每味中药的来源、炮制、性状、功能主治,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图片收载约2000幅,采用全景图和局部图展现每味中药的不同炮制品种,全景图使读者对图片外形特征、大小等一目了然,局部图根据饮片性状的不同,对饮片的特征性部分进行突出展示。
《民间单方验法新编》一书是《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创刊20周年的纪念合辑,是将本刊20年来的特色招牌栏目——“单方验法”栏目的千余首单验方合辑成书,意在为广大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民间单验方和特色疗法。本书按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疾病分类重新排序,对于个别方法重复、相似或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和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小验方进行了删除,使该书内容更加精炼。《民间单方验法新编》一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强,可供基层医务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订阅方式:
《中药饮片图鉴》350元(包邮)。
《民间单方验法新编》32元(包邮)。
扫右侧二维码关注中国民间疗法官方微信(微信号:zgmjlfzz),点击“微信小店”即可在线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