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类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2019-06-17陈慧英刘洪伟郝焕光
成 严,陈 默,陈慧英,刘洪伟,郝焕光,薛 楠,白 珊
(北京按摩医院,北京100035)
肋间神经痛是推拿科常见疾病之一,可发于各个年龄段,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胸脊神经前支受损,并造成受损脊神经分布区域疼痛[1]。临床多表现为胸胁肋部疼痛,呈阶段性分布,可涉及多个肋间神经,疼痛多为压榨样、针刺样、烧灼样等,可为持续性或阵发性。引起肋间神经痛的原因很多,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观察发现,很多肋间神经痛是由胸椎上、下位关节突因外力或用力不当造成“错缝”引起[2],称为“胸椎小关节紊乱”,用调整类手法治疗后往往能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按摩医院就诊的80例因胸椎小关紊乱引起的肋间神经痛患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24~57岁;病程最短3d,最长2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结合文献资料改良后诊断标准如下[3]:①一般均有典型的外伤史,可无明显诱因,患者诉仅在劳累、运动或睡眠后出现;②一侧或两侧胸肋部疼痛,以肋骨前侧和外侧较为明显,咳嗽或呼吸时加重,并牵扯背部,疼痛范围较广而无定处;急性期患者保护性减小呼吸运动幅度,形成浅促呼吸;③患侧相应的胸椎棘突旁1~3cm处可触及固定的压痛点;④X线片多见相应椎体棘突偏歪,肋间隙变窄。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并确诊为胸椎小关节紊乱;②年龄在60岁以下;③既往无骨质疏松病史或超声骨密度检查T值在正常范围内。
1.4 排除标准 ①原发性肋间神经痛,以及由带状疱疹、骨结核、脊髓病变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继发性肋间神经痛者;②有严重骨质疏松或重大疾病等不利于施展手法者;③有精神障碍类疾病不能配合手法者;④对手法治疗有抵触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施以基本手法。基本手法:①患者呈俯卧位,医者自上而下用掌推肩背部至腰臀部,再用掌揉法按揉肩背部至腰骶部;②拇指沿华佗夹脊穴自上而下做理法,重点施术于有结节的部位;③肘按揉理顺肩背部至腰骶部足太阳经路线,点按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等穴位,重点施术于局部酸痛点;④掌揉法按揉肩背部至腰骶部,沿肋间神经自上而下分推至体侧;⑤患者取患侧卧位(患侧在上),医者沿患处肋间神经自上而下实施轻揉法,随后逐渐加力。每日1次,每次15min,连续治疗3次为第1个疗程。结束后改为隔日1次,每次15min,继续治疗4次为第2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
2.2 观察组 在基本手法基础上加调整类手法。调整类手法:患者取患侧卧位(患侧在上),自上而下按压T4~11患侧棘旁,查找压痛点或棘突偏歪部位(一般在T6~9部位偏多),针对其棘突偏歪部位,予以胸椎调整类复位扳法。以T7右侧肋间神经痛为例(T7棘突向右侧偏歪):患者取右侧卧位(右侧在上),医者立于患者面部一侧,患者右腿屈曲,左腿伸直;将患者左臂向医者一侧拉出,使患者上身最大限度向后旋转,医者右肘置于患者右肩前部,将患者右上肢置于医者右臂内,同时右手拇指置于T7棘突右侧偏歪部位,左肘置于患者右臀部后外侧,医者右臂向前推,左肘向回搂,相反方向突然发力,同时右手拇指向下按压T7偏歪棘突,闻及声响时,偏歪棘突即可复位。每日1次,每次15min,连续治疗3次为第1个疗程。结束后改为隔日1次,每次15min,继续治疗4次为第2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能正常参加工作;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但劳累后仍有轻度不适;有效:症状及体征好转,肋间仍有不同程度酸痛等不适症状;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4]。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3.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最剧烈的疼痛为10分,无痛为0分,用长度为10cm的标尺表示,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侧,指出当时的疼痛程度,医师面对有刻度的一侧读出并记录实际分数。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34<0.05)。见表1。
表1 两组肋间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肋间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肋间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观察组 40 6.45±0.78 2.05±0.45△▲5.032 0.000对照组 40 6.50±0.24 3.34±0.11△ 4.610 0.013 t值1.021 8.028 P值0.855 0.041
4 讨论
脊髓对皮肤的节段支配以躯干部最为典型,自脊侧中线至腹侧中线有规律地形成连续横行的环形带,每一个脊髓神经后根支配一定的神经区域[5],故当胸椎神经受到压迫时,相应节段就会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胸椎相较于腰椎,因缺少肌肉支持更容易发生错位[6],常由外伤、用力不当、睡觉姿势不当引起,故临床上称其为“胸椎小关节紊乱”。而关节位置失常不能自行恢复,导致胸椎神经侧受到不同程度压迫或牵拉,继而出现肋间神经痛。
临床上造成肋间神经痛的病因很多,但胸椎小关节紊乱常常被忽视。笔者认为对于该类型的肋间神经痛,找到紊乱的胸椎进行手法调整复位,解除牵拉及压迫是治疗的关键。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是一种自然、无创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加快新陈代谢[7],进而改善微循环,并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不同组织,施以多方向、多层次的力量调节人体功能,使症状缓解或消除,尤其对肌肉紧张、疼痛等有明显疗效[8]。正骨方法是推拿手法中的“重中之重”,通过调整骨与骨之间的相对位置,纠正其相对关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故有“骨正筋自舒”之说。本研究所用调整类手法具有针对病因、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特点,主要通过调整胸椎的位置,减轻对胸椎神经的挤压,通过解除滑膜的嵌顿来消除局部水肿及疼痛,在笔者多年临床实践中取得较好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