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非遗”语境下再探徐州地区民俗舞蹈

2019-06-11冯洁

北方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非遗

【摘要】徐州地区民俗舞蹈中的落子舞和云牌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也是徐州地区人民的宝贵财富。了解徐州地区民俗舞蹈的历史文化,关注徐州地区民俗舞蹈发展的现状,去挖掘和创新,真正投入蹈徐州地区民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中来,是最应该去完成的研究任务。

【关键词】徐州地区;民俗舞蹈;睢宁落子;云牌舞;舞蹈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地区人民个性、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人的传承尤为重要。徐州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和风采卓越,具有多彩缤纷的地区文化特点和风情,许多民俗文化传统被纳入国家级、省级的“非遗”项目。在非遗热的现阶段,民俗文化得以较好的传承和弘扬。民俗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并共同遵循的,较为稳定并世代相传,蕴含着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或一个地区的集体智慧。如今的民俗文化生活充斥在每个地区,氛围和谐浓郁,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民俗舞蹈源于生活,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民俗舞蹈中的肢体语言,表演形式,服饰设计以及舞蹈表演的场地,都是受徐州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的。落子舞、云牌舞、鲤鱼戏花篮等都是徐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俗舞蹈,它的传承、探究和发展对徐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走进徐州文化馆,笔者与文化馆的专家、舞蹈老师探讨徐州地区的民俗舞蹈,说起徐州地区的民俗舞蹈主要还是睢宁的民俗舞蹈,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睢宁地区的民俗舞蹈历史悠久、二是睢宁地区的民俗舞蹈肢体语言丰富多姿、三是有保护有传承、四是睢宁地区的民俗舞蹈用发展的眼光为徐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注入新的生命。睢宁地区的民俗舞蹈有浓郁的徐州地区文化特点。用文化馆石老师的话说:“咱们拿出去的是人家没有的,这就是徐州独有的特色,这就是徐州人最该珍视的宝贝。”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前辈们的足迹、跟着创新者的足迹、跟着自己的足迹去探寻徐州地区民俗舞蹈勃勃的生机吧。

一、徐州地区民俗舞蹈的历史脉络

将睢宁县的落子舞作为徐州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舞蹈,主要原因是睢宁落子舞的传承和发展的态势非常清晰明朗,以徐州文化馆为例,睢宁落子舞的创作和编排是该馆最具特色保留节目,无论是在早年间还是现如今的演出、比赛中,睢宁落子舞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都能赢得满堂彩。徐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了具有徐州地域文化特色的藝术活动。睢宁落子舞是苏北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徐州东部,尤以睢宁县最为盛行。落子舞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汤克宽发现一种“汤家落子”演艺超群,随之收留几位艺人并帮助搭班组社,“汤家落子”自此便在下邳扎下了根,后由“下邳落子”形成了今日“睢宁落子舞。之前对睢宁落子舞有过详细的描述,在此不赘述。

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因多次走访文化馆,本意上是深入‘挖掘落子舞的内涵和外延,无意中被徐州地区另外一种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所吸引——睢宁县云牌舞。云牌舞是徐州东南故黄河两岸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睢宁县云牌舞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邳州人陈肇宪为拦道上疏灾情,组织了十多名女童以表演民间云牌舞的形式,巧妙打出“水患无情皇上有情”的字样,康熙大帝观后,免去邳人二十年所欠租赋银粮。从此,下邳云牌舞轰动中原地区,后改称“睢宁县云牌舞”。 云牌舞主要以自娱自乐为主,作为活跃节日气氛的主要节目。云牌舞与睢宁落子舞一同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云牌舞极具特色,道具别致,风格鲜明,舞动流畅,行云流水,令人着迷,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同时也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对徐州地区的民俗舞蹈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从一开始觉得资料很少没什么可研究,到现在切身感受到本土文化原生态的珍贵。下面的这种民俗舞蹈,记忆中小的时候是看过的,可以它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如今把它拿出来说一说——民俗舞蹈“鲤鱼戏花篮”。“万紫千红春满园,照俺鲤鱼戏花篮;花开鲜艳鱼儿戏,五谷丰登太平年。”这朗朗上口的唱词是在睢宁县已经流传150多年的舞蹈——“鲤鱼戏花篮”的演唱内容,这个舞蹈展现的就是美好的爱情和太平盛世。全国用花篮表现的舞蹈有许多,但是鲤鱼戏花篮之中表演形式唯睢宁县独有,追溯其起源,还要从当地的一个神话故事说起:龙王有8个女儿,提着花篮在海边玩耍,被鲤鱼精瞧见了,触景生情,产生爱情。老百姓根据的这个民间神话故事加工改编成“鲤鱼戏花篮”。“鲤鱼”是受人喜爱的吉祥之物,以此期望来年能风调雨顺,不再受战乱侵害。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这在云牌舞中也以同样的方式得以呈现。鲤鱼戏花篮因其道具工艺复杂,表现形式受到道具的主题限制,使其与时代的发展稍有脱离,但良好的传承和保护措施,使得这一独特的民俗舞蹈表现形式得以保存并有待发展。

徐州地区民俗舞蹈形态的变化和发展,是对文化的时代特征和传承特征的一种艺术化的描述。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特征出现,又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些被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则得以保留下。

二、徐州地区民俗舞的表现形式、风格韵律、舞步姿态

徐州地区睢宁落子舞充满着浓厚的耿直率真之气,像极了喜欢吃咸吃辣,喜欢光着膀子大口喝酒的徐州人,充满着激情与力量的舞蹈动作,鲜明的表现出徐州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正因为如此,睢宁落子舞在当今社会能随着时代和人的发展而变化。传统落子舞中由一英俊男子手持花伞领舞,两名白衣男子打连厢或舞动霸王鞭;两名红衣女子打竹板和耍红散巾;五名男女演员分别以跑跳步、搓跳步、踩寸子等变化多端的步法不断变化队形,舞动有序,高潮迭起。文落子中歌多舞少,表演情绪含蓄文雅。武落子落子(也叫小架落子)中,舞蹈的成分多,动作幅度大,风格泼辣粗旷热情。舞蹈中表演者用跑跳步、搓跳步、花梆步等不断变化队形,舞动有序,其舞蹈表现风格是:舞姿造型美,动作幅度大,节奏感极强,表现力明快。既有虎跳翻身、单双扫腿、打螃蟹、劈叉等类似武术的高难度动作;也有寒鸦凫水、骜子翻身、凤凰夺窝、白鹤亮翅等曲线优美、韵味浓厚的形象化动作。男演员粗犷勇猛、机智强悍;女演员妩媚多姿、娇柔轻盈。

睢宁落子舞通过脚下有的踏、跺、蹭、蹦等有控制有力度的动作来平衡上肢动作的大幅度变化,稳定了躯干的带有“艮”劲儿的动律特点。落子舞中的拔泥步步态,从起步到落脚的感觉,节奏的处理,与淮河流域的安徽花鼓灯中的拔泥步非常相似,具有共通性;躯干的律动和东北秧歌的上下动律也有异曲同工的巧合,这不是巧合,那份又爽又辣,火爆热情的性格特点,不得不说,真的有几分形似。当然睢宁落子舞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不只是脚下的幅度大,上肢动作的幅度也是舒展而有力的,不同于“风摆柳”的娇羞和温柔,手持响板发出清脆的响声,对手臂的控制和手腕的顿挫也提出了动作动律上的要求。脚下步伐多变符合汉族传统舞蹈中“跑场子”需要,通过不停的走动和跑动进行队形的变化,使得舞蹈本身更具备观赏性。手上的脆劲儿、躯干的艮劲儿、脚下的干净劲儿,使得睢宁落子舞风格更加鲜明独特。

自从看过徐州文化馆编排的云牌舞之后,就被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云牌舞与落子舞不同,中国各地都有落子,但睢宁云牌舞独一无二。传统云牌舞是由地方扇子舞演变而来。初创时由8—16位女童手拿云牌,通过舞动有序,不断地变化队型,以表现秋天的夜晚明月上升、云彩飘动的情景,再将不同的云图组成吉祥文字,突出舞蹈主题。起初,天空中出现浮云、淌云、穿花云、接云、挫云。一忽儿天气变化,乌云满天,由乌云到风云,由风云到浮云,由浮云到卷云,由卷云到雨云,继而转入暴风骤雨。不多时,雨后天晴,由小磨云到大磨云,蹲云到巧云,以致叠成“天下太平”四字。它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在秋天夜晚看巧云,渴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的心情。

云牌舞虽与落子舞同是睢宁地区的民俗舞蹈,但在風格特点上确是大相径庭。云牌舞也注重队形的多变,但流动性很强,多以脚下的台步(古典舞中圆场步)和云步为主,步伐连贯,动律柔和。手上因持有云牌道具,且多以圆形的运动轨迹进行舞动,呈现出一种非常和谐圆润的艺术美感,这与落子舞在舞蹈审美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连贯流畅的舞步、舒展圆滑的云牌路线,加上充满流动性的舞台调度,使得云牌舞有着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

三、徐州睢宁地区舞蹈的传承、发展

近50年来,徐州地区民俗舞蹈结合吸取了各地民族舞蹈的动律不断创新发展,并一直活跃在徐州大地及周边地区的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兴趣的转移,加之老艺人年龄偏大,散失断代现象严重,民俗舞蹈已处濒危状态,亟须加以认真保护。近年来,因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关注,睢宁落子舞、云牌舞、鲤鱼戏花篮等徐州地区的民俗舞蹈纷纷被江苏省列为国家级、省级试点保护工程项目,通过相关专业人员挖掘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如今睢宁落子舞已成为徐淮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保留节目,被列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试点保护项目。

对于传统民俗舞蹈的保护传承、探究和发展,是徐州地区舞蹈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如果想留住这些优秀的历史珍宝,不让这些非物质文化消亡,不能仅限于文字上论述,不能只限于课题的研究和论文的发表,更应该换上我们的练功衣,走进老艺人的家里,去真正地学习;走进舞蹈房,去真正地探究;走上舞台,去真正地推广和发展。一起为保护好、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研究工作还在继续,相信我们可以编排出,即具有徐州地区民俗文化特点,又能与时代相融合的舞蹈作品,也相信徐州地区的民俗舞蹈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李柏瑶.陕北秧歌实验教材“民俗舞蹈部分”建构分析[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8.

[2]袁禾.舞蹈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李北达.民俗文化-民间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4]冯芳.初探民俗舞蹈创作的传统与创新[J].戏剧之家, 2014(12).

作者简介:冯洁,高级讲师,任教于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舞系。

猜你喜欢

非遗
“非遗”视角下岭南武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河南“非遗”项目圣门莲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