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课练”真的发生

2019-05-13张永桂

体育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课练体能体育课堂

张永桂

摘  要:为了遏制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课练”再次被广大体育教师所重视。本文针对“江苏省第三届高中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学环节中的“课课练”内容和练习时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改进策略。

关键词:体育课堂;课课练;学生;发展;体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33-02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课练”是指体育教师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在课的主教材完成后进行的针对性、补充性内容,是以发展体能为主要目的,以简单易行、形式多样、时间短、效率高为特点的身体练习形式[1]。在本次“江苏省第三届高中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的教学环节(以下简称“基本功比赛”),来自江苏省13个大市的体育教师为我们展示了26节精彩纷呈的体育课堂教学,且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安排了“课课练”的环节(部分教案中未体现)。通过现场观摩和视频回放,笔者对26节课的“课课练”内容和学生个体练习时间进行了统计。

一、“课课练”的内容和练习时间(表1)

二、“课课练”出现的问题

(一)“课课练”时间过短,流于形式

开展“课课练”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体能,补偿基本部分练习时间和强度的不足。而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能,必须要有一定练习时间和适宜的运动强度作保证,否则提高学生体能只是一句空话。《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第199页明确提出,“每节体育课应该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2];党林秀也认为:在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中,“课课练”练习时间一般占5~8分钟。因此,在这短短的5~10分钟的时间内,只有让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练习,才能对体能发展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从表1可以看出,没有一节课的“课课练”达到上述的时间要求,练习时间最长仅仅98秒,少则只有10秒钟左右,试想这样的练习,如何能保证学生的体能发展?与其这样走过场,流于形式,还不如留更多的时间来强化学生的技能学习。

(二)“课课练”内容单调,未体现项目特点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3]。毛振明教授(2011)在重提“课课练”时,也提醒我们注意“千万不要让‘课课练回到‘枯燥无味的老路上”。因此,在进行“课课练”教学时,要始终围绕多样性和实效性展开。但是,从表1统计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球类教学,还是田径类和体操、武术类的教学,绝大多数课都没有体现出项目特点,而是千篇一律地采取俯撑来发展上肢力量(12节课),用简单的蹲跳来发展下肢力量(10节课),用仰卧起坐或仰卧举腿等形式来发展学生的核心力量(9节课),只有2节课的“课课练”是在主教材基础上进行了延伸练习。

三、寻求改进的策略

(一)删繁就简,保障时间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讲解示范、技术指导和队形调动等环节,学生也要进行主教材的学习。那么,如何能确保学生的“课课练”时间呢?本次“基本功比赛”中,笔者通过现场观摩和回看录像后发现,很多教师未能根据主教材的项目特点删繁就简设计“课课练”内容,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如“篮球运球同侧步突破”一课中,授课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在基本部分的后半段组织学生进行“打板接力”游戲。从游戏前组织学生放球、给学生分组、讲解、示范到学生练习,共花了88秒钟的时间,而整个“打板接力”练习,平均每个学生只练了不到10秒钟,这样的“课课练”效果可想而知。上述案例中,在设计“课课练”时,应以围绕学生的上肢力量展开,如让学生两人一球进行俯撑姿势的互传球比赛或猜拳抢球等练习。这样的设计,既省去了学生的放球时间,又简化了教师的组织、讲解和示范,学生的练习时间增加近10倍,练习效果将截然不同。

(二)“植入”主教材,形式多样,促技增效

1.球类教学

球类项目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项运动。如果将体能练习“植入”球类的技能学习中,不仅能发展学生的体能,对技能的提升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本次“基本功比赛”中的“足球:斜传直插二过一”一课,基本部分的后半段,学生进行两人一组一次斜传直插二过一配合后的射门练习。而在“课课练”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练习基础上,将练习距离拉大2~3米,让每组学生进行多次的斜传直插二过一配合后再进行射门。又如在“篮球:原地持球交叉步突破”一课的拓展练习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原地持球交叉步突破后的投篮练习(女生在边线突破后投自制篮圈)。而在接下来的“课课练”中,则是组织学生进行臀部支撑成“V”形的左右放球、男生一只手撑球的俯卧撑和女生的俯撑交换手触球练习,学生的练习兴趣明显不高。如果教师对拓展练习进行延伸,让学生突破后运一段距离的球再投篮,将体能练习“植入”技能练习中,这种顺势而为的“课课练”安排,既增加了技能练习的难度,又保障了充足的练习时间,学生的体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2.技巧、武术、舞蹈类教学

此类项目内容,技术动作连贯性强,体能练习不能直接“植入”其连贯的技能练习中,但可以将体能练习“植入”主教材的单个技能练习中。如“基本功比赛”中的“武术:自编刀术基本动作组合”一课,主教材的内容为准备姿势、丁步抱刀、马步架刀、弓步砍刀等基本动作的组合练习。因此,在本节课上就无须再刻意去安排“课课练”了,可在主教材练习过程中加大单个动作的练习强度,比如让学生的马步、丁步、弓步等练习时间保持得久一些,步法组合和转换加快一点,同样能起到发展学生下肢力量之目的。而在舞蹈类(如啦啦操、爵士舞等)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主教材前先进行一些适当的身体素质练习,然后再进行舞蹈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还能得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3.田径类教学

田径类项目运动强度一般都较高,应采取游戏法、竞赛法等来组织教学,适当将竞争、游戏等元素“植入”进去,以此来调节练习强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如本次基本功比赛中的“田径:快速跑”一课,教师就将主教材的练习直接运用到“课课练”中,利用迎面接力比赛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练习,学生的快速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巩固,速度素质和下肢力量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田径:三级跳远”一课中,教师想利用“壁虎漫步”游戏来发展学生的体能,但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三级跳远的比赛,如在落地点由近及远画上不同的得分区域,每个学生落到相应区域即得到相应的分数,最后将组内每人的得分相加,得分多的组获胜。以此激发他们的竞争欲望,发展体能,学生的运动热情一定会再次高涨起来。

参考文献:

[1]蔡长秀,刘瑾瑾,严丽琴.“课课练”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实践研究[J].体育教学,2013.(3).

[2]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陈义朝,屈冬林,邓若锋.“植入式”课课练教学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4,(6).

[5]潘雪峰.“课课练”回归会出现的可能[J].体育教学,2012,(7).

猜你喜欢

课课练体能体育课堂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通过体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研究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对警察体能教学训练课的评价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