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核心素养下技战术运用 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2019-05-13尹志华

体育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运动能力战术学科核心素养

尹志华

摘  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所提及的“技战术运用”,实际上涵盖了技术、战术和运用这三个方面。动作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默会知识”,包括基本动作技术和组合动作技术两种类型;战术学习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受到高度重视;技战术运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思维与时机选择以及运用效果等方面。关于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认为技战术运用是运动能力最典型的外在表现、是评判运动能力的客观指标、是运动能力提升的关键核心载体。在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引下,广大体育教师要正确理解技战术运用的内涵及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关键词:动作技术;战术;技战术运用;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04-04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1]将技战术运用、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体育展示与比赛列为运动能力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相比较而言,技战术运用这一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体育色彩”,无论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时代,还是在当前的课程标准时代,技战术尤其是技术总是占据中心地位。但与过去相比,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背景下,对于技战术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身体动作的范畴。因此,正确认识技战术运用的内涵,了解核心素养背景下对技战术运用的要求,对于广大体育教师开展技战术教学并大力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核心素养非常关键。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对核心素养下的技战术运用内涵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技战术运用的内涵

(一)动作技术

1.理解动作技术的内涵

在提及体育运动中的技术时,通常使用“运动技术”一词,但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使用的是“动作技术”一词。实际上,在中文语境中二者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一般情况下可以看作是同义词互换使用。但之所以《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择使用“动作技术”一词,更多考虑到了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的动作学习、发展与控制,这在内涵上更加符合国际趋势。但这主要是一种称谓上的区别,与运动技术可以等同使用。动作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客观性特点,即运动项目中的动作技术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具有个性特征。

关于动作技术的本质,在我国过去的一些比较权威的出版物中,基本都认为体育运动中的技术主要是指“充分发挥人体机能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2]。实际上,这只是从外观上去理解动作技术,即只看到了动作技术的外在表征。从国际公认的动作技术的本质来看,可以将动作技术看作是一种知识,只不过这种知识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语言文字等,而被称之为“默会知识”。关于“默会知识”,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早在1958年出版的《个体知识》(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一书中就提出了“默会知识”,并阐述了“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的命题。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除了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明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又译为明示知识、显性知识等)之外,还有一类未被表述的知识,即“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又译为意会知识、隐性知识等)。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 inherent Knowledge)[3]。相比较于明言知识,默会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于形式化等特点,如主观的洞察力、直觉、预感等属于此类知识[4]。一些学者将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看作是继笛卡尔和康德之后知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5]。实际上,只要是从事过体育运动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即在运动中有大量的动作技术概念、要点描述、动作技术的学习经验(如协调配合、动作发力)等很难用语言明确地阐述清楚,而需要学习者通过长期的感受、揣摩和体验才能掌握[6]。

因此,可以明确的是动作技术的确是一种知识,但不是一种“明言知识”,而是“默会知识”。弄清楚这一点,有助于体育教师们理解动作技术的实质并对本学科“只有动作而缺乏知识”的误解给予澄清。之所以要澄清动作技术的本质,这是因为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基本都认为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7],但如果我們没有理清体育运动中动作技术的本质,则就很难弄清楚动作技术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因此,从“默会知识”的角度可知,动作技术也是核心素养中知识的一部分。

2.动作技术的范围

(1)基本动作技术

基本动作技术很多时候被称之为单个动作技术,主要是指构成某一个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虽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避免在课堂上孤立、静止地进行单个知识点或单项技术的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需要学习基本动作技术,而是指不能一节课只学单个的基本动作技术。实际上,《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基本动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每个模块的内容要求和阶段性学业质量水平中都提出要学习和掌握基本动作技术。比如,在足球模块1的内容要求1.2中,就提出要“基本掌握行进间脚内侧传接地滚球,接球转身,原地的脚背内侧传空中球,脚内侧接空中球和脚底接反弹球,正面头顶球,行进间脚内侧及脚背内、外侧变向运球,脚内侧、脚背外侧变速运球,行进间运球、传接球射门等动作技术”;在防身术模块1的内容要求1.2中,要求“基本掌握防身术的基本姿势与站位,长拳中的直拳、抄拳、勾拳以及防身手法中的抓、勾、抓拉、闪躲等基本技法”;在跳远、健身健美操、蛙泳、花样跳绳等模块的内容要求中也有相应的基本动作技术学习要求。由此可见,《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度重视基本动作技术的学习,因为这些动作技术具有很强的基础性。

(2)组合动作技术

组合动作技术是指在体育学习或锻炼的过程中,将运动项目的单个基本动作技术按照项目本身的内在逻辑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运动过程。比如,在跳远中利用踏跳板起跳并做出助跑与起跳、腾空与落地的动作而完成了跳远的过程,这就是一个组合动作技术。组合动作技术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容,因为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过于重视单个基本动作技术的学习,导致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单个动作技术,但因为缺乏组合动作技术学习与实践的经历,使得学生并不会一项完整的运动,无法在多个动作技术之间形成连接关系。比如,在健身健美操模块2的内容要求2.3中,要求学生“配合音乐规范地完成2组4个8拍的初级动作组合。在比较熟练掌握模块1和模块2的4组动作后,将4组动作串联起来进行初级成套动作练习”;在花样跳绳模块2的内容要求2.3中,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两人摇绳一人跳、同时跳和间隔跳,一人带一人或一人带两人的正摇、反摇、双摇跳,长绳的单脚跳、加垫跳等组合动作技术”。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组合动作技术,在认知层面可以形成该项运动组合动作的印记,形成了一些相对完整的关于该项运动的知识链,从而为在运动中运用动作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项目的组合动作技术类型和数量差别很大,比如类似于跳远这种小项目,组合动作技术类型和数量都很少,而对于篮球这种大项目,组合动作技术的类型和数量丰富多样。比如,王梅珍和于振峰等人[8]就将篮球组合动作技术划分为投篮组合技术、传球组合技术、配合中的个人有球组合技术、防无球进攻队员的组合技术、防有球队员的组合技术、防守配合中的个人组合技术和抢防守篮板球的组合技术等。由此可见,项目越大,组合动作技术越丰富,学生可学习的内容也就越多。

(二)战术

体育比赛中的战术,通常是指运动者在实战与比赛过程中,合理使用技术动作,并运用智慧,快捷顺利地获取有效技术分的方法。战术的掌握与运用在任何体育竞赛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9]。对于学生而言,掌握运动项目的战术对参与比赛非常重要。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于学生学习战术非常重视,不仅在各个模块的内容要求中提及对战术的学习,如足球模块3的内容要求3.5中,要求学生“进行边路、中路局部进攻与防守战术配合练习和定位球攻防战术练习”;而且在教学提示部分,尤其强调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战术思维与战术素养,如足球模块1的教学提示5中,“在进行个人战术、局部战术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对抗的情境下进行练习,如一对一练习中,进攻时如何突破过人,防守时如何盯人、压迫;在进行二对一练习前,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两人配合,如直传斜插、斜传直插、交叉掩护等局部配合,然后指导学生练习如何跑位与制造空当以及接应和支援配合等,逐步提高学生在比赛中主动观察和快速决策的能力”。由此可见,战术学习贯穿于整个《课程标准(2017年版)》之中。

之所以《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视学生学习战术,这是因为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长期以来不重视战术的教学。季浏教授指出,“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效果。尤其是“无战术”的体育课,使得学生不了解战术的重要性,不知道所学运动项目中有哪些战术,更谈不上对战术的运用,也就无法体会到团队配合的重大作用。所以,加强战术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比赛中克敌制胜的战斗方法,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三)技战术的运用

仅仅掌握动作技术和战术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还远远不够,如果不会在实践中运用技战术,即不会将客观的技战术转化为主动实践的过程,那么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也很难获胜。

1.技战术运用的思维与时机选择

对于每一项运动而言,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的动作技术和战术很多,但在何时何地使用这些技战术,则是一门大学问。也就是说,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的技战术,但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技战术运用训练、没有学会选择正确的运用时机,不仅无法取得好的学练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

在技战术运用中,首先必须要具备思维意识,即学生在头脑中要有时刻准备选择合适的技战术进行运用的想法。如果不具备这种思维,则学生在运动场上很可能是完全按照自己所会的技战术进行实践,即想到什么用什么,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实际上,技战术的思维可以理解为一种敏锐感,甚至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思维意识。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当学生接收到外部的刺激時,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状态,那么认知操作就会产生调节作用,最后形成一个满意的对刺激的应答。如果学生的技战术运用思维很强,则会迅速对认知失调产生调节并应答;但如果学生技战术运用思维较差或没有,则刺激产生的认知失调就很难调节甚至无法调节。

其次,是技战术运用的时机选择。比如,在足球运球过程中,学生可能掌握了很多运球的基本动作技术,但到底何时采用行进间脚内侧及脚背内、外侧变向运球,何时采用脚内侧、脚背外侧变速运球,何时采用行进间运球等,则需要学生根据实际的运动情境进行判断。再比如,在篮球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运用时机选择方面,如果学生整场比赛都运用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则“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但如果学生选择在比赛关键时期、在对手预料不到时、在对方队员中远投篮命中率较高而内线进攻较弱时、运用常规战术难以取得比赛胜利时[8]运用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那么取得篮球比赛胜利概率就会更大。技战术运用时机的选择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需要体育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长时间的实践学练。

2.技战术运用效果的考量

技战术运用的效果是指学生在运动项目的学习和比赛中通过合理地使用技战术而取得的成效,如果从总的方面来考虑,技战术运用最明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比赛是否获胜。但由于比赛结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主客场、队员实力、情报工作等,因此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

猜你喜欢

运动能力战术学科核心素养
战术引导模式在乒乓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2016年里约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女运动员主要战术应用特征分析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研究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美国战术供应公司AR10执法战术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