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能力与技战术运用的 关系及其教学建议

2019-05-13党林秀董翠香

体育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运动能力组织形式技战术

党林秀 董翠香

摘  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技战术运用是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要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应从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活用教学策略入手,使学生能够将技战术运用到结构化、活动化、情景化的教学活动之中,并于学练之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运动能力;技战术;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组织形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12-03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1]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一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将全面展开,同时也意味着学科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厘清技战术运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以及如何实施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运动能力与技战术运用的关系分析

(一)运动能力构成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1]由此可知,运动能力主要由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三个要素构成,而技战术运用是技战术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运动能力中的技战术运用素养表现亦不同(表1)。

(二)技战术内涵解读

汉语词典中将“技术”解释为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而战术是指在战场或预想战场及其附近,运用战力,创造与运用有利状况,以支持野战战略的方法。目的在争取作战目标的达成或获致决战时最大的成功率与最有利的效果。据此,可将运动技术理解为泛指体育活动时的各种操作技巧,战术是指在体育活动中为达成比赛的目标或尽可能获得最有利的效果而采用的方法,战术的选择往往体现在意识层面以及决策者智慧的运用。

(三)运动能力与技战术运用的关系

由《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观点可知,技战术运用是运动能力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属于专项能力。而技术是实施战术的基础,战术是技术发展的方向,良好的战术意识方能促进和提升技术的运用效果,甚至可以催生、创造新的技术 [3]。因此,要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必须注重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良好的技战术能够表现出一定的运动能力,而良好的运动能力必彰显出学生扎实的技术和娴熟的战术。

二、通过技战术运用提升运动能力的教学建议

如何提高学生运动能力,韩兵老师提出了体育教学“三化”策略[4],即“结构化”策略——科学构建单元计划促进运动能力的综合发展、“活动化”策略——精心设计练习内容突破运动能力的关键环节、“情境化”策略——充分利用教学比赛检验运动能力的发展效果。本研究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应从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活用教学策略入手,方能将“三化”策略落到实处。

(一)转变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伊始,就强调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课程与教学改革已持续近20年,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认可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理解了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促进者、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开发者”“从学生的控制者转变为合作者”。但在常规课教学中、各级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中,大多教师仍是一言堂,习惯于对课堂的控制。

本学期笔者担任“体育教学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为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要求学生每人选择一个视频(来自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的光盘),不得重复,并对所选视频进行文字实录(将视频中教师、学生所说的话一字不差地录入Word文档)。学生普遍反映:“老师,一节课都是教师在说,基本上没有学生的话,即使有,大多都是对教师简短地回应,如‘好‘能‘听懂了等等,看得好累呀!”笔者便引导他们:“看到存在的問题就对了,希望你们在教学中能够改变这一现象,多给学生一些发言的空间。”且有研究表明,我国当下体育教学依旧是以命令式和练习式为主,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接受式学习,并没有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生成”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偶尔会有形式化地引导学生进行发现,但答案依旧来自教师,未深化学生发现、探索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机械接受式学习。[5]如果我们的常规课中体育教师一直在讲、在说,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没有机会去探索、内化自己所学,一直在教师的“命令”下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如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渗透?

体育教学中技战术的运用,靠的不仅是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练”,只有在练习中不断地去体会、去揣摩、去运用,才能够得到提升。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其去“练”,务必要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把控课堂的意识,真正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不仅教授学生技术,更要将战术贯穿于技术的教学之中。这样既可以带动和促进学生技术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又可以巩固和提高学生战术的运用能力。

(二)变革教学方式:从“单个技术的教”转向“完整项目的学”

《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应避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学习和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方面。[2]回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完整运动肢解为单个动作进行机械重复记忆和练习,这样较为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且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与动机。也许这就是“很多同学从小学到大学,上了14年体育课,但是一项运动技能都没有掌握好”的根本原因所在。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倡导从“单个技术的教”转向“完整项目的学”,并不是说单个技术不重要,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先体会完整运动项目所需要的技术,有针对性地学习缺失或需要提升的技术,使学生能够明白所学技术的价值与功能。“单个技术的教”(图1)往往是从运动项目的单个技术介绍开始,然后是教师讲解,学生跟着模仿,集体练习,再到个人或小组练习,等各基本技术学完了,才会安排比赛。而“完整项目的学”(图2)旨在让学生对所学的运动项目或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然后再对其参与的运动项目或活动所需的技术进行学习、强化,即可以先让学生参加一些比赛,让其知晓参加比赛需要相应的技术和战术,当其知道自己某些技术、战术薄弱不利于比赛顺利进行后,再对所需的技战术进行学习。事实上,落实“完整项目的学”就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运用技战术的学习环境/活动情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活动情景中,学生会自觉地调动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三)改变组织形式:从“整齐划一的形式”转向“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界一直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合理运用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强调要充分地给予学生独立、能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乐,尽早地进行完整化、结构化的学习。在现实中,很多教师依旧保持固有的思想,认为课堂的组织要保持整齐划一的形式才是好的体育课,学生的学习务必要在教师统一口令的调动之下完成才是有序、规范的体育课。也正是由于这种“整齐划一”“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教学组织形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倡导“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并非是“学生”可以不听教师的“指示”或“指导”,而是强调无须所有学生的行动必须一致,可以赋予学生一些自主管理的权力,进而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这种运用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多种组织形式有机组合的方式,不仅能够落实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等理念,而且能使“结构化”“活动化”“情景化”的教学策略得以落地。

(四)活用教学策略:从“科学思维”转向“工程思维”

无论是科学思维,还是工程思维,均为人们处理问题时的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或多元化。教学策略旨在针对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措施,科学思维往往对问题的解答具有“唯一性” 特征(那些与这个答案不同的答案都是错误答案,从而不能被称为“答案”),而工程思维所给出的解决方案却多种多样,甚至可以说有一百个教师,就会有一百个答案,并且这一百个不同答案还可能都是“有理有据”的。[6]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技战术的运用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便需要这种“工程思维”,因为在参加某项运动时,战术变化快,攻防转换快,整场比赛的节奏加快,动作要简洁实用,不拖泥带水。技战术的运用不是循规蹈矩的,而是随机应变的。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提高其运动能力,便需要为其营造这样的教学环境。而关于是“先教好技术再教战术”还是“先教好战术再教技術”的论说,则需要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影响技战术运用的影响因素(表2)来决定。

三、结语

要加强学生对运动技战术的运用,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应以转变教学观念为核心,变革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与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将学生所学的运动技战术运用在真实情景之中,来发展其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其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尹耀.厘清技战术关系,正确解读战术引领和带动技术的教学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1(10):90.

[4]韩兵.学科核心素养下对运动能力的思考[J].体育教学,2019(1):22-24.

[5]党林秀.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6]李伯聪.工程思维的性质和认识史及其对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工程教育哲学笔记之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45-54.

猜你喜欢

运动能力组织形式技战术
对女子花剑近距离交锋技战术运用特征的探究
浅谈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旅游科普活动与旅游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初探
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