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守正与创新
2019-04-01吴洽兵
吴洽兵
【摘要】融媒体时代到来,新闻传播的渠道、内容、形式日趋丰富多彩,新闻媒体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对新闻记者传统的采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不论媒介生态怎样变化,作为新闻记者都要做到守正与创新。新闻记者要坚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在守正的基础上,务必要与时俱进创新出新。
【关键词】新媒体;守正;创新;职业道德;新闻舆论
新兴媒体迅速勃兴,大众传播媒介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日益艰难。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在网上发布新闻作品易如反掌,这形成非新闻人员参与新闻传播的现象。智能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的普及,“公民记者”的积极参与,新闻记者不再是新闻采编活动的唯一主体,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
一、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困境
(一)新闻传播方式的新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单一传播渠道和模式在融媒体时代发生着剧烈变化,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如今已经拥有获取第一手信息甚至独家信息的机会,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信息的传播由以前少数机构和人员控制发布向全民发布发展。融媒体时代“用户至上”的观念,使受众和传播者拥有同等的传播地位,媒体目标受众的角色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被动接受者”逐渐转换为“主动参与者”和“信息生产者”,受众广泛参与到了信息的自主选择和媒介内容的生产当中。新媒体新闻突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的时空和渠道等的制约,传统传播媒介对渠道和内容的垄断地位日益受到挑战。
(二)受众角色发生转变
传统的传播模式以传者为中心,决定着信息采集、汇总、过滤和流向,受众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传播渠道多样化,媒介产品丰富化,“公民新闻”涌现,不仅改变了传播模式、信息消费模式,也消解了新闻记者“把关人”的角色定位。互联网传播因为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技术可能使职业记者作为“把关人”角色定位进一步泛化,把关权利进一步去中心化,传统的“把关人”特权优势受到严重冲击与消解。融媒体赋予受众能动的信息生产权、同等的信息选择权,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认识到受众角色正在发生转变,受众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从而充分满足受众对传播和互动的需求,让受众参与到内容的生产和选择中。
(三)记者采编方式面临挑战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编,记者主要负责采访写稿等工作,信息是线性和单向流动,但是融媒体“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工作,信息流动呈现网状和即时性的特点。传统的新闻传递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传播渠道,不涉及同受众的交流和互动。但是在高度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已发生了极大转变,与受众的互动进一步强化。”在高度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新闻在发布出去的同时,意味着新闻记者与公众互动与反馈的开始,这要求新闻记者除了需要拥有传统的信息搜集、语言表达、摄影摄像等技能外,还需要掌握融媒体技术手段,具备一定的全媒体技能,敏锐捕捉网络信息,及时在线互动。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需守正固本
融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空间带有感性化、简单化、极端化的特点,甚至具有非理性色彩。但不管融媒体如何发展,追求与坚守新闻真实,报道事实、传播美好、求真求实永远是新闻记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开放的公共舆论空间更加要求新闻记者守正固本,坚守初心,为打造和谐美好的公共舆论空间做出努力。
(一)秉承正确的新闻理念
社会责任和公益担当是主流媒体的生存法则,媒体必须以担当和作为回应新时代新期待。作为媒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新闻记者只有更好地担负起社会职责,激发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履行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今天的新闻传播环境异常复杂,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在此情势下,更需要有担当有情怀的新闻工作者挺身而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任何时候,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正确的新闻理念,牢记职责和使命,都应当成为新闻记者的共同追求。
(二)坚守以人民为中心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繁荣,阅读量、点赞量等成为新媒體产品的重要标准。新媒体更加讲求媒体的市场属性,在市场指标主导下,自媒体原创能力不足,内容胡编乱造,标题“触目惊心”,“拿来主义”盛行,伤害公序良俗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消费的美好需求。
以人民为中心,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向人民群众学习,倾听发生在基层一线的故事,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展现基层新的风貌。无论媒介如何融合发展,媒体“党的喉舌”这一政治属性不会改变,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温度的作品,以实际行动维护公共利益,赢得人民赞誉。
(三)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融媒体环境下,由于缺少新闻专业知识的指导和把关,个人或其他机构所办的自媒体上,失实甚至造假、传播谣言的情况较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媒体的评价,新闻记者的社会形象、威望和声誉也受到影响。因此,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时,必须坚守新闻媒体报道的职业道德,不为取悦市场而夸大事实,不为增加点击量、点赞数等指标而恶意炒作,不为抢发独家新闻和热点事件而非法获取新闻素材。无论是传统媒体报道还是自媒体报道,新闻记者必须从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出发,从新闻规律和职业操守出发,始终守住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自觉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四)坚守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
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博取“点击率”,不惜违背道德底线、违反法律法规公开传播虚假新闻、低俗新闻,不实的消息往往产生负面社会舆情。新闻记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传递正确的立场、态度、观点为己任,做好“守门员”,引导舆论关注方向,减少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遏制谣言恶意传播。
新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我们党新闻舆论工作性质要求。新媒体尽管是新兴舆论阵地,但仍然属于我们党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要践行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根本原则。新闻记者要坚决克服新聞舆论工作脱离实际、游离基层的问题,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从而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三、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必须融合创新
新闻传播行业目前正在经历巨大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媒介发展形态、新闻时效要求都在发生变化,新闻记者面临着对自身角色认知的困惑。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如何适应这种变革,适应新闻业务的全新转型,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人的因素。在讲求“流量”的时代,新闻记者更要自觉适应变化革新,做媒体内容和形式的探索者。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
媒体融合是国家战略的重要部署,上到国家级和省级媒体,下到各市甚至县级的媒体机构,传统媒体都在积极探索媒体融合之路。新闻记者要改变惯性思维和工作方式,具备多种媒体的操作技能,从为单一平台服务工作向为多平台工作转向,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
互联网思维具有“开放、平等、互动、合作”等特点。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记者要改变惯性思维和固有模式,重新思考传统的传播模式,以“开放、平等、互动、合作”的精神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用户为中心,提升感知互联网信息的能力,采制出具有移动互联网“网感”的产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重置”角色定位
不同媒体的技术平台和传播特点各有差异,对新闻的表达方式也各有特点,呈现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即使对同一新闻事实,不同技术平台的报道内容、采编手法、结构形式也各具特色。融媒体的特殊性和融合性,对新闻记者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记者不仅是新闻生产者,也是新闻服务者,需要对各种网络信息和新闻素材进行整合、核实、加工、推送,这与传统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有很大差异。因此,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下,记者的职业定位必须突破在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形成的刻板模式,重新定位职业角色,适应业务转型升级。
(三)提升创新能力
传统的新闻采访工作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新闻记者必须结合所在媒体和自身实际,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报道的手法和形式,建立融媒体语境下的跨界思维模式,开拓新闻生产和服务的新思路。记者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以创新推动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和水平。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记者要适应移动化传播趋势,利用新媒体灵活多样的特点,与用户进行深度合作和互动。
(四)强化融合技术学习
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持续融合推进,新媒体设备和技术日新月异,新闻记者必须提升对新媒体技术和设备的了解、使用和驾驭能力。目前,我国传统媒体深度融合的“标配”是建立“中央厨房”,通过“中央厨房”的融媒体指挥中心整合优化新闻生产的信息收集、资源分享、产品发布等流程,并根据用户使用产品的习惯和行为偏好,实现精准高效推送。在深度融合转型过程中,新闻记者要积极融入媒介融合的大势,努力掌握融媒体技术,成为全媒体记者。新时代的记者,不仅能写新闻、拍图片、拍视频、做直播,还要具备融媒体新闻采编制作能力,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
结语
融媒体时代,媒体生产方式、传播模式、传播生态都在发生变化,但新闻记者的自身素质,尤其是社会责任感的轻重程度,仍然是决定新闻作品质量和生命的主要因素。身处新闻传播活动一线的新闻记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新闻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让守正成为自觉,充满自信地坚守固有的传统优势;同时,新闻记者要努力创新,努力在思维方式、角色定位、作用功能等方面积极主动适应融媒体时代,借鉴吸取新兴媒体的优势,掌握更多新媒体技术,从而适应新时代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