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四力”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2019-04-01邢志鸿
邢志鸿
【摘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也是新闻工作者提升本领能力的方法路径。我们要苦练“脚力”,踏遍青山寻宝藏,深入基层抓“活鱼”;多练“眼力”,不畏浮云遮望眼,见微知著观风向;勤练“脑力”,慎思明辨多动脑,透过现象看本质;精练“笔力”,接通“天线”和“地线”,妙笔生花著文章。我们要知行合一,在新闻实践中增强“四力”,为新时代书写精彩答卷。
【关键词】苦练脚力;多练眼力;勤练脑力;精练笔力
中国记协向全国新闻工作者发出倡议,号召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锻造过硬素质、过硬本领、过硬作风,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答卷。如何在新的传播格局、传播技术下,在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中体现“四力”,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苦练腳力:踏遍青山寻宝藏
脚底板下出新闻。好记者、名记者都是跑出来的。这在新闻界是常识。“新闻必等人去寻觅。新闻是不会飞来的,而是取来的,是要搜寻、掘取的。”这是戈公振的说法。庹震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生活是座山,新闻是山里的“矿”,记者就是“矿工”。
生活虽是富矿,挖掘却费功夫。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采写于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采写于天寒地冻的豫东大地,张严平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采写于陪伴王顺友走过的险峻邮路上……哪一位记者成名的背后,没有一双铁脚板?看似“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获奖作品,背后都有着“踏破铁鞋”的寻寻觅觅。
力戒浮躁沉下去。全媒体时代,新闻业态大变脸,采访手段多样便捷,一些记者以为有捷径可走,迷信网络,而忽视脚板,习惯于从网络中“扒”线索,当“二道贩子”,一个突发事件,各家媒体蜂拥而上“围观”,更有甚者,记者不到现场,不作采访,复制粘贴,发送键一点就OK。反转新闻成常态,舆论如同过山车,公众的情绪更被忽悠得找不着北。这样的新闻,快则快焉,何淡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光着脚板跑新闻确实辛苦,然而,苦中有乐,苦后有甜,发现好线索,写出好新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一份份沉甸甸的收获就是对新闻人的最高褒奖。
深入基层抓“活鱼”。2018年初,我与十几名作家应邀奔赴长丰县朱巷镇采写《史话朱巷》。在几天的时间内,我进社区、下田头、访农户,找到久违的采访感觉,挖掘出许多鲜活的故事。在该镇油坊社区,我听说一户甄姓人家,每个房头藏有一本家书,记录这个家族百年来的“苦难辉煌”。我如获至宝,冒雪赶到甄家,借阅该书,并采访甄家后人及村民,我被这个家族上下几代人、百年奋斗史所感动,联想到当今时代,回乡盖别墅的人很多,但将家族史用家书的形式传给后世子孙的却极其罕见。甄家的奋斗史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家风、家训一脉相承。我很快写出《一本家书百年沧桑》文章,该文被推荐参加省文史馆等部门举办的《合肥故事》征集大赛。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短短10天时间,该文章共获得657366票,名列“合肥十佳故事”第一名。《一本家书》意外成为“网红”的背后,让我明白一点:抢救性挖掘出来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那些海平面之下的素材,若无肯下苦功夫的人去采写,就会慢慢地消融在冰冷的深海中,再难打捞上来。
二、多练眼力:眼处心生句自神
古时有则寓言《纪昌学射》:师傅教纪昌先练眼力,“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纪昌用牛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天天盯着看,几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纪昌因此学会射箭绝技。
射箭之要重在练眼,记者跑新闻亦当如此。若无新闻眼,纵使东奔西走,很可能对发生在眼皮底下的新闻视而不见。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将其归结为:“发现滞后”与“忽视发现”,这是新闻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新闻眼如何练就?
一要成为有心人。山中鲜花,自开自落。弟子见之不解,问王阳明:您说心外无物,可我们不来,这花不照样开吗?阳明先生答: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时,花色一时明。“发现滞后”也好,“忽视发现”也罢,新闻都在那里,皆因我们“心”没有到,所以“眼”看不见。作为新闻人,我们要做有心人,接收信息的雷达要全天候开启,克服新闻视觉的盲区。“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高明的记者,总是将政治敏感与新闻敏感融为一体。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的陈锡添有幸全程跟随小平同志在深圳的5天活动,原本没有报道任务的他,写出《东方风来满眼春》,一纸风行,举国震动,直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走向纵深。
二要争当热心人。新闻工作者,要有一副热心肠,眼睛要向下,将百姓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眼下一些媒体和记者,患上浮躁病,对百姓冷漠,却热衷于跟风炒作明星,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一次在山中采集标本,跌倒时竟然发现了新物种。他幽默地说,因为离大地近,所以看得清。我们的记者要像吴老学习,离大地近点再近点,离人民近点再近点,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选题和新闻。
三要学做细心人。粗心大意,是当记者的大忌。愚笨的记者只会守株待兔;聪明的记者则见微知著,从中发现独家新闻来。这方面的事例太多:街头炒花生人们司空见惯,细心的安徽日报记者温琪,从中发现新闻,写出俏皮的经济新闻《炒花生的启示》;街头修车摊,老人“侃大山”,别人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新闻大家范敬宜则听话听音,举一反三,写出佳作《最容易往往是最难》。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这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论佳句,强调眼睛的观察作用。诗歌如此,新闻更是如此。
三、勤练脑力:踢球不只看脚法
采写新闻是一项高智商的脑力劳动:线索分析、选题确定、材料采集、角度选择、主题提炼、刊发时机,等等,处处皆有学问,只有勤动脑,方能写出佳作来。
一要学点哲学。李瑞环同志出过一本书,叫《学哲学用哲学》,倡导各级领导都要用哲学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李玫瑾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请她去讲课,她与年轻人分享的关键词也是“哲学”。人生离不开哲学,新闻概莫能外。如果不学哲学,我们只会抓住那些显而易见的新闻——看山是山。学过哲学,就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写出棋高一着的新闻来,进入“看山不是山”的第二境界,和“看山还是山”的第三境界。这样的案例很多。比如,新闻界都知道企业的稿子难写,写得不好就有广告嫌疑。人民日报驻安徽记者站站长刘杰先生的《荣事达的哲学大视野》,不但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范敬宜总编辑还专门加以点评:“站在制高点上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指导改革和发展,指导新闻采访工作。”这是该文章的高明之处:明写“事”暗说“理”。新闻靠什么留人?主要是独特的见解、深刻的思想。
二要逆向思维。当记者,最忌讳被惯性思维左右:先人为主,墨守成规,就会束缚我们的思维和手脚。唯其如此,采写新闻,逆向思维最难能可贵。仅举一例证明之。新闻强调一个“新”字,别人报道过的东西一般记者不会再“碰”。人民日报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龚永泉,看到《南京日报》上报道过一个擦鞋者,他觉得有意思接着去采访,从全民创新的角度写出《擦鞋者说》,该文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并配发评论。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要求南京市报转载。市报答复:“我们已报过。”市委宣传部反问:“你们是怎么写的,看看《人民日报》是怎么写的!”“对于新闻,比的不是谁发得早,而是谁发得好。”这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信奉的原则,也是对这则案例的最好注脚。
三要“事上炼”。王阳明讲学,一弟子听后很激动,但对老师吐槽,说自己杂务缠身,不然天天来听讲。阳明先生反问:我何曾让你请假来听课?凡事须在“事上炼”。新闻采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最终也要落实到三个字:事上炼。
时光回到2002年春。合肥人特别爱吃小龙虾,夏日街头龙虾大排档成为合肥一景。当时合肥正在创建文明城市,在市容部门看来,龙虾大排档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必欲除之而后快。媒体也对龙虾没有好脸色,多是负面报道。能不能换一个视角看龙虾?合肥晚报采访团队对龙虾大排档展开调查后转变思路:繁荣与市容并不矛盾,“堵”不如“疏”;筹办合肥龙虾节,引导龙虾大排档主进店经营,变难点为亮点……思路一转天地宽。作为合肥晚报龙虾节报道团队成员之一,笔者连发五篇新闻述评:《有感于为合肥龙虾“恢复名誉”》《从“大闸蟹”到“大龙虾”》《庐阳名厨为何看不起“大龙虾”》《海尔“洗虾机”的启示》等。这一组报道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至今还被龙虾经营户们津津乐道。
值得一提的是,由合肥晚报倡导发起的合肥龙虾节如今已成功举办16届,合肥龙虾已经成为安徽美食界的红色名片。
四、精练笔力:文不惊人誓不休
足球比赛,传切配合再妙,关键还是临门一脚。新闻采访,练脚力、练眼力、练脑力,最终还要靠笔力来呈现,凭作品说话。
新闻工作者人称“笔杆子”,手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笔。全媒体时代的“笔力”,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采写编评”,还包括做主持、拍视频,甚至当导演,只有练就“十八般武艺”,才会赢得新时代受众的喜爱。眼下纸媒的影响力在下降,人才流失严重,新媒体看似万紫千红,但真正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原创作品难寻芳踪。在这个遍地都是写作者的年代,让人眼睛一亮的好作品却成为稀缺资源。正如诗歌“大跃进”不能产生李白杜甫一样,年轻记者应当静下心来,精练好自己吃饭的“家伙什”——尤其是语言文字。
如何增强笔力?无他:多读、多写、多推敲。
一是多读。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作家曹文轩总结:写作是阅读的结果,阅读与写作是弓与箭的关系——箭能不能射出去、能射多远,弓的强劲、积蓄的力量非常重要。有的记者戏称自己是“码字匠”,可肚子里没有货,是“码”不出好文章的。肚子里如何“存货”?只有“充电”多读书。现在很多人盯着手机看,这样碎片化的阅读难见成效。要想提高写作水平,一定要系统地读点文史哲方面的書籍,对名家名篇还要熟读成诵。当代新闻大家梁衡文字功夫了得,他外出采访,随身都带着《历代文选》,利用零碎时间重新加以习背。
二是多写。“神枪手”是子弹堆出来的,“笔杆子”是字码出来的。中山大学中文系,原来考进来的学生也拿不动笔,写作能力欠缺。该系为此推出“100篇写作”计划:规定本科生一年内要上交100篇记叙文和议论文,并请老师负责批改。此计划坚持30多年大见成效,“中大中文系学生能写”得到社会认同。
三是多推敲。古人写文章,敬惜字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欧阳中石谈提高书法技艺,不仅在于多练字,还要多观摩、多思考。人民日报马涌老师总结有这么一类作者:他们具有珍贵的特质——勤奋,来稿是一篇接着一篇;但在写作上有一些显而易见的毛病,他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犯。写作应如打仗,打一仗,进一步。写作应如下围棋,下过后要复盘。否则,纵使天天写,老是低水平重复,笔力终难有长进。
信息芜杂,优质内容依旧是稀缺资源;人声鼎沸,主流声音依然是刚性需求。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责任更加重大。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他之所以号召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道理很简单,因为没有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所带来的优秀新闻产品,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就无从谈起,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所起到的是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如何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融会贯通,以前者的新成就实现后者的新境界,是摆在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