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四种意识提升新闻“四力”

2019-04-01史力

新闻世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四力

史力

【摘要】全新的传播环境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增强舆论引导力,新闻记者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新闻“四力”,才能更好地记录时代风云,讲好中国故事。为此需要着力强化“群众意识”“立场意识”“问题意识”和“受众意识”。

【关键词】四力;四种意识;舆论引导力

在去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殷切希望。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需要着力强化“群众意识”“问题意识”“立场意识”和“受众意识”,切实增强新闻“四力”,才能更好地记录时代风云,讴歌发展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一、强化“群众意识”,脚步要快、脚印要深,提升耐力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脚力是一名记者的基本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力行而后知之真。记者只有到了现场,才能对事实有真实全面的把握。记者能走多远、多深、多持久,决定着报道质量优劣。

《中国的西北角》的诞生,靠的就是范长江超人的“脚力”。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记者名义从成都出发对中国西北进行考察。他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道路作为重点对象,在《大公报》上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这些“用脚走出来的”文章结集出版,形成了脍炙人口的新闻报道典范。

今天,这样的作风并不过时。在多年新闻实践中,笔者感悟到要有强健脚力首先要增强“群众意识”。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心中有群众,才有动力奔走,才能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心声。增进脚力要在“脚步快、脚印深、有耐力”下功夫。

步要快。新闻是易碎品,尤其是当前传播方式正发生深刻变革,“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这一秒发生的事情,下一秒就可能传遍网络。这就要求我们保持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临战状态。发现线索雷厉风行,第一时间采写发稿。

印要深。跑基层不难,难的是发现他人发现不了的新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浅尝辄止。在采访中笔者常有这样的体会:初到一个地方,接触某个问题,往往抓不到主线。多住一晚,跟方方面面再深入交流,就会豁然开朗。

2012年12月中旬,笔者冒着严寒来到霍邱县岔路镇草楼村驻村蹲点,在养鸡大户时英勇家一住就是3天。3天里,笔者与时英勇同吃同住同劳动,谈人生说理想到深夜。笔者不仅熟知了他的养鸡故事,更对他的人生抱负有了了解。在此基础上写出的《养鸡哥的乐与盼》立体而丰满。文章最后,笔者写道:“‘人生很短暂,做不了几件事情,所以认准一件事就要坚持做下去,不要怕吃苦,不要摇摆不定。时英勇认真地说。”然后记者用“‘养鸡哥的人生感言,对你我的事业追求,是否也有启发呢?”这样的反问结束全文,无疑升华了主题。这样的报道显然不是蜻蜓点水式的采访能写出来的。

有耐力。脚力强,不仅体现在“走得远”,更要“能持久”。做记者三年五载“在路上”不难,难的是始终保持初心,以长跑赢取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的报道。脚底的泥土有多少,笔下的故事就有多少,心中沉淀的情感就有多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你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它可以推动你不知疲倦地去工作,把个人的一切融化在党的新闻事业中。”我们是采访者,也是参与者,胸中有群众,对工人、农民、对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对大时代火热的发展充满激情,我们行走的步子自然就快一些,走得就远一些。

二、强化“立场意识”,以习近平新闻观武装大脑,提升政治素养

著名记者普利策有句名言:“如果把社会比作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记者就是船头上的哨兵,他要随时指出暗礁。”

“随时指出暗礁”,这是社会对媒体人的要求。范敬宜以《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为题,将记者的社会责任总结为导之有责、导之有方、导之有术。李良荣认为,新闻媒体可以反映并代表舆论,可以引发舆论,可以引导舆论,新闻媒体要“善于正确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共舆论积极正面作用奠定基础。”提升舆论引导力,要求记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明辨是非。

如何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认为,“眼力是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区分主流与支流的能力,拨开假象辨清真实的能力,越过眼前预测发展趋势的能力。”笔者认为,所谓眼力,本质是立场。世间万事,五彩斑斓,有什么样的立场,就会看到什么色彩,就会在新闻事件中观察到什么样的侧面,提炼出什么样的观点。这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锤炼党性,提升政治素养,强化“立场意识”,它决定着我们能否以科学的角度观察、剖析和解读新闻事件,形成正确全面的观点,进而产生良好的舆论引导力。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如何把握大势,抓住时代的真命题?笔者认为要加强对习近平新闻观的学习。

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贡献,是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只有全面掌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闻观,才能增强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的观察、判断、辨别的能力。尤其是在媒体加速融合的当下,以习近平新闻思想武装头脑,才能站稳立场、把握导向,不畏浮云遮望眼,淬炼出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牢牢把握时代的大主题。

党的新闻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纪律性很强,以习近平新闻观淬炼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才能胸怀全局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正确看待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各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写出能够产生积极舆论引导力的作品。

三、强化“问题意识”,深耕细作报道领域,成为专家型记者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意在鼓励工作人员多动脑筋、多做分析。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干部除在政治上可靠外,总要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

如何提升脑力?笔者认为必须建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它促使我们在听到、看到发生的事件后,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好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问题意识”让我们敏锐地察觉到新闻背后的故事,挖掘到独特的新闻价值。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是范长江为新闻做出的定义,它之所以在新闻论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很重要的原因是凸显了“问题意识”在记者活动中的重要性。“只有循着问题去策划、采访,记者才不至于流于有闻必录,复制、粘贴甚至‘标题党的野路子。”正是问题意识的引导,范长江才能深入思考,笔触“击中社会上绷得最紧的那根弦”,带着国人心中普遍的“问题”完成了西北之行。

以《一根糯玉米演绎的“供给侧改革”》为例,这篇报道就是“问题意识”造就的佳作。安徽是玉米种植大省,同时也是畜牧业大省,对玉米需求量极大,但企业放着本地玉米不用,宁愿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外省玉米,这是为何?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深入调研,了解到“安徽玉米受气候影响,收获后霉变问题突出。随着食品安全形势和玉米供求形势变化,这种玉米被养殖业企业淘汰。”“新形势下,种植户要想有好的效益,就要调结构,发展安全籽粒饲用玉米”。强烈的“问题意识”让记者抓住了当前我省玉米产业的突出问题,这样的报道主题当然会引发各方关注,产生强烈反响。

如何树立“问题意识”?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说:“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这告诉我们“问题意识”不是漫无目标地发问,也不是无的放矢地解读,它建立在精湛的专业素养基础上,这种素养不仅仅指新闻专业能力,也包括报道领域的专业知识。倘若记者专业知识不扎实,就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不了平常现象所蕴含的规律。

2016年9月,我省出台了一项技术方案要求实施赤霉病全程防控,这在我省尚属首次。这条消息的新闻价值在哪里?是“全省首次”吗?倘若对当前粮食供求关系变化、我省小麦生产特点、赤霉病与粮食品质关系没有系统了解,是很难解读出蕴藏的重大新闻价值的。随着供求关系变化,小麦优质优价特点显著,我省正着力推动小麦生产从高产向优质转变,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而赤霉病是影响我省小麦品质最重要的因素,防住了赤霉病就为品质提升打下了基础。过去我省一直“侧重生长期防治”,效果不理想。現在“从源头抓起,全过程防控”,提升效果。正是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对农业形势的长期追踪和把握,让记者解读到“赤霉病全程防控标志着我省小麦生产思路的重大转变”这一消息背后的新闻价值。

成为行家里手非一日之功,扎实的专业知识需要日积月累。邓拓曾说过:“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捡,成好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很多,但养成了随时捡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也应该有农民积粪的劲头。”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要在自己的报道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多钻研、多请教、多积累,成为专家型记者。

四、强化“受众意识”,善抓细节,改文风提笔力,优化传播效果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是人们对新闻记者的赞誉。需要看到,时代变化,社会的群体心理和特性也在变化。传播技术的发展也在重塑传播模式,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挑战。昨天成功的报道方式,今天可能已经被受众抛弃。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需要强化“受众意识”,研究当今社会群体的新特性,把握信息传播的新规律,了解读者和观众新偏好,以此作为我们新闻创作的标尺。“互联网时代,所有人做产品都需要有用户意识。如果你对客户没有清晰的定位,你也不了解你的读者和听众,那么你只是在自言自语、自娱自乐。”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改文风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努力。

首先,改文风要善抓细节,把讲故事作为基本的写作技能和价值取向。讲好精彩鲜活的故事,才能吸引受众,让观点和主张如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地影响受众。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报道洋洋洒洒几千字,不见人不见事,只有公文式的说教。这样的报道读起来味同嚼蜡,谈不上传播力和感染力。只有把高深的道理、宏大的主题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党的声音和主张才能传播得更远。

2018年初,江淮大地迎来一场暴雪,各部门齐心协力妥善应对,人们生产生活秩序井然。这时候笔者接到任务,要求写一篇综述反映迎击暴雪的壮举。在这篇报道中,笔者没有大篇幅使用有关部门的工作总结,而是“转过身”以百姓视角切入,在报道中集纳了多个故事,用普通人在大雪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多侧面反映各个部门的科学调度和有效应对。这些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故事,让读者产生认同感,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讲好故事,需要记者根植大地,用心捕捉那些无法复制的感动,那些日复一日的人间烟火,那些生产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奉献,以精彩的故事奏响时代旋律。

其次,改文风要多用群众语言和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列举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其中之一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党的主张要让群众乐于接受,让群众自觉地执行,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要讲究宣传艺术。这就需要有生动活泼的文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网对记者来说,改文风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学习百姓语言,多写家常话、直白话、简短话,让老百姓爱听爱看。只有语言更活泼,更接地气,群众才喜欢听、愿意看、听得懂、看得进,主流声音才更感人、更动人、更吸引人。

再次,改文风要熟练掌握新的传播手段。当前,新兴媒体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开展报道,必须不断丰富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使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当前,微信微博、抖音等新的传播平台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在青少年群体中拥有巨大影响力。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熟悉掌握新的传播手段,到这些平台上讲述好故事,传播正能量,放大宣传效果。

“文字之间有导向。”只有练好笔力才能让道理明晰,让故事感人,让正能量传播更远,更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遵循,进一步增强改文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猜你喜欢

四力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四力”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四力”共为 “五事”并举打造引领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四好”坚强领导核心
浅谈班级管理的“四力”法
“四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用创新激活主流媒体的内容“四力”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提升“四力”夯实党建基础
校长在校园建设中应发挥“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