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语文教材的“打开方式”
2019-03-27陈恒舒
陈恒舒
【摘 要】本文提出解读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几条路径:首先要读选文,获得最鲜活的阅读体验;其次要读助学系统和作业系统,把握教材体系,明确编者意图;再次要读教参,加深对于教材的理解;最后还要以教材和教参为基点进行扩展阅读,开阔视野,深化认识。新版语文教材重视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对教师的阅读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版语文教材 教参 阅读素养
2017年秋季,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起始年级投入使用。教材使用以来,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但也有一些教师表达了对于新教材的困惑,认为这套教材太“新”,不易把握。笔者作为教材的编者和八年级下册教材的责任编辑,希望谈一谈新版教材的“打开方式”,提供一些解读教材的有效路径,以便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进而用好这套教材,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读选文
很多教师拿到新教材后的第一反应是翻开目录看一看有哪些选文,哪些是自己教过的或是读过的,哪些是陌生的。陌生的选文也许会更有吸引力,而那些熟悉到几乎能背下来的选文则不愿意再看。这是人之常情。但笔者希望提醒两点:
第一,阅读那些陌生的选文,要先把自己当作普通读者而非教师,要先把选文当作优秀作品来感知、欣赏、体悟而非立即当作课文来分析、肢解,要在自己读懂之后再来考虑“如何教”的问题。黄伟教授指出:“教师是具有日常生活的文化人,应该有日常的普通阅读……教师有真实的普通阅读,才可能有阅读兴趣;教师有自由的普通阅读,才可能有阅读广度。教师的精神成长、文化积淀、兴趣爱好,其奥妙常常就蕴藏在阅读之中。特别是,普通阅读是真性情、真自我投入的阅读,是审美个性化和体验独特性的阅读,这种阅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或成為感染学生热爱语文的最隐秘的元素。”[1]对陌生选文的阅读,就应该保持这样的状态,以获取最新鲜的阅读体验;如果遇到障碍,也不要产生抵触情绪,或者着急上网找资料,而是应反复咀嚼,基本达成自解自悟。据笔者了解,有的教师读七年级上册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会笑得合不拢嘴,有的教师读八年级上册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会感动得流泪,这都是作为普通读者获得的最为鲜活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是非常珍贵的,即便不能立即说出选文好在哪里,但已经为进一步的研读和教学提供了一个良性的基础。
第二,熟悉的选文,特别是公认的经典选文,也不妨重读,可以“温故而知新”。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2]教材中的经典选文同样如此,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朱自清的《背影》等,都值得反复重读,而且常读常新。重读时,不妨忘记它作为课文的身份,摒弃教学上的条条框框和陈腐定式,把它还原为一篇经典作品来读,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二、读助学系统和作业系统
读选文是必要的,但如果目光仅仅停留在选文上,那便与一般读者没有什么差别,教师的专业性也就无从体现。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与其他汇编类作品的选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在教材中承担着特定的教学任务,具有特定的教学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去研读教材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导语、预习、旁批、阅读提示等)和作业系统。
以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为例。这篇经典选文放置在新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如下:
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厘清作者思路。
单元导语一般分为两段,第一段侧重讲本单元选文的人文主题及其教育意义,第二段侧重本单元需要落实的语文能力训练要点,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本套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特色。在这样的总体目标指引下,《纪念白求恩》的教学重点就很明确了:一方面,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感受其人格魅力;另一方面,默读勾画,厘清思路。
再看本课的课后练习,区分为两个层次:“思考探究”部分重在对课文内容理解,同时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的要求(默读、勾画、厘清思路等);“积累拓展”部分,一方面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另一方面注重课外阅读的延伸。
思考探究举例:
课文第2、3自然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积累拓展举例:
一、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除了毛泽东,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都写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如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等。课外阅读这些文章,小组交流:白求恩大夫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哪一点对你触动最大?
助学系统和作业系统看起来不如选文那样显眼,似乎只是辅助部分,但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其重要性绝不亚于选文。单元导语从单元的层面规定了“教什么”;而当我们把每个单元的导语连缀起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教材的体系结构,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至于各课的预习、旁批、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往往指向选文的关键之处,从课文的层面上提示了“教什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支撑。这些也都是阅读教材时应该密切关注的。
三、读教参
教参,这里特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师在教学中大都会用,但往往用得不够充分。很多教师使用教参只看三样内容:教学设计、课后练习答案、文言文的参考译文。而这三部分并非教参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关注教学设计不如关注教学建议,因为好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情的,不顾学情地照搬照套肯定行不通,而教学建议往往更宏观更上位,更能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关注课后练习答案不如关注这些练习的设计意图,因为重要的不是这些答案本身,而是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于文本理解的深化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关注文言文的参考译文不如关注编者或名家对文本的解读,体例所限,译文只能有一个(但并非唯一正确的,只是一个相对可靠的理解基准),而对于文本内涵的解读和阐释则要灵活得多也丰富得多,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译文上会把文言文教学引入歧途。
那么,教参应该重点读什么?首先是卷首的“编写说明”,对于教材的特点和体系结构、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原则和编写体例都有详细的介绍,还有关于教学方式的建议。这一部分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也为教师正确使用教参提供了路径。其次是各个单元的单元说明,明确指定了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从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两个维度详细阐述了编写意图,还给出了单元整体的教学建议。这一部分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单元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为单元整体教学做好准备。此外还有每篇选文的解读文字(包括编者的解读和选编的名家解读)。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的研读应该在教师充分研读教材选文并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悟的基础上进行,作为个人研读体验的补充和深化,而非替代。
教参中还有一部分容易被忽视的内容,就是一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参考资料。它们似乎与教材选编的文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们或指引方法,或补充知识,都是为学生甚至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比如七年级教参中关于朗读、默读等各种阅读方法的资料,八年级教参中关于新闻、传记、游记等各种文体知识的资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反复研读。
四、以教材、教参为基点的扩展阅读
有学者批评“教师们拒绝读书”[3]“教师不读‘教外书”[4]的现象,可谓一针见血。语文教师要多读书,是毋庸置疑的。新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表示,“语文教师要当‘读书种子”[5]。但普天之下书那么多,时间、精力又有限,如何阅读才能更有效率?笔者认为,以教材和教参为基点进行扩展阅读不失为一种收放有度、灵活有效的方式。
众所周知,本套教材试图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对课外阅读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尽管教材选文的总数下降了,但教材中提供了不少课外阅读的篇目和书目,使得教材更具弹性,便于教师在教学中采取“1+X”的方式,即学习一篇课文外加若干篇课外阅读,以实现学生阅读量的提升。但正如吴非(王栋生)老师所说,“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6]。在读书问题上,教师不应当仅仅做一个督促者,而是应该率先垂范,做一个先行者。教材中提供的篇目和书目,要求学生读的,教师自己一定要先读,甚至要按照数倍于要求学生的量来读,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篇目的方法和路径,如根据作者、主题、文体,进一步扩大阅读范围。这就是以教材为基点的扩展阅读。不仅教材可以作为扩展阅读的基点,教参同样可以。前文谈到,教参中附录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只是节选,甚至有些仅有存目,这都为教师进一步研读提供了路径。
上述这种阅读方式,以教材、教参为基点而又不为其所限,既足以开阔视野、提升素养,避免“不读‘教外书”的尴尬,又有着相对明确的目的,避免漫无目的地乱翻导致的低效和无序。有意愿的教师不妨一试。
五、余论:新版教材与教师阅读素养
新版教材在阅读部分用力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彰显了“读书为本、读书为要”的理念。可以说,这套教材不仅力图改变学生“不读书、读书少”的局面,对教师的阅读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它要求教师多读。新版教材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阅读量的要求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应该多读,既能起到示范作用,又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也为自身阅读素养的提升打下了基础。其次,它要求教师会读。新版教材非常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从一般性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到针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再到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教材中都有所涉及。想要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教师自己首先要能掌握和运用。有的教师至今还在用“一刀切”的方式应付各种不同文体的教学,其实根源正在于自己阅读方法的单一;想要改变,首先也要从自己的阅读做起。最后,它要求教师乐于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温儒敏教授也指出,要“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7]。既然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没有兴趣怎么行?教师自己能够乐在其中,才能更好地将阅读的快乐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抵达“乐之”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黄伟. 语文教师阅读素养提升简论[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3):38.
[2]卡尔维诺. 为什么读经典[M]. 黄灿然,李桂蜜,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1,3.
[3]朱永新. 教师们为何拒绝读书[J]. 天津教育,2007(9):20-21.
[4]刘波. 教师缘何不读“教外书”[M]//刘波. 教师阅读力.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4:3-6.
[5]温儒敏.语文教师要当“读书种子”[J] . 小学语文,2016(9、10).
[6]吴非. 做最出色的教师[M]//吴非. 不跪着教书.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4.
[7]温儒敏. 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J] . 语文建设,2016(9):4-8.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