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论视角下的“提问”*

2019-03-11山西大学于国栋吴亚欣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知识论语法结构提问者

山西大学 于国栋 吴亚欣

“提问”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比如,在医患交际中,医生通过向患者提问来收集全面准确的就诊信息,从而为做出诊断和提出治疗方案奠定基础(于国栋,2012);在新闻访谈中,提问是采访者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取信息和捕捉观点的主要途径(Clayman & Heritage, 2002);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从交际对方获取信息时,同样也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提问来实现(Pomerantz, 1980, 1984)。那么,究竟什么是提问?提问与我们所熟知的疑问句有着怎样的关系?提问的社会代价是什么?提问除了能够帮助提问者获取信息之外,还可以实现哪些辅助的交际功能?本文将从知识论(Heritage, 2012a, 2012b, 2012c,2013)的角度来界定“提问”,进而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然后从形式、功能和交际的角度全面解释提问这一社会行为。

1. 疑问句与提问

疑问句与提问是两个相关却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可能重合,也可能相异。疑问句是一种语法结构,是一种话轮构建成分(Turn constructional unit/TCU)(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1974);而提问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交际者借以索取信息的一种行为。

“疑问句是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典型的疑问句,句末语调上升。从基干构造和提问要求看,疑问句可以分为三类: ① 是非句。基干构造与陈述句相同。是提出一个问题,要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② 选择问。以“是X还是Y”和“X不X”的形式形成基干,是用分项列举或正反并用方式提出问题,要求有选择地作出回答。……③ 特指问。基干构造中包含有疑问代词“谁、什么”之类。是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内容,要求对未知内容作出回答。”(邢福义,2000: 123-124)同样,Downing & Locke(1992: 177)把英语中的独立小句划分为指示性小句(Indicative)和祈使性小句(Imperative),指示性小句又进一步细分为陈述句(Declarative)、疑问句(Interrogative)和感叹句(Exclamative)。指示性小句的作用在于信息交流(Exchange of information)。他们认为无论是一般疑问句还是特殊疑问句,其作用就是提出问题(Asking a question)。

由此可见,语言学定义下的疑问句普遍被认为是用来进行提问的,也就是说,提问者通过使用疑问句可以实现从被提问者那里获取信息的功能。然而,审视一下日常言语交际,我们就不难发现疑问句与提问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疑问句除了执行传统的提问以外,还可以被交际者用来执行其他多种行为;而能够执行提问这一行为的句子结构除了疑问句以外,还可以是陈述句等。比如:

1. [NB: II: 1]

01 Emm: Morning.

02→ Lot: Well where haveyoubeen.

03 Emm: .hhhhOhI’ve been dow: n

04 he: re,

05 (0.2)

06 Lot: I wz down there over: : Memorial

07 Day’n you weren’tthere.

08 Emm:Oh Iwasn’t there Memorial: nobuh-

09 Bud hadtuhworkFri: dee.

10 (0.4)

11 Lot: .k Oh: : : : [: : : : . ]Go:

12d.] I went]down there=

13 Emm: [And’e]’adda]take a]

14 Lot: =I think it w-Yeah it wasFri:

15 dee.h

从会话分析的研究角度来看(Clift,2016),上面例子中的Lottie和Emma之前约好在Memorial Day的时候去Emma的海边别墅,但是Emma却爽约了。Lottie第02行的“where have you been.”从语言形式上面看,是一个特殊疑问句,它的语义内容是询问Lottie究竟去哪里了。但是这个疑问句执行的社会行为却是抱怨。因为Lottie的话语不是让对方就提问内容进行回答,而是埋怨对方爽约的行为,期待的回应是一个解释。对于这个抱怨Lottie的回答是“I have been here”,即她就在家里啊,显然这样的回应是不充分,甚至是不相干的。因此,Lottie没有马上接话,而是出现了2/10秒的话轮间沉默。这个沉默的交际意义在于它体现Lottie对于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于是在第05行Lottie说“I was down there over Memorial Day and you weren’t there”。这个话轮构建成分(TCU)继续明确了Lottie在第02行的抱怨,因为这个话轮构建成分是进一步的抱怨。对此,Emma才在07—08话对于自己没有去海边别墅给予了解释。

2. [SZY: SS: 6]

01→A: 小胡, 他们说你婆婆脾气有点儿

02 怪, 不太容易相处。

03 (1.0)

04 B: 呵呵, 哪儿呢呀, 是我这个人吧: :

05 脾气有点儿怪,

06 我这个人>↑就不太容易跟人相处<,

07 毛病多。跟人老太太没有太多的

08 关系。

A和B是同事,在上面的会话中,A在第01—02行说“小胡,他们说你婆婆脾气有点儿怪,不容易相处。”这个句子的句法结构是陈述句,按照传统的语法来讲,它引用的是一个事实。而实际上,这个陈述句执行的却是提问的功能。A讲这句话是希望能够从对方那里确认她所引用的他人观点是否属实。面对这样的提问,B没有马上接替话轮,而是出现了1秒的话轮间沉默。这个沉默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对方提问内容的敏感性质决定的(Yu & Wu, 2015)。沉默之后,B对于A的提问给予了回答,她的回答否定了A提问的内容。

上面这两个例子说明疑问句与提问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形式与功能关系。正如de Ruiter(2012: 2)的总结:

FUNCTIONALFORMALNoYesNo1) It rains.2) You re married.Yes3) Are you kidding?4) What time is it?

从言语交际来看,能够执行提问行为的包括2)和4),尽管它们的语言形式不同。具体讲,2)为 陈述句的语法结构,4)为疑问句的语法结构,4)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提问形式。然而用了疑问句的形式,却没有执行提问功能的是3),因为这个疑问句的作用通常都不是从对方那里寻求信息。由此可见,作为语法结构的疑问句与作为社会行为的提问之间不存在形式与功能的对应关系,疑问句可以执行提问,但是疑问句并不总是执行提问,而非疑问句也可以执行提问。那么,我们该如何界定“提问”这一社会行为呢?下面,我们将首先回顾知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从知识论的视角对提问进行界定。

2. 知识论

在会话分析研究领域里,知识论(Epistemics)[注]在语言学中,知识论是在知识样式(Epistemic Modality)和言据性(Evidentiality)的框架内进行研究的(Chafe & Nicholas,1986),此类研究关注的是交际者在话语中如何使用语言资源从而使得主题内容具有说服力。知识的社会性分布使得知识群落得以形成(Holzner, 1986)。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John Heritage教授在继承前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Teresaki, 1976; Goodwin, 1979; Labov & Fanshel, 1977[注]Labov & Fanshel(1977: 100)提出的与当前交际状况相关的知识五分法更是从信息归属的角度清晰地界定了交际中的某一特定事件与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具体为: A事件: A知道,B不知道;B事件: B知道,A不知道;AB事件: A和B都知道;O 事件: 在场每个人都知道;D 事件: 有争议的事件。; Pomerantz, 1980[注]Pomerantz(1980)区分了“第一类知识”(Type 1 Knowledge),即通过亲身体验或直接经历习得的知识;“第二类知识”(Type 2 Knowledge),即二手的、通过传闻或非直接途径习得的知识。Pomerantz认为当说话人对听话人讲出第二类知识,而且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在这一事物上的知识属于第一类知识时,那么这一言语行为就是就该信息进行的请求。; Kamio, 1997)提出的会话分析研究理论。该理论关注交际者在话轮和序列构建中所使用的知识性话语,以及该类话语对于言谈应对的作用和意义。

1) Heritage知识论的具体内容

Heritage知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是知识状态(Epistemic Status)是如何通过知识表达(Epistemic Stance)在交际者的话轮构建中体现出来的;焦点之二是知识状态和知识表达之间的动态关系如何。

要分析言语交际中知识论的作用,首先要区分知识状态和知识表达这两个概念(Heritage, 2012a, 2012b, 2012c, 2013a, 2013b)。知识状态指“被交际双方认可的交际双方就某一知识域而言各自对知识的获得、能力和权力”(joint recognition of their comparative access, knowledge ability, and rights)(Heritage, 2013b: 376),知识状态是交际者和研究者理解话论构建成分所执行社会行为的基础。知识表达指的是讲话人通过话论设计而展示出来的自己对于某一知识域所拥有的相对知识。

“知识状态”源于这样的理解: 就任何两个交际者A和B而言,他们各自都有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域,其信息域可以容纳任何知识,但不同的交际者对于具体知识吸收程度却不尽相同。对于某个具体的信息域,相关知识会在A和B中进行分层,这样A和B就会在知识梯度(Epistemic Gradient)上处于不同的位置,从而区分为掌握知识多的(More Knowledgeable或K+)交际者和掌握知识少的(Less Knowledgeable或K-)交际者。这种相对的知识位置就是Heritage提出的知识状态。Heritage进一步指出知识状态包括交际者对于具体知识的认知、知识的丰富程度、与某些知识域相关的权利等。知识状态包含交谈者知道什么、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以及交际者在自己从事或熟悉的领域的话语权等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领域的变化以及具体的交际开展等,交际者的知识状态随时可能发生改变。这种相对位置可能处于从完全不对等到几乎完全对等之间的任何一个状态。“知道”(Knowing)和“不知道”(Unknowing)指绝对的知识优势(Absolute Epistemic Advantage);K+/K-指交际者之间相对知识优势(Relative Epistemic Advantage)。总的来说,知识状态包括交际者掌握的知识、知识获得的途径以及知晓交际对方有权利、责任和义务去了解这些知识等内容。知识状态可以看做相对于知识域的永恒的社会性特征。而知识表达(Epistemic Stance)是这种社会关系在言谈应对中的具体言语体现。知识表达指的是交际者在话轮中如何表现自己的知识状态,从而定位自己与知识的关系。知识状态和知识表达并不总是一致的,因为交际者可以在知识表达层面对自己的知识状态进行改动。

成功的交际就是交际者一方面保持话语间的知识表达和知识状态的连贯(与自己的连贯),另一方面维持知识状态的表述与接受者认知状态的一致(与他人的一致)。当相对不知道(K-)的一方提问,而相对知道的(K+)的一方做出解释时,那么上述的与自我的连贯和与他人的一致就可以实现。

2) 知识论与提问

Quirk等人(1975)的研究发现提问可以通过陈述句实现。在英语会话中,陈述型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Stivers, 2010);此外,世界上16%的语言都缺少执行索取信息的一般疑问句这一语法结构(Dryer,2008)。使得这个现实更为难解的是我们通常认为句末升调表示提问的认识也同样站不住脚(Couper-Kuhlen, 2012)。那么该如何界定提问这一行为呢?从知识论出发,我们认为任何话轮构建成分,不管该话轮构建成分采用的是疑问句还是陈述句的语法结构,也不管执行该话轮构建成分的是升调还是降调,只要该话轮构建成分涉及的知识域属于交际对方,也就是前文注释中提到的B类型事件或第二类型知识,那么我们就认为该话轮构建成分是在寻求信息,因此是在执行提问这一行为(Heritage, 2014)。

Heritage(2012a: 180)认为执行提问这一行为的基本前提是:

1. 提问者不知晓或不确定答案(K-);

2. 提问者相信交际对方知晓答案(K+);

3. 提问者有权提问;

4. 提问者相信交际对方愿意或者有义务回答。

对于以上四个基本前提,条件1和条件2体现了交际者之间存在的知识差(Epistemic Gradient)的现实;条件3和条件4是交际者提问和交际对方给予答案的交际基础。交际者之间存在知识差是相对不掌握知识的一方(K-)向相对掌握知识的一方(K+)进行提问的知识基础。根据交际者之间知识差的程度以及提问者所掌握知识的多少,提问者可以利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提问。比如:

1. What did you buy?

2. Did you buy an iPhone X?

3. You bought an iPhone X, didn’t you?

4. You bought an iPhone X.

从知识论对于提问的定义来看,以上四种话轮构建成分执行的社会行为都是提问,因为它们都涉及被提问者的知识域,都希望从被提问者那里获得信息或者对所提问的信息给予确认。不同的是,从提问的语言形式来看,交际者对于所寻求信息的掌握程度从1—4呈现递增状态,也就是说,第1个特殊疑问句表明提问者掌握的相关知识最少,而第4个陈述句表明提问者掌握的相关知识最多。

3. [DEC1205]

01→Doc: Right. Did you have any problems

02 with your baby?

03 (.)

04 Pat: No:

05→Doc: Dih delivery was alright, was it?

06 Pat: Ri:ght,

07→Doc: Didn’t have any operations,

08 Pat: °No°.

09 Doc: Ri: ght, it doesn’t sound anything

10 toom-too serious.

上面这个例子是医生与刚刚生产的母亲之间的对话。在这个例子中,医生进行了三次提问。第01—02行的提问是通过一般疑问句执行的,即“Did you have any problems with your baby”,这是医生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她并不知道新生儿的情况,所以采用知识差较大的疑问句来执行。面对这个提问,新生儿母亲回应“No.”。医生由此可以得知孩子没有任何问题。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医生在第05行的提问“The delivery was alright, was it?”使用了反义疑问句。而第07行的提问完全为陈述句“Didn’t have any operations.”从这三个提问所采用的语言形式来看,我们可看出医生随着自己对新生儿情况的把握逐渐增多,自己的问题也逐步从一般疑问句过渡为反义疑问句,最后到陈述句。

4. [SH: SH: 14: 2]

01→ FSt: 你现在和谁一个宿舍?

02 MSt: 李強啊。

03 (.)

04→ FSt: 就你们两个人?

05 MSt: 不是呀,还有其他人呀,你又不

06 认识。

07 FSt: 哦: : 倒也是。

在这个例子中,FSt、MSt、以及会话中提到的李强是本科同学。MSt和李强在同一所学校攻读硕士研究生,而FSt在另一个城市攻读硕士研究生。FSt在第01行的提问是通过疑问句的形式执行的,因为她不知道对方究竟和谁住在一个宿舍,也就是说她对寻求的信息完全处于知识掌握相对较少的状态,所以她采用疑问句的形式是合适的。对于她的提问,MSt回答说“李强啊。”因为李强是FSt和MSt共同的同学。之后,FSt继续提问“就你们两个人?”这里的提问方式改为了陈述句,因为这个提问是FSt在对方在第02行给出答案的基础上推理得到的,尽管这样的推理被对方在第05行否认了。

5. [Field SO88(II): 1: 3: 1] (Leslie is the caller)

01 Hal: Oh ‘el[lo Les[lie?

02 Les: [.hhhh [I rang youup-(.)

03 ah: think

04→ it wz la: s’ night. But you were-

05 (.) u-

06 were you ↑ou: t? or: was it

07 the night

08 before per[↓haps.

09 Hal: [Uh: m nightbe↓fore I

10 expect

11 we w’rdancing Tuesdeeni: ght.

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Les打电话来给Hal,在第02—03行说“I rang you up. I think it was last night. But you were-”。因为,之前Les给Hal打电话的时候没有人接,所以她判断对方很可能是出去了。所以她的没有完成的话轮构建成分“But you were-”很可能是“But you were out.”。随后,Les重新发起了一个新的话轮构建成分“Were you out?”,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我发起/自我执行的话语修正(于国栋,2011)。我们可以看出Les放弃还没有完成的陈述句,而重新用疑问句来提问对方的做法很可能是她考量自己与对方知识差的情况下做出的。因为Hal在Les打电话的时候究竟在什么地方完全属于Hal的知识域,Hal处于相对掌握知识较多状态(K+)。所以,如果交际者需要就此寻求信息,那么采用疑问句是更为合适的。交际者根据自己对交际对方在某个特定方面存在的知识差来采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提问,也是交际者进行话轮设计的结果(Drew, 2013)。

提问者进行提问,并从被提问者那里获得想要得到的信息,就可以改变提问者的知识状态,使得提问者从相对知识较少的状态改变为知识相对较多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改变,交际者通常采用知识状态改变符号(Heritage, 1985)来执行。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结构:

6. [5A1: 9]

01 HV: Has he got plenty of work on,

02 M: He works for a university college.

03→HV: Oh.

医务工作者(Health Visitor/HV)看望刚刚生产的母亲,以便发现母亲和新生儿的状况以及是否需要帮助。HV在第01行对新生儿母亲进行提问“Has he got plenty of work on,”,即询问新生儿父亲是否工作很忙。对此,新生儿母亲的答案是“He works for a university college.”。这个答案所包含的信息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是新的知识,所以她的回应是表示交际者知识状态改变的“Oh”,于是就出现了“提问-回答-提问者表示知识状态改变”的序列结构。

7. [HJ: MS: 12: 4]

14 妻: 哦,今天工作咋样?

15 (.)

16 夫: 今天: ,°啊: °,今天那个,我们老总,

17 tke, 没法说人家=

18 妻: =咋了呀?

20 夫: 你说我平常我这加班属于最多的

21 吧=

22 妻: =嗯

23 夫: 啊,那那那那那那,那你说,

24升职那就轮不上我?人家前两天

25 有个人,

26 人家啥也不干,跟我比,他什么-

27哪方面他都不如我,结果老总让人

28 家升职了,

29 我不是还在原地嘛。

30 妻: 是不是因为人家会在老总面前表现?

31 夫: 哎呀,人家就是会拍马屁呀。

32 咱们不是太老实么。

33→妻: 噢: :

上面的这个例子是夫妻间的交流,妻子在第14行询问丈夫当天的工作如何,丈夫随后讲述自己在公司的不公平遭遇。尤其是第23—29行的讲述更是充分证实了自己所受的委屈。妻子在第30行利用汉语语法的选择问句对丈夫进行了提问。凭借自己对丈夫工作的了解以及丈夫之前的讲述,妻子推断丈夫没有被提升的理由可能是“人家会在老总面前表现”。但无论如何,妻子的推断属于丈夫的知识域,所以妻子属于知识相对较少的一方。所以她采用了提供可能答案的选择问句进行提问。对此,丈夫在第31—32行给予了回答,丈夫的回答对妻子的可能原因给予了否认,真正的原因是“人家就是会拍马屁呀”,而且丈夫自己“太老实”。对于这样的回答,妻子在第33行的回应是表示自己知识状态改变的“噢”,这里的“噢”被拖长了音节,更是表示了妻子从不知道状态改变为知道状态的程度。就此,同样也出现了“提问—回答—提问者表示知识状态改变”的序列结构。

3. 提问与话轮设计

交际者确定了在话轮内执行提问这一社会行为之后,就需要考虑如何利用语言资源来构建话轮,并且考虑如何利用其他非语言手段来表达所选用的语言资源,也就是说交际者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设计自己的话轮(Drew, 2013)。提问所包括的话轮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采用什么语法结构执行提问;二是如何利用提问执行其他辅助行为。

1) 提问与语法结构

Levinson(2012)认为信息不是免费品,因此他提出了“信息的会话经济”原则(A Conversational Economy of Information)来解释提问所涉及社会代价。为了完成“提问—回答”这一相邻对结构,提问者需要准备两种货币,卡奈普(Carnap[注]Carnap的真值语义理论丈量信息的语义(Bar-Hillel & Carnap, 1953)。)和高夫曼(Goffman[注]Goffman的面子理论涉及交际者社会意义上对对方的亏欠(Levinson, 2012: 20)。),前者用美元符号表示,后者用欧元符号表示。提问者通过提问从被提问者那里获得了想要得到的信息,也就是获得了卡耐普;但是同时提问者得向被提问者支付高夫曼,因为提问者从社会意义上亏欠了被提问者,或者说被提问者通过给予答案或信息获得社会满足感。Levinson认为提问的社会代价包括(2012: 20):

通过提问,提问者向被提问者承认:

1. 他不知晓寻求的信息,而被提问者知晓(潜在的危险: 由于无知而丢脸);

2. 他想要得到信息,在意所询问事件(潜在危险: 透露了提问者当前的兴趣和在意的事项);

3. 他认为自己有权寻求信息,被提问者有义务给予信息(潜在危险: 提问者可能是错误的,并因此丢脸);

4. 他判断被提问者至少会给予他部分真实信息(潜在危险: 提问者需要表现出自己相信所获得的信息);

5. 他因此会对被提问者有亏欠(潜在危险: 被提问者可能会向提问者索取同等信息)。

提问所涉及的社会代价会迫使提问者在提问时对自己的话轮进行设计。尽管提问本身就表明了提问者与被提问者之间存在的知识差,但是提问者寻求的信息量越少,透露给被提问者的无知程度越低;得到答案后,亏欠对方也就越少,向对方支付的高夫曼也就越少。所以提问者在选择执行提问的语法结构时通常会出现这样的选择顺序: 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陈述疑问句。也就是说提问者在设计话轮时能够使用陈述疑问句,就不用一般疑问句;能够使用一般疑问句,就不使用特殊疑问句。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特殊疑问句所体现的提问者的相关知识最少,索求的信息量最大;而陈述疑问句体现的提问者的相关知识最多,索求的信息量最小;一般疑问句居中,因为一般疑问句本身就涵盖了可能的答案,提问者知识需要得到被提问者的确认。

2) 提问的辅助行为

提问的目的是帮助提问者从被提问者那里索取信息,但是交际者在充分考虑提问的社会代价,全面综合自己与被提问者之间的知识差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话轮设计实现除索取信息之外的其他辅助功能。

(1) 确立话题

8. [Holt Kat is coming home from university, for Christmas]

01→Les:Anyway when d’you think you’d

02 like t’come home ↓love.

03 Kat: Uh:m (.) we:ll, Brad’s goin’ down

04 on Monday.

05 (0.7)

06 Les: ↑Mondaywe: ll ah-.hh w:

07Mondaywecan’t manage becuz

08 (.)Granny’s ↓coming Mondy↓.

提问的交际功能当然是从被提问者那里获取信息,但是交际者还可以把提问的内容确立为之后交流的话题。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母亲询问女儿回家的具体时间,考虑到这里询问的内容属于B类型事件,提问者本人处于K-地位,所以提问者采用了特殊疑问句来执行提问,即“Anyway when do you think you would like to come home love?”。对于这个提问,女儿Kat间接地告诉母亲可能的时间是下周一,因为她的男朋友Brad周一下来。对此,母亲在第06—09行解释了周一的不便之处。由此可见,提问者所索取的信息成为了提问后双方交流的话题。

9. [SZY: ST/4]

17→A: 那现在你在幼儿园挣多少,

18 工资高不高?

19 B: 嗯: : : 我是中高么。

20 A: 中级职称是属于,

21 B: 中高相当于副教授,副高。

22 A: 噢: 噢: 噢噢。

23 B: 基本工资不低,基本工资3 000多。

24 A: 乱七八糟加下来呢。

25 B: 乱七八糟加-幼儿园现在(0.3)

26没多少钱。

27 A: 那能挣多少钱?

28 B: 我觉得-呀,说不上来。

29 因为现在吧,每半年[给你=

30 A: [绩效

31 B: =[一个绩效工资, 然后别的什么钱。

32 A: [差不多,平均上。

33 B: 平均上多少,4 000肯定上了吧,

34 5 000吧,到没到吧。

35 A: 噢: :

36 B: 噢,也许5 000差不多?5 000。

37 就是一年: : 一年10 000多么。

38 A: 噢差不多

39 B: 噢,差不多有啦 >有啦有啦有啦。<

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A在第17行询问B的工资,由于B的工资属于B的知识域,所以A用特殊疑问句提问“那你现在幼儿园挣多少”。因为收入属于敏感的话题,于是A重新设计了自己的问题“工资高不高”。这样的改变,使得提问者所寻求的信息在本质上有了改变,即有准确的数字改变为相对模糊的对于收入的评价。但是就是这个问题成为了随后双方交流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的交流一直持续到第37行。

(2) 把前提嵌入提问

提问者在设计话轮的时候,还可以把某些内容或事实作为前提囊括在执行提问的话轮构建成分内。

10. [UK BBC Radio World at One: 13 March 1979]

01→ IR: .hhher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02 your Marxism and Mister

03 McGarhey’s communism.

04 IE: er the difference is that it’s

05 thepress thatconstantly call me

06 ama rxist when I donot, (.)

07 and neverhave (.) ere r given

08 that description or myself.

新闻采访者在第01—02行的提问是通过特殊疑问句实现的,这样的选择符合提问者处于K-地位的知识状态。但是“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r Marxism and Minister McGarhey’s Communism.”涵盖了两个前提: 被采访者的观点是Marxism,Minister McGarhey的观点是Communism,而采访者寻求的信息是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有趣的是,被采访者在第03—07行的回答中,对与采访者嵌入提问中的前提给予了否定。

11. [LLH: CP2: 39]

01 妻: 明天是父亲节吧?

02→ 咱们(.)买点儿啥呀,给你爸?

03 夫: 给我爸?

04 (3.0)

05 夫: 哎呀,我也不知道人家愿意要啥。

06 妻: 买点[儿-

07 夫: [吃的,↑还是用的?

08 妻: 吃的买点儿,然后再买点用的。

09 夫: ((笑))

妻子在第02行的提问“咱们买点儿呀,给你爸?”是一个通过特指问执行的提问,因为丈夫的父亲喜欢什么属于丈夫的知识域,妻子处于K-地位。但是这个问题内嵌了一个前提,即“咱们给你父亲买礼物”,妻子寻求的信息是具体买什么礼物。

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寻求信息的提问,除了能够帮助提问者获取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话轮设计来实现一些辅助功能。比如前面论述的“确立话题”和“内嵌前提”等等。

4. 结语

语言学研究普遍认为疑问句的功能就是提问,似乎提问与疑问句之间存在功能与形式的对应关系。而言语交际的事实却是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谨慎地界定提问以及提问与疑问句之间地关系对于审视提问这一社会/语言行为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了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知识论的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提问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从形式、功能以及交际的角度发掘提问这一社会行为。我们也期望同样的研究方法能被用来探讨其他语言现象。

猜你喜欢

知识论语法结构提问者
中国传统知识论问题意识之定位
当代知识论的中国话语
——访陈嘉明教授
谈欧洲学者对国际术语标准化原则的重新审视
长沙方言中的特色词尾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分答与知识共享
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大学英语B级等级考试词汇用法和语法结构解题技巧
天才与锻炼(节选)
天地相隔三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