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样的数学课堂更有“味”

2019-02-15范宏

考试周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归纳总结推理能力数学实验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数学课充满浓浓的数学味,便要有真实的实验情境、真实的互动对话和真实的动手实践。

关键词:数学实验;观察;推理能力;归纳总结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综合与实践”“动手做”等栏目,有意识地让教师开展一些探究活动。

一、 真实的情境再现

“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苏霍姆林斯基)好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课对学生而言,枯燥、无味,如果以“动手做”情境为铺垫,便能满足学生们爱玩、爱动的天性。

案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整理复习

片段: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

师:你能将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圆柱吗?

生1:我可以将它围一围,这样就围成了一个圆柱。

生2:我也是通过围的方法,但和它生1不一样。

师:两位同学的围法一样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生1是以长方形的宽为高围成的圆柱,生2是以长方形的长围成的圆柱。

师:两种围法哪种圆柱的体积大?

生3:生1围的圆柱体积大。

师: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生3:我是猜出来的。

生4:生2围的圆柱体积大。

师:数学是逻辑性强的一门学科,仅是猜想没有用,需要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我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出结论。

师:你们需要哪些数据来计算这个问题?

……

“若无某种大胆果断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进展的。”(高斯)纵观数学史上很多成果都是通过猜想而发现的。教学中,教师利用长方形纸围圆柱,这样的问题情境展开,使学生在“疑惑中思考”、“思考中验证”。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活动经验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二、 真实的对话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案例:《周长是多少》

片段:“画一画”

要求:拿出20根小棒(每根长1厘米),摆出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填写表格。

出示任务学习单,小组分工合作

师:你能说一说是怎么摆的吗?

生1:我摆的长方形是长8厘米,宽2厘米。

生2:我摆的是正方形,它的边长是5厘米。

生3:我摆的长方形是长7厘米,宽3厘米。

生4:我摆的是长9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生5:我摆的是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师:你们能说说是怎么做到的吗?

生1:可以先把20÷2=10(厘米),这就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

生2:如果是正方形,边长就是20÷4=5(厘米)。

师:怎样说才不会遗漏呢?

生:按照10的分与合顺序。

师:你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吗?

生:长方形:长9厘米,宽1厘米

长8厘米,宽2厘米

长7厘米,宽3厘米

长6厘米,宽4厘米

正方形:边长5厘米

组织学生填写表格并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结果的无序性,再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弗赖登塔尔),通过“做”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数学素养。

三、 真实的动手实践

每一节数学课都有重难点,教师在处理的时候不免采取各种措施来突破它。有些知识的教学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学的,而有些知识本身是抽象的,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具来帮助理解。

案例:《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片段一:30-8=?

师:你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计算出结果。

生1:我是倒着数29、28、27……,数8次结果就是22;

生2:个位上0不够减,可以把3捆小棒拆开一捆,变成10根,这时候10-8=2,剩下来2捆和2合成22根;

生3:我把计算器十位上一颗珠拿到个位,因为1个十就是10个一,减掉8个,个位上剩2个,十位上剩下2个,所以结果是22。

由于孩子们年龄小,抽象思维弱,不能理解退位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个位不够减,教师相机的抛出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时候的课堂气氛活跃,有些同学拿出小棒、计数器等学具来,向其他同学“炫耀”自己的方法。

片段二:34-8=?

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都开始摆小棒,课堂中发现有如下情况:

生1:拆开一捆变为10根和4合成14根,14-8=6,剩下2捆是20,20+6=26;

生2:将3捆全部拆开,数一数结果也是26。

师:这两个同学的算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第一种更方便些。因为不需要拆开很多捆,1捆就够了。

……

通过两个片段可以知道,学生们发现,遇到个位上不够减时,可以从十位上“退一作十”来计算较为简便。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严谨的学科。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归纳学科。”这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即要充分体现它的内容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又必须重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数学实验进行展示,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实验的条件,能帮助学生看清每个细节,使学生更快、更全地建立起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加深理解,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

参考文献:

[1]董林伟.动手“做”数学—“数学实验”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论.

作者简介:范宏,安徽省芜湖市,安徽省芜湖市无为縣渡江希望小学。

猜你喜欢

归纳总结推理能力数学实验
试析初中数学推理能力培养
回家的蚂蚁
基于推理能力培养的“进位加法”教学实践
浅析助词「は」和「が」用法
“折纸”中蕴含的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谈数学教学中数学思考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