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研究

2019-01-15韩燕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通率溶栓血栓

韩燕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2)

急性脑梗死属于常见的神经内科急症,目前采取超早期溶栓治疗有助于尽早恢复梗死区血流的灌注,但因存在很多溶栓方式[1,2],所以,怎样选择合理的有效措施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在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本院诊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动脉溶栓、机械取栓、动静脉联合溶栓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实验组1收入25例,男女之比是12:13,年龄处于60岁-79岁之间,(68.25±3.22)为中位年龄。实验组2收入25例,男女之比是13:12,年龄处于61岁-82岁之间,(67.22±2.32)为中位年龄。实验组3收入25例,男女之比是11:14,年龄处于62岁-81岁之间,(67.98±4.01)为中位年龄。比对三组患者一般数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经CT诊断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和症状持续时间>60 min,AVU病发6 h内NHSS评分>7分或者发病3 h内NHSS评分>9分的患者;患者与家属表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工作,提交本院伦理委员会获得批复。

排除标准:严重糖尿病史患者;2周内开展过大外科手术患者;不合作患者。

1.2 方法 实验组1行动脉溶栓治疗,以10 mL的1%利多卡因予以局部麻醉处理,选择改良Sedingger技术对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将6 F动脉鞘置入,注入3,000 U肝素,基于导丝引导下置入6 F Guiding,让Guiding头端处于病变动脉内,采取造影技术对病变血管进行显示,将微导丝置入,依据路图置入微导管头端至血栓远端,经微导管内依据1万U/h速度泵入10万U尿激酶,撤出导管,在血栓内埋置头端,泵入10万U尿激酶,撤出导管到血栓近端,间隔10分钟开展一次造影检查。

表2 三组患者TICI血流变化、NIHSS评分比较(Mean±SD)

实验组2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静脉注入100万U尿激酶,并且加入10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于30 min之内完成滴注,溶栓步骤和实验组1相同。

实验组3行机械取栓治疗,让Guiding头端处于病变动脉内,采取造影方式对患者动脉狭窄程度、位置、侧支代偿情况进行显示,基于Raodmap引导下采取PT导丝或者Silver-speed-14微导管对Rebar18微导管支架导引导置入到血栓位置,经Rebar将SLOITAIRE AB支架,将Rebar撤出,释放支架,造影之后撤出支架,对获取的血栓进行检查,并且回抽30 mL的Guiding内血液,避免落血栓随血流再次流入脑动脉,对其造影检查后分析取栓的图像,将动脉鞘拔除,依据雅培血管闭合器进行止血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TICI血流变化、NIHS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三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 实验组3的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对比实验组1、实验组2,t和卡方分别为17.451/20.938、21.428/17.567,实验组2的再通时间和实验组1比较,t=4.44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比较(Mean±SD)

2.2 对比三组患者TICI血流变化、NIHSS评分 实验组3的TICI血流变化、NIHSS评分和实验组2、实验组1比较,卡方和t分别为33.333/25.757、28.174/15.466,实验组2的NIHSS评分和实验组1比较,t=12.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因血管闭塞导致的神经内科急症,且容易诱发脑组织缺血和缺氧导致大面积坏死,如持续发展十分容易诱发死亡。急性脑梗死疾病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对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3]。目前临床救治该疾病中常用方式包括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治疗,动脉溶栓即为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时判断闭塞脑血管位置、程度、代偿、再通等基本情况,选择性地对患者血栓进行局部接触性用药,所以治疗的再通率比较高,但可能导致增加发生颅内出血转化多种并发症的风险[4,5]。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是将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的优势结合的措施,所以,具有超出动脉溶栓单独治疗的效果。机械取栓技术不但可将血管开通时间缩短,也可及时缩小梗死体积以及半暗带的情况,且并不会增加药物溶栓发生出血的风险,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6]。

本文结果显示,与实验组2、实验组1比较,实验组3的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TICI血流变化、NIHSS评分变化显著,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组1比较,实验组2的NIHSS评分、再通时间变化显著,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机械取栓具有更好的溶栓效果,可尽早改善神经功能。

综合以上结论,将机械取栓使用在急性脑梗死中和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中相比较展现更具优势的作用,但机械取栓是否可直接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还没有获得明确的定论,因此需要合理的进行分析,针对不存在取栓禁忌证、静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优先进行机械取栓治疗。

猜你喜欢

通率溶栓血栓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