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的“五化”
——以统编教材二(下)为例
2019-01-10廖纪元
◇廖纪元
统编教材受到了使用者的普遍好评。从使用者的反馈情况来看,统编教材主要有以下“五化”优势。
一、课程内容教材化
好的教材,应该凸显课程内容,教什么清楚,教到什么程度明确。统编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
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这一课程内容在二(下)教材《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中有直接体现,如课文中“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引导学生据此继续想象并讲述这世界如何“相当有秩序”。再如课文中写道:“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很多很多开头。”“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以此为开头,展开想象,新编故事。最难得的是,教材所选文章直接反映出课程内容,可见编者选文之用心。当然,通过提示语、课后练习等编者意图凸显课程内容的地方比比皆是,如课标要求“学习默读”,二(下)教材《羿射九日》课后练习为“默读课文,不要指读”;课标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二(下)教材《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后练习为“猜猜下面词语的意思,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课程内容的教材化,解决了一线教师“无米下锅”的难题。
二、教材内容教学化
课程内容教材化,让我们依据教材能清楚地知道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接下来就是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这就要求教材内容教学化。也就是说,好的教材,不但凸显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还应对怎么教有体现。统编教材在这一点上也有着力,在课后练习中体现得很突出,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最为基本的方法指导。
课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二(下)教材呈现得十分到位:《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要求“听老师讲雷锋的故事,再朗读这首诗歌,注意有问有答的特点”;《沙滩上的童话》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画杨桃》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大象的耳朵》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问句”;《祖先的摇篮》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同样是朗读,教的指向不同,怎么教也各异。一线教师只要将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解读,怎么教当能水到渠成。
三、教学内容学习化
教学内容是从教的角度来说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落脚点是学生的学。好的教材,既是教本,更是学本。因为教材的真正使用者是学生,理当成为学本。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统编教材在这一方面有突破,编者意图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也就是将教师的教学内容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还以二(下)教材为例,可以说整本教材都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找春天》课后练习有“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仿照第4~7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说一说”的仿说学习指导。《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后练习有“读句子,想画面,再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的想象说学习指导。再如语文园地四中的“写话”——“看图,想一想:小虫子、蚂蚁和蝴蝶用鸡蛋壳做了哪些事情?它们有什么有趣的经历?把它们这一天的经历写下来吧!”虽然有四幅插图,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但如果仅仅如此,显然学生自主学习有难度,教本还没有真正成为学本。后面马上跟进提示:“写的时候,可以用上下面的词语。”(早上、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天黑了)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有效的支架,为写话建了“模”,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如《大象的耳朵》一课,课后练习“画出课文中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大象想法改变的过程是贯穿全文的,练习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把手——画出课文中大象的话,挑出一根线来贯穿,降低了难度,提供了阅读方法,利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四、学习内容活动化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儿童有其特有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特征,只有当语文自身的规律与儿童身心及学习规律高度契合时,学习效果才能最优化,而两者最好的耦合点就是学习内容活动化。
以二(下)教材“复述课文”这一学习内容为例,我们看看教材是如何将学习内容进行活动化设计的。《邓小平爷爷植树》要求“借助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设置的是看图说话的活动;《小马过河》要求“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设置的是依据重点词讲故事的活动;《蜘蛛开店》要求“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设置的是利用示意图讲故事的活动;《羿射九日》要求“根据表格里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设置的是依据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讲故事的活动。“讲”这一活动,因为文本的不同,活动的具体内容有异:《邓小平爷爷植树》故事性略弱,所以讲的是“植树的情景”。《小马过河》《蜘蛛开店》《羿射九日》等故事性较强,所以讲的是故事情节。同样是故事,活动化的形式不同,有“讲”,如上面的几篇课文;有“演”,如《青蛙卖泥塘》;还有“创”,如《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五、活动内容本体化
语文学习要设置具体的语文活动,语文活动,形式是“活动”,限制词是“语文”,它是语文活动,不是其他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活动内容要去泛化与非语文化,而要进行语文本体化,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我们的教材编写,要努力凸显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统编教材很好地体现了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本体化建构。
以二(下)教材第七组课文为例。这一组选入的课文有《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
《大象的耳朵》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问句。
画出课文中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蜘蛛开店》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
《青蛙卖泥塘》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说一说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
选做:青蛙最后吆喝了些什么?如果向同学推荐一样东西,如一本书、一种文具,你会说些什么?
《小毛虫》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
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画出相关词句,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
读一读,记一记。
综合考查可以发现,这些课后练习都是围绕着听、说、读、写等语文本体性活动设置的,充分实证了学习活动内容的本体化建构这一观点。教材中的“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日积月累”“我爱阅读”等内容设置,更是语文本体性活动的直接转化。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动手动脑,才能切实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语文教材实现了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学习化、学习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本体化,明晰地回答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怎么学等问题,让一线教师能够清清楚楚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所以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