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教”的教科书教好习作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为例

2019-01-10郭宏君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母鸡习作想象

◇郭宏君

“这样想象真有趣”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训练的主题,此次习作,既可视同对教师三年级习作教学质量的检验,也可视为对全册习作教学资源综合运用的契机。教师应明晰目标,盘活资源,把握要点,为习作教学起始年级的习作训练画一个快乐的句点。

一 解题,明晰习作训练目标

习作主题“这样想象真有趣”,关键在于“想象”与“有趣”。

想象,是贯穿小学三个学段阅读教学全过程的要素。课标明确要求各个学段均需“展开想象”,以“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品的情感”。作为语文教学课堂的“常客”,想象被教师熟练运用于教学中,以帮助引导学生实现“从读学写”,达到“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习作教学阶段目标。对学生而言,想象更是习作的“旧时相识”。无论是第一学段中“写想象中的事物”的写话练习,还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我来编童话”、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奇妙的想象”,都是基于“展开想象”的书面表达训练。尤其是后者,同为编写故事的训练,一再为本次习作预作铺垫。这让学生第一时间便能迅速获得完成此次习作的方向与途径、自信与快乐。

再看“有趣”,本次习作题目的情境特别“吸睛”:“如果母鸡能在天空飞翔,如果蚂蚁的个头比树还大,如果老鹰变得胆小如鼠,如果蜗牛健步如飞,如果……”在这些描述中,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每一个“如果”都与学生的经验认知产生了强烈冲突,易使学生浮想联翩,内心认同基于假设的推论——“这些动物的经历一定很奇特,它们的故事一定很有趣”,并顺着问题尝试思考:“它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呢?”这种与习作要求同向的思维,有助于催生预设情境下的愉悦想象,使习作更易于下笔。

有趣,除了如词典所注“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第八单元的阅读提示导语还赋予其更高的隐性追求——“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仅是开心的笑声,还有更多的思考”,即要能引发思考。也就是说,教学要努力朝着实现“好写—好玩—好文”的“三好”目标迈进。让学生“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写“无所不能”的童话故事并不难,难的是这个故事得“好玩”,更难的是这个故事如果还能引发思考,达到“有趣有益”的终极目标,那就更妙了。

基于“乐于表达、增强自信、训练想象、有趣有益”的习作目标,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审视本册教材内容,读懂并用好其中有利于本次习作训练的素材,重视“创”之前的“悟”与“仿”,不但能降低习作难度,而且能使训练过程扎实且可视,有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有效培养。

二 读文,盘活习作训练资源

学生的习作训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工程。每学年16次左右的课内习作,前后互相关联,前者的训练是后者“更上层楼”的台阶。学期初读教材时,须读清楚每次习作要为后续训练的推进预作什么铺垫。如此,“这样想象真有趣”作为本册最后一个习作文题,自然可从之前的习作、阅读中汲取诸多重要经验。

1.让写实经验为想象夯实根基。

想象并非天马行空的随意乱想,而是带着客观事实背景,需要理性思维的参与,即在“客观之外,逻辑之中”。要培养孩子从客观事实出发的思维习惯,可结合本册“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国宝大熊猫”等写实习作进行。如:训练学生按顺序写清楚实验过程的每个步骤,训练学生讲清大熊猫的类别、食物、分布地区、毛色特点等,均须根据客观事实来写。且这两篇习作体现了不同的逻辑,前者近似于递进结构,各个实验步骤间顺序不可随意调换;后者可为并列结构,各块内容的顺序相对较为灵活。而教学“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包括上学期的开篇之作“猜猜他是谁”)和“我的植物朋友”等习作时,着重培养学生关注、聚焦、提炼对象最突出的特点的能力,为本次习作选准“翻转点”预热。对特点的敏感度提高了,孩子的脑海中容易生出各种延伸的话题,“如果贝类能在陆地上奔跑,如果蟒蛇的体形比蚯蚓还小,如果青蛙长得比房子还大,如果蜜蜂变得力大无穷,如果猎豹只能龟速前行,如果乌鸦的叫声婉转美妙……”互相启发下,思路会愈加开阔,更多的“如果”会欢快地从学生的脑海中流淌而出。

2.让阅读经验为想象插上翅膀。

母鸡、蚂蚁、老鹰、蜗牛等各种动物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它们或机智善良,或笨拙可爱,或勤奋上进,或小气自私,或阴狠凶恶,或变化多端。学生所选定的主角及其特征往往折射出个人好恶,带有此前阅读经验的印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往“阅读印象”的再加工、再创造。这其实与想象一致,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既然如此,为了确保“人人有话说,人人好好说”,教师的“教”要善于将学生的阅读经验引入习作教学中。当有学生想写“如果母鸡能在天空飞翔”,却不知如何落笔时,老师不妨引导孩子回忆“黄鼠狼偷鸡”或“一只狐狸来找鸡”的故事,以之为背景,换“编写”为“续写”,降低习作的难度,激活学生的表达思维。期待母鸡们与黄鼠狼们、狐狸们的“世仇”,能因为新增的母鸡高飞的不确定因素,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演绎。

3.让教材语言为想象助力飞翔。

统编教材新选编的课文里,多见鲜活语言,读来回味无穷。除想象力丰富,且从语言表达到故事内容均凸显“新奇”的习作单元外,第八单元选编的故事,其语言也颇具特色,值得带领学生去感受。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内容大多为人物的话语,以人物对话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帽子店》和《漏》的语言,读着特别口语化,有娓娓道来之感,如“他们的橱窗里都是方帽子。第一顶是方的,第二顶是方的,第三顶还是方的……”“从前,有一户人家: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这种语言不但读着亲切、易懂,而且符合口语习惯,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自信。再者,这两个故事中,多见像对子一样的语句,如“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方的。方帽子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山上住着一只老虎,山下住着一个贼。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尤其是《漏》,随处可见这种成双成对的句子或段落,读着能给人像对偶一样的工整感,使故事的语言节奏轻快、分明。《枣核》一文,多是短句,简单而自然,好读,好理解。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选文后提出的复述、续编或创编故事的任务时,可有意识地强调其语言特点,以加深印象,加速积累,为在习作训练中迁移运用创造可能。

三 下笔,把握习作训练要点

本次习作教学要努力达成“好写—好玩—好文”的“三好”目标,而教学的重要着力点则需更多地放在后两者上。因此,习作指导过程中,宜注重把握、落实以下要点:

1.紧抓“两节”,实现“好玩”。

(1)细节奇巧。本次习作文题中所列举的情境,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而当故事把某个不可能设定为可能后,其冲突对读者而言是新奇的体验,于是,故事本身就具有了趣味性。只要加上几个“教科书式的巧合”,让所有的故事细节均“凑巧”发生,故事的可读性就大大增强了。指导构思故事细节时,教师要多把“刚巧”挂在嘴边,如:“在天空飞翔的母鸡刚巧看到了什么?母鸡准备前去帮忙时,刚巧又遇到了什么突发状况?母鸡正在发愁时,刚巧谁又带来了一个什么新消息……”这一环紧扣一环的“奇巧”,可增强故事的趣味性。

(2)情节发展。“故事情节”对三年级学生而言过于抽象,可借助直观的手段,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得以“意会”。如,可用波浪线来表现情节的发展变化。以《漏》为例,每读完老虎和贼同时段发生的一个故事情节,就连着加画一个拱形波浪线。故事读完了,一小段波浪线就画出来了,借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正是因为情节发展的起伏变化,故事才会精彩。教师或可反其道而行,大幅删改故事,使其在一开篇就结束——贼从屋顶掉下来,砸死了老虎,吓死了自己。通过对比,再次强化感受情节发展的必要性。习作前,也要构思出两至三个“拱形波浪”(情节)再动笔。至于这些故事情节的逻辑关系如何,顺序可否调换,可参照前文提及的写实经验来训练。

2.简听“两点”,评判“好文”。

“习作即交流。”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向小组成员或同桌讲述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从同伴的赞赏或提醒中感受到习作的快乐或进步的快乐。与此同时,指导听众抓住两点来听:一听叙述故事的语句是否讲得清楚,简单而自然的短句,学生最容易听明白;二听故事的发展是否让善恶终得报。童话故事里藏着儿童心中那真善美的世界。所以,许多童话都是以“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为结局。其实,引发思考、启发他人的这一看似难以企及的习作目标,假若找准了与习作起步阶段相匹配的衡量标准,便不再是难事——只要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犯错的人受惩罚,做好事的人得嘉奖,成为故事的发展线与大结局,便可视为达到了“有益”的标准。

猜你喜欢

母鸡习作想象
母鸡
母鸡下蛋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藏蛋的母鸡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