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不平衡及其特点

2018-12-06张忠贤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9期
关键词:特点

张忠贤

摘 要:在中国古代,不管是区域城市还是单个城市都经历起源、发展、衰落、再发展的过程,而且这种步调是不一致的,这也就必然导致区域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与西方城市比较,中国古代城市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这也就注定区域城市不平衡发展有其各自特点。

关键词:城市空间分布;不平衡;特点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最早的城市起源发源地之一。城市的产生是与社会大分工、阶级分化相联系的。由于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每一个城市在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发展趋势,每一个区域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发展趋势。同一时期每个城市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同一时期每个区域也表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特点。

1 政治因素在古代城市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与西方城市相比,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政治主导因素很强。特雷瓦撒就曾总结:“政治势力对城市发展以如此纯粹的方式起作用,同时历数百年而仍如此强大有力、继续不衰,这除了中国,世界上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城市了。”

1.1 每朝每代最大的城市都是都城,都城能够聚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建设

以长安为例。汉朝建设城市的重心在黄河流域,其中特别注重都城长安的建设。汉高祖刘邦时期建设的重点是长乐宫和未央宫。据考古探测,长乐宫垣东西长2900米,南北宽2400米,周长10600米,面积约6平方千米,约占长安总面积的1/6。汉惠帝建设重点是长安城墙。汉武帝建设重点是增修了部分宫苑。同时长安的工商业也较为发达,对于长安的繁荣,当时班固作有《西都赋》,称长安:“内则街衢洞达,闾阊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五方、游士列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隋唐时期,长安作为特大城市兴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通过国家权力聚集各种资源,不惜花费巨资和庞大的人力、物力来新建大兴(唐改名为长安),大兴城市规模之大,超过以往任何城市。隋末战争虽遭到一定的破坏,但唐建立后,改大兴为长安,作为都城,唐王朝对长安的建设投入巨大的财力,使长安成为了特大城市。

以开封为例。两宋时期先后出现了两个特大城市,其中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成为当时继建康、长安、洛阳之后世界上第4个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东京梦华录》中提到东京街道的繁荣景象是“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以元大都为例。13世纪,元朝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不断发动战争,攻城夺地,并对征服地实行野蛮破坏和掠夺,因而造成社会经济的倒退,城市破坏。其后建都于大都,大都在当时也是繁极一时,是一个国内贸易中心,也是一个国际贸易中心。“国外巨价异物及输临此城者,世界诸城无与能比。”

1.2 很多城市的兴起都是成为地方首府之后

秦汉时,很多边疆城市的开发就是因为实施了郡县制,如武威。元时实行了行省制,一些区域首府就成为了区域性的大城市。

秦汉时期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不但有利于巩固中原地区的统治,而且有利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边疆地区等地的开发,对这些地方城市的起源、发展都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秦汉时期主要受到来自北方的匈奴的侵扰。为了更好抵御匈奴,汉武帝在夺取了河套地区后,专门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每郡下设立若干县,如武威郡下设有姑臧、张掖、休屠、揟次、鸾鸟、朴睘、媪围、苍松、宣威、武威十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秦汉时期,铁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西汉后期还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统管大宛以东、乌孙以南50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史、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这一系列政策都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很大作用。

元朝时期实行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行省制。行省首府往往就发展为区域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成为区域性城市。行省下还设立路、府、州、县。这些行政首府现今发展成为较大的城市有开封、太原、西安、成都、重庆、昆明、武昌、长沙、广州、福州、杭州、扬州、宁波、合肥、南宁、南京、南昌等。

2 城市空间分布重心逐步实现从北方转向南方

史前文明的城址考察主要是依靠考古。据当前考古成果看,早期文明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及内蒙古中南部与东南部地区。黄河流域发现的史前城址主要有河南登封王城岗等5座城址,长江流域发现的史前城址主要有上游地区的成都平原的新津龙马宝墩古城等。蒙古地区主要有石城遗址和马路塔等石城聚落遗址。这些远古的遗址虽然谈不上是城市,但它也具有了城市的某些功能,如一些宗教设施的建设。夏商周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城市的形成期,从夏商周三朝都城选址看,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中心在黄河流域。例如,周建立后相继在邰邑、豳邑、岐邑、镐京建都。先秦时期,虽然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其他地方都或多或少的有了城市发生的迹象,但我们不论从史料还是考古发现上看,当时中国区域城市发展最好的是在黄河流域。

秦汉时期,城市的发展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边疆城市的开发和发展,但经济特别发达的几个城市黄河流域的占多数,如其中工商业较为发达的长安、洛阳、临淄、邯郸、成都、宛。这说明秦汉时期城市重心还是在黄河流域。与其他地区相比,这也就体现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不平衡性。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城市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城市不断遭到破坏、再复兴并有所发展,南方城市特别是长江流域城市得到开发、发展、崛起。展现出了黄河流域城市和长江流域城市齐头并进的形势,如东晋时期获得快速发展的建康。

隋唐时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南方城市得到了巨大发展,北方各种资源和经济要素向长江流域,特别是扬州聚集,此消彼长,进一步推动南方城市发展。如扬州,当时就有不少诗句是称赞扬州的,其中有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此时扬州的繁荣,甚至连长安和洛阳与之相比都要略逊一筹。除扬州、杭州、苏州外,京口、湖州、洪州均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

两宋时期,南方城市远远多于北方城市,同时东南部沿海地区出现了很多大城市。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城市空间分布重心也顺利完成从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到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的转移。

15世纪初,全国著名的工商业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有:南京、北京、镇江、苏州、济宁、德州、临江、桂林、太原、蒲州、成都、重庆、泸州、泉州、宁波等。其后又兴起了很多中等城市,如上海等。

清中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所以很多沿海城市如泉州在这一时期没有得到发展。

从前面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表现,就能充分发现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其重心逐渐从北方转向南方,其过程经历了从三国到南宋的漫长时期。

3 王朝更替对城市空间分布影响重大

中国古代的每一次王朝更替都会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对资源进行重组。所以每一次王朝更替都会对城市空间分布影响巨大。如黄河流域城市的衰败与王朝更替就有必然联系,每一次的战争对黄河流域城市都是一次摧残。这样也促使越来越多资源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长江流域城市发展提供条件。而且每一次王朝更替之后,都会与前朝政策有不同之处,这也导致不同城市的发展趋势。

有人说:“不平衡是一种规律,平衡才是不正常的。”这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分布也是适用的。中国古代城市在每个区域的数量、质量都是不平衡的,但是这个不平衡不是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不断改变。在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较好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可是由于战乱、自然条件改变等原因,黄河中下游的城市逐渐开始衰落,反而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變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3]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马承钧,译.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6.

猜你喜欢

特点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浅谈现浇混凝土渠施工技术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