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张安世造像碑题记》的书法艺术特点

2018-12-06张青荣岳红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9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特点

张青荣 岳红记

摘 要:文章对《张安世造像碑》进行了详细介绍,从点画、结体、章法的角度对其题记书法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并与洛阳的《始平公造像碑题记》书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张安世造像碑》题记书法更具民间性,是研究北魏隶到楷书法演变和发展史的宝贵资料。它整体古朴庄重,结字略带头重尾尖状,起笔沉重,落笔轻巧,方显粗细相间对北魏书法有一定的影响,其书法艺术特点的形成与刻工的书写水平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张安世;造像碑;书法艺术;特点

陕西铜川药王山碑林(原耀县碑林)陈列的碑石以北魏、西魏、北周、隋唐时期造像碑称著于世。其中《魏文朗造像碑》(424)《姚伯多兄弟造像碑》(496)《张安世造像碑》(518)《吴洪标兄弟造像碑》(516—518年)等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曾多次来药王山碑林考察。这些造像碑所反映的书、画艺术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姚伯多兄弟造像碑》,由于20世纪20年代于右任将其与《广武将军碑》《慕容恩碑》并称“三绝碑”,其书法艺术特点被学术界论述得比较多。但是,药王山碑林的其他造像碑题记书法艺术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张安世造像碑题记》书法就是一例。

1 《张安世造像碑》的基本情况

《张安世造像碑》1934年出土于陕西铜川耀州区北寺原,现存于陕西铜川药王山碑林。此碑刻于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碑高161厘米,宽70~42厘米,厚22厘米,上下大小略呈梯形,双面造像。碑阳、碑阴均有造像。碑阳刻有发愿文及供养人的姓名。题记布局有列无行,共计19列,每列最大达17字,字大小不一。

碑阳:碑面有上、下两龛。上龛高31.5厘米,宽34.5厘米,进深8厘米,为拱形尖顶龛。龛楣饰以双鹅交颈、口衔绶带;主尊为释迦佛像,面相已残,着变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腰束带呈十字形,结跏跌坐在榻座之上,衣裙半覆于榻座,手已残,裙褶饰以流水纹。下龛高33厘米、宽40厘米、进深8厘米,为拱形龛,主尊与上龛相同,无榻座,主尊内着交领衫,不同于上龛。

碑阴的布局、风格、造像组合与碑阳大体相同,无题记。上龛主尊面相已残损,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道袍,腰间束有玉;下龛主尊面相已残,可见双垂大耳,其他均同上龛。上、下龛变化与碑阳相同。以腰间束玉带区别于佛教的褒衣博带装束,另双鹅交颈龛楣也不是佛教造像的特征。

该造像碑的造像风格粗犷简练,佛道造像区别不显著,但其题记书法风格为典型的魏碑书法且具有地域特色。

2 《张安世造像碑题记》书法艺术分析

《张安世造像碑题记》总的书法特点是古朴庄重,结构紧凑,笔画挺拔。

从其用笔分析,《张安世造像碑题记》字体的笔画大刀阔斧,方起方收,沉稳挺拔,坚强有力,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点画多以三角形为主,且点画比较粗重厚实,如“小”“祖”“宅”“安”“窮”“少”“心”等字的点,三角形很是明显。这些点有的向左倾斜,有的向右倾斜,随着字体结构的变化,显得摇曳多姿,变化多端。二是许多字的横画倾斜,起笔几乎变成了三角形,落笔变细,如“三”“姓”“奴”“病”“無”“不”等字。三是捺笔厚重,也多处理成三角形,如“合”“父”“造”“延”“大”等字。三角形的点画和笔画,犹如坠石欲落,给人以厚重之感,视觉效果比较明显。四是撇笔起笔厚重,落笔纤细且带有尖状。这种起笔沉重、落笔轻巧的字体结构笔画对比明显。

从其结字来分析,《张安世造像碑题记》结构属于魏碑字体结构中“斜画紧结”类,具体有以下特点:一是字体结构是中宫紧收,且四面辐射,笔画之间的安排比较紧凑。二是字体多向左侧倾斜,字的重心自然偏左移,在不稳中求稳,显示了字体结构的变化。从单个字来看,其结体风貌、笔画粗细搭配、结构的倾斜有动静结合之美。总之,《张安世造像碑题记》书写者的横画别有重任,多以厚重倾斜起笔且呈三角形,以落笔变细来调整整个字的重心。而且捺撇厚重,捺笔力顿重按,舒展纵放,畅达大度。用笔的轻重使点画之间的搭配穿插避让,互不干扰,有了避让就会出现险境,有了险境就有力量感[1]。

从其章法布局上分析,《张安世造像碑题记》的布局有列无行,列距大、字距小,字与字之间的笔画几乎相连。再加之字体大小不一,字体结构向左倾斜,点画多三角形顿点,横画起笔厚重并与其他粗细相间的笔画搭配,从而使该造像题记书法章法显得错落有致、变化无穷。

《张安世碑造像题记》距今已有1500年,随着岁月的风蚀,其字体更加显得苍茫厚重。特别是其捺笔重按和横画起笔厚,近似于三角形的特点,所显示出的斩钉截铁之势和淋漓酣畅之美是其他造像题记书法望尘莫及的,从而也显示了其独有的艺术特点。

3 《张安世造像碑题记》书法艺术的影响

清代以来,“魏碑体”的概念为人们熟知,它可以概括北朝以来的碑志、摩崖上的多种书风,比较广泛。药王山北魏碑石之书体应是北朝魏体书风的一种,故此碑堪称为北魏书体之典范[2]。

对北朝造像题记书法艺术的特点,岳红记提出了“长安书体”的概念[3],并认为《张安世造像碑题记》书法是“长安书体”的代表之一,属于北魏中期“長安书体”险拔峻峭、宽拙大方型的一类。其显著特点是点画呈三角形,棱角森挺[4]。

《张安世造像碑题记》书法艺术特点的形成与刻工的刻写水平、刻写特点有很大关系。在北朝时期,关中地区的造像碑虽然比较多,但多为民间刻工,其水平与当时洛阳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洛阳是当时北魏的都城所在地,优秀的写手和刻工皆被征集到那里为皇家服务,因而北朝关中地区的造像题记书法更具有民间特征,具有自己的地域性特点。

《张安世造像碑题记》书法与《郭鲁胜造像题记》(515)《冯神育造像题记》(505)、洛阳的《始平公造像题记》(498)书法有相同之处,均属于斜画紧结一类,刀工痕迹重,点画大多用斜三角形表示,如高山坠石,字体出现跳跃,险境纵生,动感强烈,动中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洛阳的《始平公造像题记》刻写有界格,布局比较整体,书写较为规矩,字体的倾斜度也比较小,属于皇家造像题记刻写的作品。而关中地区的《张安世造像碑题记》《郭鲁胜造像题记》等造像碑题记多属于民间刻工,有列无行,字体结构倾斜度较大,刻写野逸,质朴烂漫。从中看出了洛阳与关中造像题记的区别,也显出了北朝时期造像题记书法的地域风格,即岳红记提出“长安书体”与“洛阳书体”的区别。

《张安世造像碑题记》是研究北魏隶、楷书法演变和发展史的宝贵资料。它整体古朴庄重,结字略带头重尾尖状,起笔沉重,落笔轻巧,粗细相间,点画清晰,搭配匀称,显示了富于变化的艺术魅力。这种朴实无华、刚健有力的运笔,横直转折、安排紧凑的结构,平实稳重、质纯雄浑的气势,如一曲铿锵有力的正气之歌,从中我们真正领会和发现它的古朴之美,令人遐想,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王维亚.镌刻石头——渭北一座碑林及其书法[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

[2]李改,张光溥.药王山北朝碑石研究[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

[3]岳红记.北朝关中地区的魏碑书法——造像题记视阈下的“长安书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岳红记.“长安书体”的成因、特征及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8-89.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特点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生命无限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