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手操作 展现指尖“智慧”

2018-11-28

名师在线 2018年22期
关键词:轴对称周长长方形

张 莹

(江苏省南京市双塘小学,江苏南京 210001)

引 言

吴正宪老师曾说过:“孩子们的手尖上跳跃着的是智慧,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们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动手操作中不断积累感性材料,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的思维。[1]”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动手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增进学生主动求知的热情,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立足生长处动手操作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前后的知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呈螺旋上升的状态,后续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新知的生长处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手脑并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有效迁移,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出示了一道题:王大伯用22根1米长的小棒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按理说,长方形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图形,学生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相关内容,要解答的问题显然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展开的。不管怎么围,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必定是22米,也就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为11米。于是教师让学生拿出小棒,进入到操作环节,学生探索出可以拼成以下几种长方形:①长10米,宽1米;②长9米,宽2米;③长8米,宽3米;④长7米,宽4米;⑤长6米,宽5米。显然是最后一种情况,围成的面积最大。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宽和长比较接近时,面积最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上述案例中,教师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新知的生长处设计动手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快了新知内化的历程。

二、立足困惑处动手操作

学生的学习是从惑到不惑、从不理解走向理解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困惑处,设计动手操作活动,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升认知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积累活动的经验。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新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了平行四边形和圆形。在教学了轴对称相关图形后,教师出示了练习题:平行四边形和圆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很多学生在课上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们说出答案后,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们心生疑惑:难道不对么?没有理由呀。于是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动手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立即拿出平行四边形,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很快学生们发现了问题,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纠正了头脑中的模糊认知,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顺学而导,面对学生的认知困惑,没有将结论直接告知,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触及知识的本质,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立足错误处动手操作

数学知识抽象、复杂,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较高。而学生由于年龄小,心智发展还不成熟,仍以形象为主,显然,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无法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形成错误。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是谈错色变,而是应引导学生在错误中求知,溯本求源,在错误中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的错误处,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道理,掌握方法,达到辨伪存真的目的,让学生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了一道练习:“将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分成后的小正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练习题目一出示,学生们认为题目很简单,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是这样进行计算的:4×4÷4,显然学生们是先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大正方形被分成了4个小正方形,所以用大正方形的周长除以4就得出小正方形的周长。显然,学生们的思维陷入了定势,形成了错误,如果教师直接点出学生的错误,学生还是无法理解。于是教师让学生做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将它剪成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看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该怎么计算。学生们经过操作后,发现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所以周长应该是2×4=8(厘米)。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找出了错因,寻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述案例,教师在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时,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知识的本质,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降低后续学习的错误率。

四、立足发散处动手操作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在课前不可能预设到所有的情况。在这样的过程中,随时都有意外出现,这些意外是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无不彰显着学生个性和智慧的光芒。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捕捉学生的闪光之处,让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发散学生的思维,延伸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课堂学习效果[2]。

在教学“角的认识”后,教师问学生,一张长方形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题目出示后,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3个。”教师微笑着说:“注意哟,答案不唯一。”学生们听了老师的话后,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怎么可能呢?于是纷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观察剩下的图形共有几个角。学生们通过操作后,发现答案不是唯一的,有的同学认为剩下的图形,剪去一个角,还剩3个角;也有学生发现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图形有4个角;更有甚者,说剩下的图形有5个角。于是,教师让上述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到讲台前进行展示,学生们发现,剪的方式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在这样的操作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上述案例,教师立足学生的思维发散点,对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处,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灵动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掌握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结 语

总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建立数学知识和动手操作的联系点,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轴对称周长长方形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圆的周长
《轴对称》巩固练习
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吗
小长方形找朋友
有多少个长方形
巧替换,妙解答
“轴对称”复习点睛
寻找图形中的比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