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基本依据

2018-11-26李琦

现代交际 2018年16期
关键词:转化新时代

李琦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重大历史挑战。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化做了准确判断,能否深刻剖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依据,对于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转化 基本依据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213-02

一、判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理论必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遵循著一定规律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地遵循着其特定的规律,不断变化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要矛盾的理论阐释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毛泽东以其极为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功底和极其巨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勇气,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固有的特殊内在性质和解决途径,做了系统性的深入揭示,对我国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重大理论。这些经典文献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历史性转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推动人类社会形态在原有的基础上以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不断向前向上发展。它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社会主要矛盾是在多种矛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受到社会基本矛盾的制约,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变化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劳动产品的获得者,劳动力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的统一使得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不存在像资本主义条件下那般的残酷剥削。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属性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这种人民内部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但在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历史时期上,外在的表现为不同的、有变化的主要矛盾。

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主要矛盾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构成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需要和生产发生了新变化,因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转化其实就是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变化。

(2)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理解人的需求。一方面,在同一时期,同一主体往往具有多种类型的需求,不同主体具有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同一种需求对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各种不同类型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层次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进入新时代,生产力迅速发展,人们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物质需求基本被满足,更多的是要追求作为“人”所固有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方面的独特的需求。另一方面,同一种需求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会有新变化。马克思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基本温饱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对于产品质量和生活品质会产生新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求内容多样,而且要求水平提升。

(3)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在具体时期的特殊表现形式,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生产力是在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社会发展方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首先,生产力发展,才能促进物质生活资料总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才能得到充分满足。马克思之所以说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因为物质生产是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3]第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使人民需求得到很大限度的满足,而且会推动需求层次和水平的提升。生产促进需求的发展,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需求的范围、广度、深度。其三,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尺。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其他方面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

二、衡量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现实必然

我们不仅要知道促使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理论依据,更要深刻把握促使其变化的现实必然。

(1)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已使早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总体化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甚至连人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总结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总体上能够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也能够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小康社会的即将全面建成将总体化解之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时所定义的社会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较快,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全面脱贫,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努力前进。

(2)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促使人们的需求结构与水平提升。需求结构的扩展就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早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总体化解,人们日益增长的已不仅仅是最基本的物质文化的需求,还有对参政议政依法治国和生态保护等新时代的社会需求。需求水平的提升实际上就是新时代对各种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质生活需求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水平显著提升,扩大政治参与和影响公共决策的参与式需求开始显现,公平法治诉求较为突出,城乡和跨域自由流动诉求逐渐增强,包括食品安全、财产安全、生产安全、信息安全、政治安全在内的总体安全需求愈发重要。人民需求结构与水平的实质性改变集中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第一,无论是物质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第二,无论是省际之间还是东中西部之间,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第三,不论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还是不同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都很显著,这也是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集中体现;第四,经济领域内部结构性失衡,经济领域内部及其与社会、生态等领域之间发展也不平衡,社会服务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问题最为突出。

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首先,当前作为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困难重重,实体经济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二者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激励力度远远不够,顽固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其次,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有待转型,产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再次,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环境不够优化,市场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市场准入的开放程度仍不高。最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种类单一,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2][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17,23.

[3]吕普生.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转化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