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祖棻文学创作历程简论

2018-11-26谭若丽

现代交际 2018年16期
关键词:旧体诗新诗

谭若丽

摘要:沈祖棻是近现代优秀的女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根据沈祖棻文学创作中文体侧重的不同及创作风格的差别,其文学创作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不同时期沈祖棻分别选择以新诗,历史小说、词,旧体诗歌、书信和文学评论等为主要创作形式,体现了沈祖棻不同时期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沈祖棻 新诗 历史小说 词 旧体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084-02

沈祖棻(1909—1977),字子苾,别字紫曼,笔名绛燕、苏珂,祖籍浙江海盐,生于江苏苏州。曾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等知名学府学习国学文化,是我国现当代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与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先生结为伉俪,诗文唱和,患难相守。

沈祖棻出生于一个具有浓厚文化传统的家庭,对文学有着强烈的爱好和优秀的天赋。良好的文学素养,加之进入知名高校读书后,受到吴梅、汪东等诸多名家的指导,沈祖棻擅长小说、诗歌、旧体诗词等多种文体样式,且都成就非凡,受到世人好评。美学家朱光潜称其“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①。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点评其“三百年來林下作,秋波临去尚销魂”②。

此外,沈祖棻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撰述诸多论文和著作,为推进古典文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沈祖棻的创作生涯自20世纪20年代末始到其去世结束持续近60年,根据其创作文体侧重与创作风格的不同,可大体分为文坛初显名的创作早期,以《涉江词》为成熟高峰期标志的创作中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创作、教学、文学理论互长为特点的创作后期。

从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沈祖棻在文坛初露身手引起广泛赞誉,是沈祖棻文学创作生涯的早期阶段。沈祖棻十几岁就开始文学创作,其创作初期的20世纪20年代,正是白话创作潮流炽热,传统文化被全面剖析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沈祖棻正处在朦胧美好的少女时代,受时代风潮影响,沈祖棻这时期的创作是以新诗等白话形式作品为主。沈祖棻才力丰赡,构思精妙,经过初期几年短暂的创作尝试后,很快进入创作的高峰期。

1932年至1949年是沈祖棻文学创作的中期,创作文体主要包括新诗、小说、词等。30年代,在初期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沈祖棻的新诗创作仍在持续,作品主要收录于《微波辞》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的《沈祖棻全集》集中作品经由沈祖棻外孙女张春晓女士确认皆为沈祖棻创作,其中《微波辞》原集录诗30首,都是写作于1936—1939年之间,其中20首是抒情诗,10首是抗战诗。除原集外,还录有集外诗35首,共65首③。沈祖棻的新诗主要描写了对爱情的向往、友情的珍惜,对侵略者的痛恨,对人民遭受战争悲惨境遇的同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沈祖棻的新诗创作数量虽少但质量上乘,这些作品中处处展现作者纯净芬芳如诗歌般的语言与热情。

1935年春到1937年春两年时间里,《文艺月刊》上先后刊登了沈祖棻创作的《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马嵬驿》《厓山的风浪》和《苏丞相的悲哀》5篇历史小说,作者在不超越历史人物生存与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中,在作者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对人物与事件进行二次解读和结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与认知,并通过对历史的描述反观当下,起到“以史为镜”的作用。《辩才禅师》主要讲述了辩才禅师与皇帝围绕着《兰亭》书法展开的一系列周旋与心机,文中作者用诸多具象感受来描绘对艺术的理解,生动而深刻。《茂陵的雨夜》和《马嵬驿》以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杨玉环和唐玄宗的爱情为写作题材,表现了作者对完美爱情的期望。《厓山的风浪》和《苏丞相的悲哀》则是以男性与家国关系为主题进行描述的。沈祖棻的历史小说语言或绚丽妩媚或素朴纯净。它们是小说,更是人物的心灵之诗。作品没有情节的刻意设计,没有人物背景的详细交代,多用娴熟干净的语言着重描刻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的特色,处处展现着主人公的真善美,字里行间是对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形态超越日常经验的重新认识。沈祖棻的历史小说独具特色,语言清丽,覃思温婉,时刻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1932年,沈祖棻以一首《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④,受到汪东先生的盛赞,并获得“沈斜阳”的雅称,从此古典词创作兴趣大增。1938年至1949年其词创作的主要时期,词作收录于词集《涉江词》中。《涉江词》中词作是沈祖棻生前择选、校订过的,代表了作者的词创作水平和成就。《涉江词》共收录了作者词作403首,其中8首是1938年之前的练习之作。1978年,词集在南京油印刊行,1982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将《涉江词》《涉江诗》合辑编为《沈祖棻诗词集》,程千帆先生加了笺注。程千帆先生的笺注交代了词作的指代时事,作者的一些生活经历,作品中涉及的师友及其他人对作品的点评等,可谓解读作品不可少的部分。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沈祖棻全集》,此套作品集由沈祖棻外孙女张春晓编辑,是沈祖棻一生学术成就的总结。全集共四卷:第一卷《沈祖棻诗词集》;第二卷《微波辞》《辩才集》;《书札拾零》;第三卷《唐人七绝诗浅释》;第四卷《唐宋词赏析》;《读诗偶记》。其中的《沈祖棻诗词集》附加了三篇附录:一是舒芜先生为《沈祖棻诗词集》写的书评——《前无古人的笺注》;二是舒芜先生为《沈祖棻创作选集》作的序;三是程千帆先生撰写的《沈祖棻小传》,以上出版情况得知于张春晓在集后所作的后记,便于对作品与作者的了解。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战争初期,中国节节败退,北平沦陷,太原失守……国土和人民不断遭到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为安全考虑,处于战争前线的中国知名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南开、中央大学等陆续西迁避难。自此,沈祖棻与程千帆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女词人远离了自小生长的江南,没有了“熏香绣阁垂罗带,门前山色供眉黛。”(《菩萨蛮》)景色,没有了“家住吴门饮马桥,远山如黛水如膏”(《浣溪沙》)的意境,只有哀嚎破败的家国,思乡难聚的路程,苦楚窘迫的生活。于是,沈祖棻将家国之恨、民生之悲、乡土之愁、相思之苦,化为《涉江词》的首首佳作,再现国家民族灾难中,各色人物的选择与命运,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哀愁,具有深沉的历史感。且看:

风入松

高楼酒醒怕闻歌,倾泪易成河。钿蝉金凤飘零尽,算年来、惯识干戈。雁外不逢芳訊,鸥边还起惊波。江山缺处聚愁多,风雨奈秋何?吟蛩留得商声住,更萧萧、霜叶辞柯。有限残笺断阕,那堪夜夜销磨?⑤

词人无时无刻不记挂着故土家园,对家园遭受的无情摧残哀痛万分,酒只能暂时麻痹神经,并不能替代痛苦,听着家乡的歌曲,思念情起,不觉泪流,作者用“易成河”三字强化了悲痛感,使人震撼。干戈四起,通讯中断,家乡亲人皆担忧。下阙由小及大,由家到国,写尽河山动荡。词人面对家园失守,山河沦陷,愁绪无限,已经害怕再听到任何坏消息,但是不断战败的消息依然陆续传来,词人的内心已难以承受,但却无可奈何,只好将感情郁积内心,于是,词作在词人内心的观照下也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此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否定旧文学的风潮依旧炽热,但沈祖棻与众多知识分子在抗战期间依然选择了回归传统,以难度较大的词作为这个时期主要的文学创作形式,掀起抗战时期词作创作的高峰,究其原因,乃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旧体诗词早已沉淀在国人的灵魂与血脉之中,不会断然消失。同时在政治复杂的环境中,曲婉幽微的词体形式是更为安全的创作与抒写选择。

建国以后,沈祖棻与丈夫程千帆先生热情地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中,此时期的文学创作以旧体诗歌和书信、文学评论为主。在新时期白话文学盛行的风潮影响下,旧体诗词远离创作中心而趋于边缘化,沈祖棻夫妇二人再次遭难分离,亲人、朋友、同事也多遭不幸,在这一背景下,沈祖棻重新选择旧体诗为创作的重心。沈祖棻认为这时的旧体诗写作只是自己个人心情的记录,只是供友朋自娱,并无意于大范围流传。在新文学大力摈弃旧文学的文化环境中,旧体诗词的文体形式已少有人注意,因此选择旧体诗记录心情,袒露内心,能够较少受到当时意识形态与主流话语的限制,较为自由,沈祖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旧体诗作结集而成《涉江诗》。《涉江诗》是程千帆先生在亡妻去世后,整理编辑的旧体诗集,集中诗共402首,其中23首作于解放前的30—40年代,其余为1949年至1977年间所作。《涉江诗》创作的高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二十多年,主要记录了作者及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这一特殊时期经受的非常待遇以及内心的感受,缅怀回忆了在动乱中逝去的亲人、朋友、同事等。《涉江诗》语言并不尖锐,情绪也不激昂,更像是喃喃自语,心灵独白,诉说着无奈的悲伤,无尽的哀愁,绝望的隐忍。沈祖棻此时期还有多封与同时代学人的通信,是我们研究作者心路历程的重要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祖棻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形成了许多对古代文学的独特观点,后经整理成《唐人七绝诗浅释》《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等著作,是作者文学观点的主要记录。

回顾沈祖棻的文学生涯,不同的时期,她选择了不同的文体为创作重心,究其原因,乃是与时代环境,人生经历、心态,以及文学审美追求的变化密切相关。

注释:

①沈祖棻.涉江诗词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2000:3.

②沈祖棻.涉江诗词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2000:7.

③沈祖棻.微波辞(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2000:117.

④沈祖棻.涉江诗词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2000:5.

⑤沈祖棻.涉江诗词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2000:38.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旧体诗新诗
张应弛
我在老年大学讲新诗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聂绀弩旧体诗的独在与精神坚守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偶感
《吴宓诗话》对旧体诗的新变
时国炎《现代意识与20世纪上半期新文学家旧体诗》
萧军1950—1970年代旧体诗中的自我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