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青少年足球球感教学的经验探究

2018-11-26武文骏杜振中赵晓靓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6期
关键词:部位误区球员

吴 瑾,武文骏,杜振中,赵晓靓

(1.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市宁海中学体育组,江苏 南京 210024)

球感,就是对球的感觉。和游泳中对水的感觉被称为水性一样,球感又可称为球性。对球感的掌握越好,踢球时人、球间的同步也会越高,对球的控制也越发可以做到随心所欲。如果说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控球球员的变向和虚晃可以“预先”在脑中设计,那么在多名后卫夹击的高强度车轮战中,球员对球的控制则完全是根据防守队员动作的本能反应。这时就需要极好的球感来让球和身体动作相协调,从而有效的应对防守队员的逼抢。由于球感对技战术动作的学习以及获得足球运动中的良好体验不可或缺;但又因为培养时间长、成效不明显等矛盾的特点,给教师和学生在足球运动的教与学带来了严重的挫折感——因此在足球教学中,球感的培养历来是教师和学生所面对的重要难题。本文在对以往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足球球感培养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剖析,以期为足球教师球感教学时的操作提供一些借鉴。

1 培养球感的有效途径

培养球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颠球。尽管这一练习方式因为较难掌握,被大多数学生所排斥。但事实上,颠球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增加对球的感觉。这是因为人类的肌肉和大脑一样,都具有记忆。球感事实上就是球作用在触球部位肌肉上的记忆。大脑中的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变,需要对认知的对象不断地进行重复和巩固;球感同样类似,同一部位触球次数越多,对球的感觉也就越好。颠球由于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同一部位上重复触球,因此可以较快地增加对球的感觉。所以专业球员或者职业球员训练时,均将颠球作为恢复球感的基本练习。其中原理如同大脑中的记忆一样,如果不去重复和巩固,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中的内容也会变淡甚至遗忘。

2 教学误区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颠球教学或者说球感培养时,往往会产生一些“误区”。这种误区并非涉及动作层面,而主要是针对思维和观念而言。这些错误的思维和观念不仅使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同时还有可能成为学生足球技术水平发展的瓶颈。因此消除或者改变这些观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球感甚至整个教学效果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误区一:球感是中前场球员的专利

部分教师所具有的一种刻板印象是:好的球感是中前场球员的专利。在80、90年代国内足球的摸索和发展阶段,由于缺乏足球专项训练理论,以及缺乏和理论相适应的丰富训练方法与手段——有这样的印象,不完全错误;但如果是现在还残留这样的观念,说明已缺乏对世界足球发展的关注。事实上近30年,受到拉美足球技术风格以及欧洲足球全攻全守思想的影响,足球发达国家都在让球员向着技、战术全面化的高标准发展,球感也是每个位置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决定球员踢什么位置的考量,已不再是过去那种“矮子中间拔将军”的无奈选择,而是更注重球员所具备的突出特点。因此,球感不应当仅是中前场球员的专利,对于后场球员,甚至门将——好的球感都应当成为支撑比赛发挥的“标配”。

2.2 误区二:重点练习惯用脚

第二个误区是在进行颠球教学时,教师多会要求学生先从惯用脚开始,待一只脚熟练后再换另一只脚。就实战来看这并非是一个好的方法,甚至会让初学者养成不好的习惯,限制技战术的运用和发挥。虽然每个人都有惯用脚和非惯用脚,习惯于右脚踢球的在比赛中自然会多用右脚。但是与惯用脚没有显著相关的是,实战中并不是每一球都刚好处于惯用脚的位置。所以要求左右脚球感同样熟练,是教学时应当树立的一个基本目标。长期单一从惯用脚开始练习的影响是:学生往往在一只脚获得了足够的球感后,就放弃了另一只脚的练习;同时由于对单脚的依赖,给双脚技术动作发展的平衡性带来了限制。因此教师在进行颠球教学时,除了如脚外侧等个别部位的特殊性需要先分开练习之外,应该在练习的开始就强调双脚交替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培养学生在思维和观念上左右脚平衡应用的意识;同时也将技术动作的练习与发展尽可能地贴近了实战。

2.3 误区三:数量等同于熟练度

另一个在颠球教学时的误区,就是将完成连续颠球的个数简单地等同于球感的熟练程度。诚然,连续颠球的数量越多,至少说明对球的感觉达到了一个尚可的程度。但是绝不能称之为“好”。因为在实战中,衡量球感“好”的标准,关键在于“变化”。这种变化一般来说在两个层次中体现:一是“球跟上身体的变化”;另一个是“身体对球造成的变化”,在某些时候这两种变化互为整合。以第一层次为例:在原地连续颠球达到一定数量之后,能否一边跑一边颠球?或者一边倒退一边颠球?再以第二层次为例:同样是当原地连续颠球可以达到一定数量后,能否将每一脚颠球的高度控制在自己的膝关节以下?或者每一脚都高出身高等。这些要求看似龟毛兔角,事实上不仅贴合实战中对球的控制,同时还可以丰富培养球感的练习方法。

3 教学时需考量的关键

除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的错误观念,一些来自足球运动本身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关键点,也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对这些关键环节在教学中进行仔细揣摩,才有可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一般而言,颠球的部位有12个:从上往下依次是:头、左右肩(2个部位)、胸、左右大腿、左右脚内侧、左右脚外侧和左右脚脚背。但是从实战和近些年的训练、教学实践中来看,肩部触球的概率较小,触球后也难以控制。因此处于实用的目的,肩部一般不被列为颠球的常用部位。因此,实用的颠球部位为10个。

3.1 不同部位有着不同难度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用的做法是由下往上:脚背、内侧、外侧、大腿、胸、头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部分位置顺序可能略有调整)。但是从触球面积以及协调性的需要上分析,不同部位是有难度区分的。难度最高的是胸部颠球,其次是脚外侧;相对而言其他部位较为容易。出于对学生练习时的内部动机考虑,教师除了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颠球顺序外,还可采用“由易到难”这种打破以往教学思路的顺序,逐渐提高学生颠球时的兴趣和成就感,从而增加学生颠球时的投入。

3.2 注重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

教师在示范完正确动作之后,要注重强调学生相应颠球部位的“感觉”,亦即体验。教师应将自己颠球时的正确感觉告知学生,让学生去寻找自己身上的这种感觉;而不要一味地去强调动作的正确性,毕竟对于初学者而言,大多数学生在颠球时都会因为球的不易控制而出现动作僵硬和紧张,只有慢慢地积累了正确的球感之后,动作的正确性、协调性以及累计颠球的个数才能相应地上升。

3.3 练习方式与手段应多样化

在选择颠球的练习方式时教师可以发挥一点想象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避免重复单一练习所带来的枯燥感。例如,网式足球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网式足球本身对于初学者来说同样具有难度,但教师可以通过放宽个人颠球的次数和一方落地的次数甚至边界的大小,来使游戏规则适合初学者进行练习。这种放宽限制的教学思路还可以外推至两人对颠球、三人对颠球等,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因地制宜地灵活调整。

4 结 语

球感是青少年学生在足球运动中有效学习并获得乐趣的重要基础。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观念误区,足球教师需要首先进行深度的反思,并尝试进行改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青少年学生球感的培养,应当在遵循学生身心特点与足球运动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多种方法与手段的尝试。在兴趣的基础上提升球感,在球感的基础上融入实战,为教师“教授”与学生“学到”所谓“纯粹的足球”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部位误区球员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喜欢什么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