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6例及文献复习

2018-10-29丁祺袁晓琪常玉清方建晨

浙江实用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核分裂局灶树突

丁祺,袁晓琪,常玉清,方建晨

(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浙江 宁波 315000)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来源于树突状细胞的罕见恶性肿瘤[1],发生在腹腔内的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IPT-like FDCS)被认为是FDCS的一种亚型[2]。目前国内文献已报道的FDCS主要发生于淋巴结,以颈部淋巴结为主,结外可发生于肺、肝、脾、腹腔、皮肤、膀胱等部位[3-5]。现收集6例FDCS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发病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特点,进一步提高对FDCS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中心2011年1月-2017年12月病理确诊的6例FDCS。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详见表1。

1.2 方法 所有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制片。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步骤按说明书进行,所用抗体CD21、CD23、CD35、D2-40、Ki-67、S-100、CK、EMA、CD3、CD20、SMA、Vimentin、EBER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所有抗原经EDTA pH为8.0高压锅煮沸进行抗原修复处理。经DAB显色后,苏木精对比染色,中性树胶封固。原位杂交 (EBER探针及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由中国泰普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提供),用已确诊为鼻咽癌的常规组织切片作为阳性对照。操作步骤:(1)将组织切片黏附在APEs处理过的载玻片上烘干,依次经脱蜡、蛋白酶K消化、脱水;(2)杂交:EBER 探针 20μL,55℃孵育 75分钟,37℃湿水盒中孵育8小时;(3)二抗增强、DAB显色、复染、封片。

表1 6例FDCS的一般资料

2 结果

2.1 巨检 发生在肝、脾切面者可见结节状肿物,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肿块灰白灰黄、质软,其中1例脾脏肿瘤为多灶,肿块大小0.7~4.6cm;发生在扁桃体者未见明显肿块,切面可见局灶灰白灰黄区;发生于淋巴结1例为穿刺标本,送检为灰白条状碎组织。

2.2 光镜下表现 经典型FDCS:本组发生于扁桃体1例,淋巴结穿刺1例,局灶周围有纤维组织包膜,肿瘤细胞均呈漩涡状、同心圆状、编织状分布,细胞梭形、圆形、卵圆形,核分裂象多见(>10个/10HPF),肿瘤细胞间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图1)。IPT-like FDCS:本组3例发生于脾脏,1例发生于肝,肿瘤与周围组织界限尚清,偶见多核、巨核细胞,细胞间界限不清,胞核卵圆形、梭形、不规则形(图2),异型性明显,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可见,细胞间可见纤维化,伴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图3)。

图1 经典型FDCS肿瘤细胞呈假瘤样,细胞间可见纤维化漩涡状、同心圆状、编织状分布。 (HE×100)

图2 IPT-like FDCS细胞梭形、圆形、卵圆形,偶见多核、巨核细胞。(HE×200)

图3 炎性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HE×100)

图4 肿瘤细胞CD21弥漫强阳性原位杂交瘤细胞强阳性(EnVision×200)

图5 CD35肿瘤细胞局灶弱阳性(EnVision法×200)

2.3 免疫组化 CD21(图 4)、CD23、CD35(图 5)、Vimentin、D2-40 阳性,CK、EMA 均阴性,S-100 2 例局灶阳性,SMA 2例局灶阳性,背景中小淋巴细胞CD3、CD20阳性,Ki-67阳性百分比不一,约20%~90%。

2.4 EBER原位杂交 发生于肝脾的4例EBER为阳性(图6),发生于头颈1例及淋巴结穿刺1例EBER均阴性。

图 6 EBER 阳性(×100)

3 讨论

树突细胞是辅助性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应答起始阶段起重要作用[6]。FDCS最初由Monda等[7]在1986年首先报道了4例发生于淋巴结内的FDCS,1994年香港Chan等[8]报道了第1例结外FDCS,至今国内文献报道不足200例,且多为个例报道,对此肿瘤的认识仍然不足,容易误诊漏诊,特别是在穿刺活检小标本中。

FDCS临床病理特点及文献复习归纳如下:(1)FDCS主要发生在成年人及老年人,年龄跨度较大,儿童罕见,发病年龄19~80岁,男女比例相当,多发生于肝脾,且女性居多,本组6例发病年龄30~77岁,发生在肝脏1例为男性,其余5例均为女性。(2)FDCS主要发生于淋巴结,约占70%,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淋巴结内FDCS及淋巴结外FDCS,发生于结内者以头颈部淋巴结为主,其次为腹股沟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生于结外者以腹腔脏器为主,尤以肝脾居多,其次为头颈部、大网膜、胃肠道及软组织[9]。发生在腹腔脏器者临床多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腹部肿块,但全身症状往往不明显,早期病变隐匿,多因体检或者腹痛发现,一般不易被发现,多为影像学检查提示占位。本组肝脏1例,于体检时发现肝脏4.6cm占位,发生在脾脏3例中,1例因腹痛入院检查时脾脏巨大,肿块长径15cm,并伴有肝脏多发结节,1例因贫血检查时发现脾脏多发占位,长径0.7~1.8cm,1例因胆结石手术时发现脾脏占位,长径约4cm。发生在头颈部病变较易被发现,本组1例因扁桃体肿大至长径1cm前来就诊。1例颈部淋巴结穿刺标本为复发病例,两年前伴有神经内分泌癌,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块遂行穿刺活检。(3)肿块边界清晰,单发或多发,发生在腹腔内者较大。本组发生的肝脾结节大小0.7~15.0cm,肿块切面灰白灰红,质中,肿块较大时可伴有坏死,发生于扁桃体者局部切面灰白,与周围组织境界欠清。(4)镜下组织学形态可分为经典型FDCS和IPT-like FDCS。经典型FDCS表现为肿瘤细胞梭形、卵圆形,呈巢状、片状分布,部分呈同心圆状分布(图1),肿瘤细胞界限不清,胞浆淡染,核浆比增高,核膜清楚,核仁明显,可见1-2个小核仁,核分裂象较多(>10个/10HPF),肿瘤细胞间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个别病例中性粒细胞较多,有时淋巴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式浸润,局灶可见凝固性坏死,往往预后不佳。本组1例因有肺神经内分泌癌病史,故诊断时首先考虑为转移性,但HE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均未能提示分化方向,2年后同一部位复发,再次穿刺时诊断为FDCS。IPT-like FDCS多发生在肝脾,本组4例中1例发生在肝脏,3例发生在脾脏。镜下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肿瘤组织内伴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图3),其中可见梭形、卵圆形、不规则形细胞分布,肿瘤细胞胞浆丰富粉染,呈编织状、漩涡状、席纹状排列(图1),细胞间界限不清,胞核卵圆形、梭形、不规则形,异型性明显,染色质细颗粒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不明显,部分病例细胞间可见散在纤维化。

免疫表型方面FDCS表达滤泡树突标记抗体,CD21、CD23、CD35 阳性,本组 6 例标本中 5例CD21、CD23、CD35局灶强阳性,淋巴结穿刺标本在复发病例中加做了CD21、CD23和CD35,呈弥漫强阳性表达,故作出FDCS的诊断。有研究表明[10-12],Clusterin、CXCL13、D2-40可作为FDCS新型特异性标记,本组6例均表达D2-40及Vimentin, 联合CD21、CD23、CD35可提高对FDCS诊断的准确性。Ki-67阳性指数表达不一,在IPT-like FDCS中表达百分比约20%~30%,而在复发的淋巴结穿刺标本中表达高达90%,提示IPT-like FDCS往往预后良好,而伴有坏死的FDCS预后差。部分病例局灶表达S-100及SMA,CK、EMA均阴性,背景中淋巴细胞表达CD3及CD20。

本组6例中,发生在肝脾的IPT-likeFDCS证实EBER阳性,扁桃体1例及淋巴结穿刺1例EBER均阴性。几乎所有IPT-likeFDCS都被证实与EB病毒感染有关,但在经典FDCS中EB病毒阳性者只有4%[13]。EB病毒对FDCS肿瘤发生的作用尚不清楚。

FDCS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交指状树突细胞肉瘤。两者均属于树突细胞发生的肿瘤,临床表现也极其相似,有时难以区分。细胞圆形、卵圆形呈束状、席纹状排列,胞质丰富呈嗜酸性,细胞异型性差异较大,而核分裂指数较低(<5个/10HPF)。免疫表型可以区分,肿瘤细胞恒定表达S-100及Vimentin, 溶 菌 酶 、CD45 弱 表 达 ,CD1α、CD21、CD23、CD35 均阴性。(2)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肉瘤。前者儿童多见,肿瘤细胞呈现典型的Langerhans细胞特征,有咖啡豆样核沟,染色质细腻,后者细胞有明显异型性,卵圆形。两者生长模式均不呈席纹样或漩涡状,均表达CD1α、S-100、Langerhans,均不表达 CD21、CD23、CD35,电镜下有Birbeck颗粒。(3)恶性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至淋巴结时,其细胞形态可类似FDCS,但细胞质中常可找到褐色素有助于诊断,肿瘤细胞表达S-100、HMB45、MelanA,不表达 CD21、CD23、CD35。(4)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主要与炎性假瘤样FDCS鉴别,前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形态学上以肌纤维母细胞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表达肌纤维母细胞标志物,如SMA、Desmin,部分病例表达ALK,不表达 CD21、CD23、CD35。(5)转移癌/胸腺癌。特别是梭型细胞癌和胸腺癌,形态学可类似FDCS,但肿瘤细胞表达CK和EMA,不表达CD21、CD23、CD35。(6)间质瘤。发生于腹腔内,特别是胃肠道及肠系膜者需与间质瘤鉴别,肿瘤细胞呈梭形,部分病例可为上皮样或为混合性,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多样,有时在局部区域内可见旋涡状或席纹状排列结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胃肠道间质瘤的标志物如CD34、CD117、DOG-1,而不表达 CD21、CD23、CD35。

FDCS的治疗目前无统一标准,手术完整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方案,其预后和肿瘤发生部位、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及有无坏死等有关。有人认为肿瘤发生于腹腔内、长径大于5cm、核分裂象>5个/10HPF、异型性明显及出现坏死者提示预后不良,建议辅助放化疗[14]。Tommase等[15]分析总结了1994-2006年110例FDCS,56例仅手术切除患者随访2个月~19年,复发率39.2%。IPT-like FDCS显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手术完整切除后仍可存活多年。本组6例中5例获得随访,发生于扁桃体FDCS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至今3个月无复发;IPT-like FDCS中,其中1例发现时已有肝脏转移,术后经介入治疗随访至今仍存活,其余3例术后未进行辅助治疗,随访5个月至3年仍存活。

猜你喜欢

核分裂局灶树突
小鼠臂丛离断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结构与形态退变的影响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4 例临床病理分析
神经元树突棘病理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科学家揭示大脑连接的真实结构 解决了树突棘保存难题
NRG1-ErbB4基因多态性与局灶性癫痫易感性的关系
负载HBcAg对慢性HBV感染患者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作用及功能影响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CT对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
67例青少年肌阵挛临床与VEEG的局灶性特征分析
CT检查评估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