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结合:复习课促进学生理解历史的途径
2018-10-20王旭霞
王旭霞
[摘 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素养,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合理解释与理解的前提与基础。在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时空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关键词]时空结合;复习课;理解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77-02
实践表明,高三的历史复习课采用何种复习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学情。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间跨度大,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讲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最大困难是时间与事件对应不起来,时空意识严重缺乏。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为例,谈通过时空结合促进学生理解历史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拟定大事年表,在“在大历史观”下掌握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课知识点的要求较多,需要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十四大”等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会议。这些重要会议、事件、概念等既有时序上的先后,更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清该学习内容的完整内在结构呢?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梳理大事年表,进行查漏补缺,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大事年表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为其深入学习、提升认识打下基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大事年表(参考)
1. 1949~1956年:计划经济形成时期。
2. 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3. 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阶段(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改革开放时代。
(2)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3)十二届三中全会: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进一步提出要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4)十三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里,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
4.经济体制改革新阶段(1992年至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5)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1992年春天):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6)中共十四大召开(1992年秋天):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經济。
(7)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8)中共十五大(会议两大主要内容):对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
(9)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二、时空结合,理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由点到面,渐进发展的过程
关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课,人教版相关表述理论性、概括性强,主要以几个会议和几个重大决定的形式呈现,具体史实性内容单薄。再加上很多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往往会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前提、目的、目标、实质等内容先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即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很容易。在复习教学中,教师不妨从时空角度作些补充,使学生从感性与理性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获得全方位的认识与体验。
第一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
这一阶段是摆脱旧观念、形成新认识的时期,制定了务实、稳妥的经济体制改革战略目标。首先,根据“文革”后中国的经济状况,提出先从农村起步,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城市改革也从四川宁江机床厂等6个企业开始试点,进行简政放权。然后,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制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第二阶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
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扩大、深化的时期,战略目标模式基本形成。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改革范围从农村延伸到城市,从试点到全国,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等方面。而党的十三大则明确了经济体制模式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第三阶段,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
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调整与形成的时期。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开发浦东的同时,又制定了“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既决定搞好大中型国有企业,又决定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等等。而党的十四大则历史性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第四阶段,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至21世纪初
这一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到逐步完善的时期。十四届三中全会基本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此后国企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三、时空结合,理解改革与开放是同时并举的过程
很多老师在复习这一课时,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两个内容分开来复习,给学生的感觉是先改革再开放,改革与开放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与开放并举,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所以复习这课时应从时空的角度将开放的过程穿插于改革过程之中。
四、时空结合,纵横两个纬度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
(一)从纵向宏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反侵略求民主》、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紧密相关。鸦片战争后,中国现代化开始蹒跚起步,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随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但发展步履维艰。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这些现代化运动接连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迎来的却是权威失落和社会失序的局面。此后军阀混战、国共两党对峙、日本全面侵华、解放战争,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动荡的国内局势中一次次延误。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延误了的现代化,从历史的长时程来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自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延续,它开启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使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入正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推动并继续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
(二)从横向微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极大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经济方面是向市场化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在政治、社会、思想与科技等多方面展现出来。在复习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建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时,可联系必修一第六单元《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必修三第六单元《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等相关内容。
在政治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拓宽了眼界,提供了舞台和场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进党章,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动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在思想文化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源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思想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建立形成的。载人航天、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尖端科技成果世界领先。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显著,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如期实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等。
在社会生活方面:丰富的美食,美轮美奂的服饰,不断改善的住房条件,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网,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不断升级换代,报刊、影视事业的繁荣发展等等,无不在彰显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上是笔者从时空角度设计与实施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复习课的大致情况,当然能否上出有新意的复习课,能否增强学生的时空意识等等,除课堂实践外,也需要方家的指导与引领。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