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路径

2018-10-20李嘉美龚成李倩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李嘉美 龚成 李倩仪

[摘 要]2018年1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立了高中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通过对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部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探讨高中语文新课标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01-02

2018年1月5日印发的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相比,最重大的变化是明确了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而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是当前国家倡导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前提。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发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这一隐性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表達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教育者和学习者以教材为媒介,实现知识的传授功能。语文教材中选取的都是融合经典性、时代性且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学作品,通过规范科学的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使学生高效便捷地汲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而阅读能力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桥梁,更是学生文学底蕴养成的不可逾越的环节和过程。在教师正确科学的指引下,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能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把“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细化为三大课程目标,分别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与“提升思维品质”。下文将分别阐释该三大课程目标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一、“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与诗歌阅读教学

新课标将“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解读为:“运用联想和想象,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对,也称“艺术思维”。诗歌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增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良好载体。“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1]《雨巷》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经典篇目,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思维的重要载体。

在《雨巷》的教学中,因其诗歌意象的朦胧多义,教师可以利用该特点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其充分调动发散联想能力,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实际生活,对诗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进行大胆的猜测,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思考;让学生对自身的猜测和想法进行理据上的表达,说出自己的见解,并讲出根据,倡导学生大胆发言,只要有理有据,则予以鼓励和支持,丰富学生的经验与语言表达。在教学《雨巷》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该诗的主题,其不同的理解可以是:一是对理想和希望的追寻;二是对爱情的感伤;三是对自我形象的外化;四是对知己的寻觅;等等。[2]在梳理与探究该诗歌主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形成对文学形象的直接感受;在去除思想束缚的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升。

二、“发展逻辑思维”与散文阅读教学

新课标在学生“发展逻辑思维”方面,要求学生达到对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的认识、审视及表达,运用逻辑思维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进行自我独特的鉴赏,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并能有理有据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而对于逻辑思维的理解,我们常常误认为逻辑思维就是数理逻辑,多是通过学习理科知识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然而,语文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对一些议论文、哲理散文的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发展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科学途径。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除了审美价值,它还有独特的思维锻炼价值。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特别的散文——杂文,也是鲁迅杂文中论证逻辑严密、形象化说理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拿来主义》采用了“破立结合”或“先破后立”的写法,即先“驳论”、再“立论”这一逻辑说理顺序。在文章的前半段,作者首先提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驳论点,然后再立论:“我们要拿来。”这种论证逻辑非常严密,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用审视的态度理解作者的阐述,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在教授《拿来主义》时,还可以与议论文写作教学联系起来,改变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只注重“立”,而忽视“破”这一弊端,让学生在这种“破立”的理解和掌握中,表达自己批判性和独特性的思想,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鲁迅一向擅长以小见大,通过普通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其中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主要表现在用“大宅子”来整体设喻,论述“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大宅子”内部的“孱头”“昏蛋”“废物”与“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什么呢?而这些喻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其独立思考,并能够对自身得出的结论寻找依据、自圆其说,从而发展学生有理有据的逻辑思维。

犀利幽默、辛辣诙谐的语言是鲁迅一贯的语言风格,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同样将此风格展现无遗。我们可以从语言的简洁有力、近义词辨析、庄词俚用、俚词庄用、反语分析等几个方面来品读鲁迅杂文语言的犀利幽默。就拿反语来说吧,文中多处出现:“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叫作‘发扬国光”“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只有烟枪和烟灯,……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些句子又可分为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两类,不管分类如何,学生都可以从对这些句子的阅读和鉴赏中,体会鲁迅杂文语言讽刺有力、揭露深刻的特点。[3]这些教学过程能让学生逐步达到“发展逻辑思维”这一课程目标,进而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学科核心素养。

三、“提升思维品质”与戏剧、小说阅读教学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邏辑思维能力,高中语文学科应该注重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

戏剧和小说共同的创作手段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例如在教学曹禺的戏剧《雷雨》(节选)时,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等,提升其思维品质。最早对剧中人物形象作出深入分析的恐怕要属作者本人了,曹禺曾在《雷雨》的序文中对笔下人物的性格作了一个简单的归纳:“一切都是走向极端……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中的路。代表这样的性格是周蘩漪,是鲁大海,甚至于是周萍,而流于相反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园,以至于鲁贵。”[4]其中,最值得我们深究的是周朴园和蘩漪这两个典型人物形象。在探究周朴园的人物性格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他“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中的资本家和家庭伦理道德关系中的封建家长的怪诞结合的产物”[5]的一面,也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其人性化、悲剧性的一面。而在分析蘩漪的性格特点时,由于蘩漪身为周朴园的妻子却和其大儿子周萍有了不正当关系,在她与周萍的关系面临挑战的时候,又不惜利用自己亲生儿子的情感作为砝码,以成全自己的感情,根据蘩漪的种种行为,学生在初读该戏剧时,都倾向于读出其“恶魔性”的一面,把她归为恶女人、坏女人的形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作者曹禺本人的观点,即他认为蘩漪是“最动人怜悯的女人”、是“值得赞美的”,因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6]作者曹禺在这里并不是要指责蘩漪的道德行为,而是为了展现蘩漪在面对残酷现实时,勇于反抗的精神,表现她在那个人人情感枯竭如行尸走肉般的社会中,敢于做一个有灵魂、有生命的人。[7]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造成蘩漪变态行为的深层原因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文本,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前人观点以及自身观点是否全面、是否足够深刻,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

四、结语

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要获取书本的知识,还要更好地融入社会,面向未来,挑战未来,具有相当强的核心竞争力,让我们的民族和社会充满活力。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语文学科教学应尽可能让学生抓住阅读教学这一有力武器,努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特性和批判性。

[ 参 考 文 献 ]

[1] 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

[2] 王蓓蓓.《雨巷》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建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 张苗.《拿来主义》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确定[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4][6] 见田本相,刘一军.曹禺全集(第一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5] 王富仁. 王富仁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陈超.《雷雨》(节选)教学内容及语文核心教学价值建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