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鲁迅“正名”

2018-10-20史宣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作品鲁迅语文教学

史宣敏

[摘 要]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学习鲁迅作品对青少年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不少学生却对鲁迅作品心存畏惧,无法体悟鲁迅所写的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所以必须突破他们对鲁迅的固定看法,将鲁迅“拉下神坛”,让学生了解鲁迅和他的作品,不再害怕鲁迅。

[关键词]鲁迅;作品;害怕;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03-02

众所周知,我们的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是,需要关注的现实是: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鲁迅文章在课本中的比重远远大于其他现当代的作家,即使现在鲁迅有部分文章被“请出”了中小学课本,但其文章依然不可忽视。为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让学生不再害怕鲁迅的作品已是迫在眉睫,需要教师、学生共同付诸努力。

一、学生“怕”鲁迅于何处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巨大的创造力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上,还表现在语言上。作家借助语言进行创作,要恪守语言规范,但语言规范的谨严僵硬必然会对作家的创作产生约束作用,成为作家自我表达的障碍。学生害怕鲁迅,原因就在于鲁迅的文章难懂,学生读不懂,拿不到分,自然也就害怕了。

难懂首先体现在鲁迅的用词上,其术语、概念常常躲避通俗,隐藏他意。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忘却的救主”“学校恢复旧观”“这样的罗网”“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学生如果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时局政治、习俗文化没有相应的了解,对譬如“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就难以构建想象,理解课文的韵味,体悟鲁迅所传达的感情。对于“有恶意的闲人”这样的文字也难以理解这是在指代陈西滢等人,即便有课文的注释。

其二在其语言上。一方面,在文章的叙事上,鲁迅娓娓道来,借用简短有力的文字陈述着“事实”,学生读来却觉得生硬又毫无趣味,不似《水浒传》的情节动人心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在情感的表露上,鲁迅的文章极少满足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不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满塘的荷叶皆在目前,满怀的不安皆在心胸,也不似《背影》有血有肉,有怨有爱。学生读《祝福》《孔乙己》时没有感动,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然就不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害怕起来。

其三在鲁迅一贯形成的形象上。一提到鲁迅,大家就会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这个老头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满是抨击与批判,对当时中国大部分的國民满是讽刺与呐喊。鲁迅相对于其他作者,确实多了凌厉,多了严肃。鲁迅的丝毫不让步,让学生收回了“前进”的脚步。从古至今,研究鲁迅的学者很多,一度将鲁迅推向神坛,冠之以“民族魂”“中国人的脊梁”的称号,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将鲁迅包裹起来,以至于让学生捉摸不透鲁迅真正的“身躯”。

二、不“怕”鲁迅于何处

鲁迅的文章确实有难读的地方,但古往今来研究鲁迅的学者众多,鲁迅被推崇上神坛,其文章必有妙不可言之处,必有易懂之处。

首先,鲁迅的作品字数少。在2017年9月教育部统一编制的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中选入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其他两部作品分别是《骆驼祥子》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骆驼祥子》一共21万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共37.4万字,而《朝花夕拾》仅12.9万字。《朝花夕拾》较其余两部少了近一半的字数。鲁迅将自己的个人情感用简洁的文字表现出来,由于该作品字数少,也易于携带,学生便可以多次阅读,通过多读,体会其形神。其中又收录了《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鲁迅的《少年闰土》《阿长与<山海经>》,之后还会学《社戏》,这样的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更有利于学生读懂鲁迅。

其次,童年是鲁迅与学生共同的话题,中国也是鲁迅与学生共同的话题。《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鲁迅要上学,他有属于自己的课桌,当然他也偶尔会迟到,而学生也要上学,也会偶尔在学校的生活中出一些小小的状况;鲁迅有关心自己的保姆阿长妈妈,学生则有呵护他们的父母、朋友、亲戚;鲁迅有藤野先生,学生也有自己的老师;鲁迅弃医从文拯救中国,学生努力学习建设中国。鲁迅与学生有着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出发点,他们是能产生共鸣并成为知己的。

再次,鲁迅形象是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一个不断被阐释与塑造的文化符码,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从鲁迅的第一篇现代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始,鲁迅形象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阐释,然而,在不断被阐释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读”,原始的鲁迅形象似乎越来越远。鲁迅并不是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救世主,学生不必畏惧权威;鲁迅也不是凌厉严肃的钢铁人,学生不必望而却步。鲁迅也是个“伤心人”“多情人”“柔情人”,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从《祝福》里面鲁迅的取名艺术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这一形象特点。祥林嫂如同阿Q一样,是没有姓氏的。出嫁从夫,得来“祥林嫂”一名。将其“祥林嫂”一名拆开来看,“祥”字代表着吉祥如意,是福,是善,是顺利。对于祥林嫂本人来说,她的一生并不是大吉大利的:她所嫁两个老公都死了,唯一的孩子被狼叼走了,有可恶的婆婆、绝情的哥哥,四叔、四婶嫌弃她,鲁镇的人嘲笑她。对于他人而言,祥林嫂是一个寡妇,甚至是在鲁四老爷那里碰祭品,对整个鲁氏家族来说都是不吉利的。“祥林嫂”中的“林”,本义,会意字,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独木不成林,祥林嫂唯一的孩子都没有保住,可谓凄惨。“林”又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汇集处。祥林嫂生活的鲁镇很是热闹,但祥林嫂却是被鲁镇的人们排斥在外的,她是孤独的。“祥林嫂”里的“嫂”是对年纪较大的已婚妇女的敬称。叫人“嫂子”本是含着尊敬的意思,而“我”看祥林嫂如见瘟神,是避之不及的,鲁镇的人们因为祥林嫂是寡妇而嫌弃她,拿她开玩笑,丝毫没有尊敬祥林嫂的意思。再将“祥林”两字组合起来,音译为“shining”,是“阳光照耀”的意思。可是祥林嫂并没有生活在阳光里,反而在阳光灿烂的春天里死了孩子,照鲁镇人们的说法,死了还可能下地狱。由原文可以看出真实的祥林嫂的一生是灰暗、没有希望、受人唾弃的。“祥林嫂”一名却蕴含着这个人一生是顺利、吉利、阳光灿烂、受人尊敬的。由此可知,鲁迅柔软的内心对祥林嫂是充满了同情,充满了祝福的。

三、教会学生不“怕”鲁迅

首先,知人论世。教师在讲解鲁迅的文章时,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鲁迅,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鲁迅的一生其实是十分清苦的,生前没什么荣华富贵,死后却被捧得极高。在让学生知道鲁迅一生重要地位、重要贡献的时候,更应该让学生知道真实的鲁迅是怎样的。了解了真实的鲁迅,才会理解鲁迅为什么会写这些文章。例如,鲁迅是浙江绍兴人,那里的习俗有看戏,那么自然对《社戏》这部作品会有影响。又如,鲁迅的童年与《阿长与<山海经>》《少年闰土》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次,丰富鲁迅形象。中学阶段选用鲁迅作品的课文有《记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祥林嫂》,一贯教师给出的参考主题即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对无知的看客的抨击。在中学生眼里鲁迅是个文笔极其尖锐,对中国封建社会极其憎恶的伟大文学家。可惜不少中学教师只抓住这一个形象对学生进行教学,却忘记了鲁迅在写这些文章,表达其对当时所处社会、所处文化背景的凌厉的批判讽刺时,除了众所周知的批判外,还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人的同情和祝福。例如《少年闰土》,闰土是鲁迅儿时最好的玩伴,两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在多年后相见,却显得格外生分,当发觉长大后失去同伴见面时的欢欣、失去同伴相处本该有的嘘寒问暖时,鲁迅无疑是怅然若失的。如若没有闰土的变化,没有鲁迅对闰土的珍视,没有鲁迅对闰土的同情,鲁迅怎么会看见造成他们关系彻底变化的根源,鲁迅又如何提笔去抨击封建社会的吃人礼教?鲁迅也是个爱惜自己朋友的接地气的凡人,在这个凡人之上,我们才看见一个热爱祖国,试图以文救国的“爱国志士”。《阿长与<山海经>》中虽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揭露阿长的缺点,但其中却笼罩的是温情。所以鲁迅也是个“长不大的少年”。

再次,讲解鲁迅的核心思想。鲁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非常简单,就四个字:启蒙主义。鲁迅干了一辈子的事请就是教化中国民众睁开眼睛找到自己,用鲁迅的话讲就是“立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奴隶之邦,每个人做着“奴隶”而不自知。所以要把每一个“奴隶”唤醒,让个人找回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就是鲁迅的核心思想。鲁迅的核心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中,了解了鲁迅的核心思想,對鲁迅的文本《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的理解便水到渠成。

最后,体悟鲁迅作品的魅力。鲁迅的文章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有着无限的魅力。例如《祝福》《少年闰土》里文章前后对祥林嫂、闰土的外貌对比描写,《阿Q正传》中阿Q“精神胜利法”的四种实现形式——想象、转移、自虐、革命,孔乙己对读书人身份的执着,还有作品里名字的艺术、语言的反讽,等等。教师若能将这些魅力之处活灵活现地呈献给学生,学习鲁迅作品会是何等的饶有风味。

综上所述,中学生害怕鲁迅,一方面有鲁迅行文风格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鲁迅被现在的学者置于高坛之上,令学生望而却步,以致于老师害怕讲解鲁迅的文章,学生害怕学习鲁迅的文章甚至讨厌学习鲁迅的文章。因此,教师必须将鲁迅“拉下神坛”,还原真实的鲁迅,丰富鲁迅的形象,让学生对鲁迅的核心思想、作品魅力有所了解,通过以上努力,让学生不再害怕鲁迅。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全之,徐璐.鲁迅原创词汇(短语)汇释[J].鲁迅研究月刊,2018(1).

[2] 郑以染.当代中学生对鲁迅接受状况的调查报告(二)[J].鲁迅研究月刊,2005(10).

[3] 张全之.背对故乡:鲁迅文学的多维阐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作品鲁迅语文教学
孔乙己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