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之谜探讨与实证分析
2018-09-10母锡华
母锡华
摘 要: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汇率决定的基础理论之一,由于其简洁易于理解的原理而受到广泛传播。然而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否成立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而购买力平价之谜也伴随着相关实证研究的推进而出现。本文将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梳理,然后介绍购买力平价之谜,继而采用两变量方程、三变量方程及ADF检验等方法对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数据进行检验,验证购买力平价之谜的存在。关键词:购买力平价之谜 实证检验 最小二乘法 ADF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7(a)-163-03
1 购买力平价理论介绍
1918年,Cassel正式确定购买力平价(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为经济学专业名词。关于汇率和价值的讨论却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Salamanca学派。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实证分析中逐渐衍生和发展。其基本理论思想如下: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和货币购买力;两国的货币购买力之比又决定汇率。
购买力平价有三个前提条件:(1)完全竞争;(2)不存在生产率差异;(3)国内外购买篮子相同。
2 购买力平价之谜解读
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合理性及适用性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止过。其中由Rogoff(1996)提出的购买力平价之谜(PPP Puzzle)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购买力平价在短期无效,在长期有效。为何实际汇率在短期不收敛于购买力平价计算得到的汇率,而长期却仍能够收敛于购买力平价?
Rogoff在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uzzle一文中指出:为何短期实际汇率非常大的波动率(15%每年)能够在长期调和,且和购买力平价(PPP)的偏差趋于0。若想解释国内市场短期的波动,必须考虑货币和金融市场上的冲击。但是这些冲击在中期而言应该是中性的。这个解释很难和3~5年时间区间根据购买力平价和实际汇率之间的偏差相匹配。多变量方差模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购买力平价偏差,但是直到现在,这样的模型也表现出收敛很慢的特征。
Rogoff还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虽然国际商品市场在过去的几十年不断地融合,但是实际上还是分割的。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这些摩擦是由于交通费用、威胁或实际关税、非关税壁垒、信息成本、缺乏劳动力转移等造成的。由于调整费用的存在,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缓冲区,在缓冲区内,名义汇率可以不根据国内商品价格而变动。显然,这也只能部分解释购买力平价之谜。
3 购买力平价之谜实证研究
对于购买力平价之谜的实证分析方法较多,本文将采用较为常用和简便的经典最小二乘法和单位根检验进行实证分析。
以日元/美元为例,对购买力平价之谜进行实证检验。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和日元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种国际结算货币。因此其汇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使用的数据为时间区间为1975—2017年,日元兑美元年度名义汇率、年度日本国内CPI指数和年度美国国内CPI指数。其中,CPI指数均以1975年为基期,基期设为100。数据来源为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Data数据库。
在这里,首先采用经典最小二乘法进行检验。
3.1 两变量方程
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增加,两变量购买力平价的解释能力增强。换而言之,购买力平价在短时间区间内难以成立,在长时间区间成立。
3.2 三变量方程
四次检验的时间区间分别为1975—2017年、1978—2017年、1988—2017年和1998—2017年。四个回归方程的系数P值均小于0.01,即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将表2与表1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其拟合优度均有提升。这是由于三变量模型本身的限制较少,是对两变量模型的改进。但是对比DW统计量,虽然相比两变量模型数值增大,但是仍旧有较强的自相关性。比较三个不同时间区间的拟合效果,可以发现随着观测时间区间减少,其拟合优度降低。即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而言,也存在购买力平价之谜现象。
3.3 ADF检验法
ADF检验的原假设为:实际汇率序列有一个单位根,即序列不是一个平稳序列。根据ADF检验的结果可知,ADF值为-2.475826,分别大于1%、5%和10%水平下的三个临界值,即均在MacKinnon临界值右方。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日元兑美元汇率时间序列不是一个平稳过程。
根据上文所述,使用实际汇率的单位根检验方法也证明了购买力平价之谜的存在。
4 结论及改进
本文对购买力平价之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了多种方法的实证检验。经过实证分析,发现确实存在购买力平价之谜现象。即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所选的短时间区间上不能成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汇率的决定,除了购买力平价外,还有例如政治因素、市场分割等影响。
(2)模型本身的缺陷。决定汇率的理论非常多,而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其中最简洁的理論之一,因此,模型不能将实际情况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均纳入其中,导致结果偏离。
(3)实证过程造成偏差。由于数据获取的限制,本文仅分析了日元兑美元1975—2017年的数据,数据样本较少,对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考虑到购买力平价会因为政府干预等政治因素而失效,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实行浮动汇率制且市场主导性较强的国家——日本和美国的汇率进行实证分析,未能对多国家的多组货币对进行比较分析,实证模型存在改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吕德宗,杜金柱.购买力平价之谜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实证检验[J].财贸研究,2005(5).
[2] 温建东.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研究[J].金融研究,2005(4).
[3] 郑尊信,沈福喜,任英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探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1).
[4] 张恒.关于PPP理论的探討及其在中国适用性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1).
[5] Rogoff,Kenneth.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uzzl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6.
[6] Wu,Jyh-Lin, Pei-Fen Chen. A revisit on dissecting the PPP puzzle: Evidence from a nonlinear approach[J]. Economic Modelling,2008.
[7] Norman, Stephen. How well does nonlinear mean reversion solve the PPP puzzl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0.
[8]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sumer Price Index of All Items in Japan? [JPNCPIALLMINMEI], retrieved from FRED,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EB/OL]. https://research.stlouisfed.org/fred2/series/ JPNCPIALLMINMEI/2014-12-20.